分享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芍药9g 干姜9g 五味 子9g 甘草9g 桂枝9g 半夏9g 细辛9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素有内饮,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 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弦细或 细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基本方为桂枝、白芍、麻 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各lOg,葶苈子20g。 胸痛加栝蒌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加杏仁、桑白皮、厚 朴;持续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或高热者干姜减至5g, 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加厚朴、莱菔子、麦芽。每日1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3,:13] 2.《金匮》运用小青龙汤小议:认为由于人体正气有强弱, 感邪有轻重,故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时,每每于主法(温肺化痰 散饮)之基础上,随兼证增减药物。 (1)解表散寒化饮,兼清里热法:本法适用于小青龙汤证兼 有郁热,出现“烦躁”,舌苔薄黄者。方用小青龙汤解表散寒化 饮,再加石膏一味兼清里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 (2)温肺化饮,兼降气、散满、清热法:表证不甚明显,而 寒饮迫肺,咳喘气逆严重,喉中痰鸣,心胸胀满,并见烦躁者。 小青龙汤不用桂枝而以石膏配麻黄,发越上焦水饮,除郁热,去 芍药、甘草,因其酸甘不利散饮除满,加厚朴、杏仁以增强降气 平喘散满之力,小麦甘淡健脾以利痰湿,合为厚朴麻黄汤。原文 中提及“脉浮”,并非病位在表,而为水饮挟郁热上迫于肺所致。 (3)温肺化饮,兼止咳祛痰平喘法:既无表证,亦无郁热, 纯属肺阳不振,寒饮停肺,肺气上逆,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水 鸡声”,痰清量多,不得平卧,舌淡苔白滑等,法宜温肺化饮, 同时应加强化痰止咳平喘的力量。方用射干麻黄汤,即由小青龙 汤去桂、芍、甘草,干姜易生姜。取细辛、半夏、生姜、五味温 肺化饮,收敛肺气以固本;射干、麻黄、紫菀、款冬花化痰平喘 以治标;大枣一味,健脾安中且可调和药性。如此标本兼固,咳 喘自可渐除。 (4)温肺化饮,兼健脾益气利水法:本法适应于肺脾两虚, 输布无力,痰饮停滞,肺气上逆之咳喘者,泽漆汤是其主方。原 文虽仅言“脉沉”二字,然还须具备有喘逆倚息,痰清量多,面 色萎黄或咣白,少气懒言,食少乏味,颜面虚浮,舌淡用之方合 拍。此方亦属小青龙汤之变法,方中桂枝、生姜、半夏温肺化 饮;水饮泛溢,中土先伤,故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并培土生 金;重用泽漆利水消痰;紫菀、白前止咳平喘;水饮久留而化热 者,可佐黄芩清热.若再加细辛、五味子、麻黄等温肺平喘纳 气,茯苓、焦术等益气健脾去湿,其效果往往更好。同时认为,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苓甘 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也是在小青龙汤 法之基础上变化而来.晰江中医杂志,1984,t8);346~347-]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 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鷄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 两 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 (经义阐释] 此论溢饮的治疗。溢饮,如前第二条论,是水饮溢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造成的,以“身体疼重”为主症。饮溢四肢肌肉,则病位近于表;“当汗出”是 病势趋于表,故治疗“当发其汗”,以因势利导,就近祛邪。然溢饮一证而分别予大、小 青龙汤两方治之,显然是同中有异,其同在于饮溢四肢肌肉,证见身体疼重,无汗。其 异在于一是外寒重而夹郁热,多见恶寒发热、烦躁、脉浮紧;一是里饮重而兼外寒,多 见咳嗽、喘满、痰多稀白、恶寒发热、脉弦紧。故前证用大青龙汤发汗散饮兼清郁热,后 证用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水饮。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比较 病证     成因      主症       治法     方药 ┏━━━━━━┳━━━━━━━┳━━━━━━━━┳━━━━━┳━━━━━━━━━━━━━━┓ ┃溢饮 ┃外感风寒肺失 ┃身体疼重,无 ┃发汗散饮 ┃麻黄、桂枝、甘草 ┃ ┃ ┃宣降饮溢四肢 ┃汗、恶寒发热 ┃ ┃ ┃ ┣━━━━━━╋━━━━━━━╋━━━━━━━━╋━━━━━╋━━━━━━━━━━━━━━┫ ┃溢饮(外寒偏 ┃外寒偏重里有 ┃烦躁、脉多浮紧 ┃兼清郁热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 ┃ ┃重者) ┃郁热 ┃ ┃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 ┣━━━━━━╋━━━━━━━╋━━━━━━━━╋━━━━━╋━━━━━━━━━━━━━━┫ ┃溢饮(里饮较 ┃里饮较重外有 ┃咳嗽、喘满痰多 ┃兼温肺化 ┃麻黄三两 桂枝 三两 干姜 ┃ ┃重者) ┃风寒 ┃稀白、脉多弦紧 ┃饮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芍药 ┃ ┃ ┃ ┃ ┃ ┃炙甘草 ┃ ┗━━━━━━┻━━━━━━━┻━━━━━━━━┻━━━━━┻━━━━━━━━━━━━━━┛ (方药评析) 大青龙汤功能发汗散饮,兼清郁热,适宜于外感风寒偏重而夹里热的溢 饮证。故重用麻黄六两,配以桂枝、杏仁、生姜、发汗解表,宣肺散饮;用石膏清泄郁热,炙甘 草、大枣和中实脾,以资汗源。因内有郁热,故桂枝只用二两,以免助阳增热。本证虽“当发其 汗”。但只可“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否则汗多伤阳,不利于祛饮. 小青龙汤功在发汗解表,温化里饮,适宜于外感风寒而里饮偏重的溢饮证。故方中 只用麻黄三两配桂枝发汗解表,宣肺散饮;配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降逆止咳,芍 药酸敛,以防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温发散太过,耗伤肺气。炙甘草协芍药能酸甘化阴, 以避免方中辛温之品温燥伤津。 (文献选录) 徐彬:溢饮者,水已流行归四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 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 青龙汤、小青龙汤主之。然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 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细 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目南):此出溢饮之方也。溢饮者,风寒伤于胸膈,表里气郁不宣,则饮水 流行,归于四肢。皮肤肿满,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此表里风寒两伤。偏于表寒 多者,故以麻桂二汤去芍药加石膏,为大青龙汤,并驱表里之邪,石膏清风化之热,使 阳气通而邪从汗解,饮从下渗;或因寒邪而偏伤于内,脾胃气逆,痰饮溢出躯壳肌肉之 间,浮肿疼重者,当以小青龙汤逐痰解表,使内外之饮无地可容,故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编注》) 尤怡:水气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 水在阴者宜利,在阳得宜汗,故以大青龙发汗去水,小青龙则兼内饮而治之耳。(《金匮 要略心典》) 吴谦等:溢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 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按:对于溢饮当汗的缘由,尤怡从病在阳解。吴谦从壅塞经表注,皆抓住了本质。至 于大、小青龙汤治溢饮的区别,徐彬认为大青龙汤证是水气不甚而夹热,小青龙汤证是 咳多而寒伏。沈注认为表寒多者大青龙汤,寒偏伤内者小青龙汤。二说实当合参。 (临床应用] 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 (1)治外感高热、发热无汗证:刘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引起的高热多例,收效 良好。一般服l一2剂即可退热。刘氏体会:在使用本方时,主要抓住发热恶寒烦躁,无 汗或微汗。口干或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数。若恶寒重,无汗而口不甚渴者。麻桂用量 略大而生石膏用量略小;若恶寒轻,有微汗而热甚口渴者,则石膏用量宜大。而麻桂用 量略小。石膏虽属大凉之品,但高热而有烦躁者,本品必不可少。此外。用时每加芦根 与竹叶为引,可提高疗效。徐氏用大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夏季外感高热50例,效果良 好。方药组成:生麻黄1—6g,桂枝I一5g,生石膏5~15g,杏仁3—6g,红枣2—3枚, 生姜I一2片,生甘草2—3g。其中,麻桂与石膏的用量可随恶寒、汗之有无、口渴等症 变化而适当调整。并随症加减:发热起伏,口渴欲饮加柴胡、葛根;咽红、便干酌加牛 蒡子、瓜蒌仁;扁桃体肿大,多核细胞增多加蒲公英、银花、蚤休;淋巴细胞增多加射 干;高热惊惕,烦躁不安加蝉蜕、双钩;纳呆加神曲,食滞加莱菔子;咳嗽有痰加前胡; 挟湿邪加茯苓。结果:显效3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朱氏用大青龙汤治疗夏季暑 热无汗症300例,获得了良好效果。治疗方法:麻黄18g,杏仁15g,石膏50g,桂枝、甘 草各7g,生姜lOg,大枣6枚。水煎,三次分服,日一刻。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剂量。 一般服2—3剂。重者服4—5剂即愈。但体虚脉弱者禁用此方。结果:治愈273例,好 转2l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9l%,有效率为98%。 (2)治急性肾炎:胡氏用大青龙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43例,取得较好疗效。方药 组成:麻黄、桂枝、石膏、杏仁、蝉蜕、地龙、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大枣、甘草。 加减法: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腹皮;血尿甚 者倍茅根,加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疼痛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蛋白尿显著者重 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感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苓、蒲公英;纳 差加焦三仙、鸡内金;浮肿消退后逐渐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合用玉屏风散。治疗 结果:临床治愈37例。有效4例,无效2例。 (3)治杂病无汗:吕氏等用大青龙汤治愈l例属于杂病的无汗症。杨××,女,35 岁,农民。1987年8月31日诊。缘于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 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使夏暑野外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起粟。近一年 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伸臂后仰,右上肢拘急而痛,虽经多方诊治,但无起色,遂来就 诊。细察皮肤,汗毛倒伏,汗也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滑。纵观患者脉证,病 虽十几载,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机。《内经》谓:“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又忆医圣《伤寒论>>有用大青龙汤治无汗表实之法,《金匮》更有“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因拟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12g,桂枝9g,杏仁9g,生石膏24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6枚,加白 芍9g,苍术9g。4剂,日一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分三次温服。服药2剂,病无 变化。后两剂合煎,分三次服药后胸背及上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觉轻快,汗孔显 露。因下肢汗出较少,故以上方略施化裁,又服药6剂,下肢亦絷染汗出,诸症悉除。王 氏”',亦报道1例15年无汗烦躁证,始于天热汗出冷水洗浴后,诊为寒客腠理,毛窍闭塞, 汗不得出而热不得泄,故用大青龙汤治疗,4剂遂愈。李氏亦曾用大青龙汤加党参治愈 1例因夏季大汗出时用冷水冲浴而患的汗腺闭塞症。 (4)治溢饮:吴氏曾治患者女某,年逾六旬,家妇。起病为太阳伤寒。发热恶寒, 身不痛且重,继之则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阵发性烦躁,精神尚佳,饮食如常,大 便时干时溏,小便次多量少,六脉浮缓。舌薄黄而润。据脉证分析。此为溢饮邪盛于表, 使气机阻遏不利,所以身重而不痛。且因风寒之邪侵袭太阳,致卫阳被束,正气随之拒 邪而争斗,所以发热恶寒。风寒外束,阳郁于里,但里热程度较轻,所以阵发性烦躁,头 面四肢浮肿,为饮邪横溢于表而气不能化水所致。复因饮邪下趋,则使大肠传导及膀胱 气化功能减退,所以大便时干时溏,小便次多量少.由于病情较轻,脏腑受累不大,所 以精神尚佳,饮食如常。脉浮而缓,为感邪较轻之明证。舌薄黄而润,为里热上熏之征。 合而言之,此为溢饮挟郁热之综合病候。治法拟大青龙压缩剂量,徐图解表清热,排泄 水毒,使之外出。药为:麻黄9g,桂枝6g,杏仁lOg,生姜6g,生石膏30g,炙草6g, 大枣lO枚。连服两剂而证减,但因饮为水毒,不易速除.故守方前后共服8剂,以达祛 邪务尽之意。溢饮渐次退去。郁热宣散而收功。刘氏治疗1例神经炎,辨为溢饮,用 大青龙汤加味获愈。吕××,男,46岁。四肢肿胀酸痛已10余日。仰手诊脉为之吃力。 曾注射维生素,无效。视其身体魁梧,面色鲜泽。舌红而苔腻,脉浮且大。按其手足有 凹陷。自称身上经常出汗。惟手足不出。辨证:脉浮为表,大为阳郁,《金匮要略分云: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又说:“病溢饮者,当 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此证四肢肿胀,脉又浮大,为溢饮无疑。遂用大青龙汤加薏米、 茯苓皮,服2剂而瘳。 (5)治过敏性鼻炎:陈氏用加味大青龙汤治疗32例过敏性鼻炎,病程最短10天, 最长18年,均有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单侧或双侧)等典型症状和鼻粘膜 苍白或灰白、水肿、表面湿润(尤以下鼻甲为甚)等体征,以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 白细胞阳性。治疗方法:麻黄9—12g,石膏18—24g,桂枝、生姜、杏仁各9g,紫草、石 榴皮、乌梅各12g,五味子lOg,大枣4枚,甘草5g。加减:病程长、体虚者加黄芪、百 合;鼻塞不通加细辛,路路通;头痛加白芷、川芎。日1剂,5剂为1疗程,一般服1— 4疗程。结果:痊愈19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l例.用药最少4剂,最多22剂, 平均用药12剂。 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 (1)治支饮咳、喘、哮(包括支气管哮喘、小儿喘息型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陈 氏介绍徐仲才老中医擅长用小青龙汤化裁治疗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饮等症,均有 显著疗效。徐老中医体会:A.治咳喘证时,如果气喘严重,就应当重用、多用麻黄,而 且用生麻黄,效果更好,用量为9一15g。病情减轻则减少用量或改用炙麻黄。B.临症遇 有外感新邪时,应先用干姜以散寒温肺蠲饮,待外邪除去后,再用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否 则会咳痰不爽。C.常在小青龙汤中加入熟附片以治疗哮喘(寒喘)和慢性支气管炎,以 振奋一身之阳,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和抗病能力。刘氏体会,用小青龙汤治疗水咳症 时应掌握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辨气色,即可见患者面部呈现黧黑色(“水色”),或两目周 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水环”),或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 黑斑,如同妇女妊娠斑(“水斑”)。二是要辨脉,即其脉多弦,或浮紧,或沉。如果尺脉 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者,不可滥用小青龙汤。三是要辨舌,其舌苔多见水 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若见舌质淡嫩,则使用本方必须加减化裁。四是要辨痰涎,即 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或明亮晶彻,形如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 舌觉凉。五是要辨兼证,即小青龙汤证除咳喘外。尚可兼噎、呕、少腹满而小便不利,以 及发热,头痛等证。曾治一患者,咳喘lO余年,因服数百贴中药无效,后常服西药“百 喘朋”维持。诊其脉弦,舌水,面黧,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令其连服两剂小青龙 汤,咳喘衰其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连服数剂,使咳喘基本得到控制。陈 氏用加味小青龙汤治疗风寒咳嗽4l例(其中属上感者22例,刀性支气管炎者19例)。 药物组成:麻黄6g,桂枝10g,白芍log,炙甘草lOg,干姜lOg,细辛5g,五味子5g, 法夏lOg,北杏仁lOg,jil5t"lOg,艾叶6g,石菖蒲lOg,射干6g。每日 l剂,水煎,1 日2服,3剂为1疗程。治疗结果:4l例中有效30例,占73.2%;有效10例,占24.4%; 无效l例,占2。4%。总有次序为97.6%。 王氏用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24例,皆经过一般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其中 属热喘者9例,寒喘者工5例。治疗方法:蜜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9— 15g,制半夏30g,白芍30g,细辛6—9g,甘草9~15g,此为重剂小青龙汤基本方。加 味法:寒喘如寒痰粘稠者加旋覆花9g(包煎),白芥子9g,莱菔子30g,苏子9g。热喘 加石膏30g,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30g,开金锁30g,象贝母9g,淡鲜竹沥30ral。上方 每El 1剂。煎2遍,分3次服,必要时1次顿服。结果20例服本方l剂后,哮喘逐渐平 息或当晚哮喘未再作,其余4例分别服至6剂、7剂、9剂、工0剂后见效。哮喘稳定后, 仍需继续用原方治疗,但应酌情减少剂量,加入益气固本,补肾纳气之品,以资巩固疗 效。以上24例,除1例有反复,其余23例哮喘基本控制。李氏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 喘息型肺炎11例,辨证病初为表受寒邪(上感症状),寒邪犯肺为痰喘。方法:麻黄6g, 桂枝6g,芍药6g,五味子2g,干姜3g,半夏3g,细辛2g,甘草3g。酌情加味。1剂2 煎。混合后分4—6次口服,喘重者隔30分钟服1次。喘减轻后,服药间隔可适当处长。 喘止,两肺哮鸣音消失,可改服二陈汤数剂善后。无断发感染不用抗生素及激素;严重 烦闹患儿可用镇静剂,心衰者使用西地兰(或毒毛K)及吸氧。结果:11例全部治愈。症 状缓解时间:服药后第l天4例,第2天5例,第3天2例,平均1.5天。症状消失时 间:u例中最短2天,最长工例因贫血、消化不良为12天,平均3.8天。故体会到本方 用于治疗具有小青龙汤证的d,JL支气管炎、喘息型肺炎等,疗效颇佳。李氏介绍,用 小青龙汤治疗d,JL哮喘性气管炎42例,疗效较好。方药组成:小青龙汤中八味药各3克。 加减法:面色白、肢冷加附子1.5g;烦躁口唇紫绀加人参3g,麦冬3g;痰多难咯加白芥 子3g,苏子3g,桔梗3g;面赤、苔薄黄、指纹偏紫者,加石膏9g,金银花5g,干姜、桂 枝皆改为各lg;反复发作易感冒加黄芪4g,白术3g,防风3g。结果:42例痊愈35例, 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屈氏等报道,用小青龙汤热敷肺愈、脾愈等 背部俞穴区治疗小儿咳喘30例,其中包括肺炎后吸收不良、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均有 咳嗽、气喘、多痰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体温均在38。5度以下。方法: 麻黄、桂枝、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各6g、白芍9g、细辛6g。加水1000ml左右。煎 煮15分钟,滤出药液存留备用。将药渣蒸热用薄布包裹成长方形敷于患儿肺至脾俞穴区 以能覆盖肺至脾俞穴为度。再用绷带或布条稍加固定(注意温度适宜,以防烫伤)。药渣 温度下降时,可用热水带等器具加温。每天治疗1次,每次6-8小时。再次治疗时,将 药渣取出加适量原药液,蒸热即可敷用。l剂药可反复使用3—4次。结果:30例经3次 敷药治愈12例,5次敷药治愈13例,5例慢性支气管炎敷药5次后咳嗽明显减轻。使用 本法,重在祛痰、止咳、平喘。对个别体质差,体温、血象高的患儿,初期应加用抗生 素。 (2)治声哑、失音:余氏用小青龙汤加杏仁、枳壳、桔梗治愈l例因感冒诱发声 哑2月余,伴咳嗽痰白稀,胸闷,口渴少饮,苔黄滑,脉濡,辨证为寒饮伏肺者,6剂获 痊。庞氏也报道,曾治1例因外感而失音的患者,伴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闷不舒, 头痛如裹,身重无汗,苔薄白,脉浮,月小青龙汤加升麻、前胡、桔梗,服1剂后即汗 出声扬,续以上方去桂枝,生姜易干姜,服3剂而愈。宋氏也曾介绍用本方治愈风寒 束肺,宣降失司,痰饮内停的失音。 (3)治特发性水肿:张氏介绍用小青龙汤治疗1例特发性水肿,罗某,女,36岁。 下腹部及下肢水肿2个月余。曾在某医科大学诊为“特发性水肿”,经中西药治疗,水肿 未能减轻,反有加重之势。就诊时: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吐泡沫痰涎,腹胀,纳差, 下肢沉重。查:下腹部膨隆光亮,无腹水征,下肢浮肿明显。证属表寒内饮之候。采用 解表涤饮之法。予小青龙汤:麻黄60g,细辛3g,白芍10g,干姜10g,甘草10g,桂枝 10g,五味子10g,半夏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后复诊:诉每次服药后,大 汗淋漓,湿透衣衫,小便频数而量多。水肿全消,表证已除,唯精神疲乏,小腿时有转 筋。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调理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4)治中耳炎:刘氏用小青龙汤治疗卡他性中耳炎14例,临床表现:耳内有堵塞 或发胀感,自听增强,听力下降,传导性耳聋,低音调耳鸣,常于擤鼻、改变头位或牵 拉耳廓时听力暂有改善。治疗方法: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 各7g,半夏10g,水煎服,每Et 1剂。加减法:发热加石膏15g,赤芍易白芍;耳痛加延 胡索10g,川I芎7g;病程较长,酌加搜风及活血化瘀药,如地龙10g,僵蚕10g,全虫10g, 制乳没各7g,马鞭草10g;积液多加白芥子10g.结果:14例均痊愈,服药最少2剂,最 多16剂。其中l例4年后复发,服上药仍有效。 (5)治肺心病心衰、风心病心衰:据介绍,对肺心病心衰,症见发热、咳嗽、痰 多、端坐呼吸、下肢浮肿,证属痰浊阻肺者,本方有效。若酌情合三子养亲汤、五苓散 等,同时配合针灸天突、肺俞、喘息与膻中穴,效果更好。如治一肺心病患者,常有喘 息、心悸、面色发紫、发作时喘息甚,濒死感,甚至昏厥,予肉桂2—7g,白芍15g,五 味子4.5g,法半夏9g,细辛3g,干姜3g,熟附子9g,炙甘草6g,葶苈子9g,石菖蒲6g (后下),黑丑9g,岗捻根18g,收到较好效果。又治l例风心病伴肺水肿,用强心剂、镇 静剂、吸氧而病情未见好转,遂予小青龙汤去甘草,加桔梗、杏仁、黄芩、党参、茯苓、 泽泻治疗,服l剂后,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好转。上方化裁,去桔梗、杏仁、泽泻,加 栝蒌仁、大腹皮,麻黄改作炙麻黄,服后诸症递减。后经X线检查,肺水肿完全吸收。程 氏对11例肺心病心衰从饮论治,其辨证依据以咳喘,咳吐物清稀有泡沫、心悸、水肿, 不能平卧为主症,其中伴恶寒、发热、背腰疼痛、面浮足肿等症者,用小青龙汤合葶苈 大枣泻肺汤治疗。随证加减药物有红参、丹参、杏仁、泽泻、车前、附片、柴胡、腹皮 等。治疗中配合给氧,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但一般不用强心、利尿等西药,仅个别严 重病人临时使用。结果:用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共治4例,显效2例,好转1例, 死亡l例。 (6)治老年遗尿:龚氏治l老年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及习惯性便秘史,因服 桃仁泥后发生遗尿,每晚3—4次,多方治疗不效。后又不慎受凉,咳喘复发,吐泡沫痰 涎,舌淡苔白厚滑。予小青龙汤原方,服2剂,咳喘大减,夜间遗尿减到2次。原方加 吴萸,麻黄、甘草减量,连服3剂,咳喘、遗尿皆基本消失。 (7)治气胸、结核性胸膜炎:叶氏治l确诊为右侧自发性气胸并胸腔积液的患者, 辨属外感于寒,内停水饮,用小青龙汤加减,竟获良效,梁氏等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35例(35例皆有大量胸水形成),临床表现:胸痛30例,胸闷气促35例, 不发热者15例。持续低热12例,中等或高热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盗汗、乏力、 食欲减退.治疗方法:以小青龙汤八味药各10克,加葶苈子20克为基本方,再随证加 味。结果:服药7剂后,胸水全部消失者lO例,消失75%者14例,消失50%者5例, 消失25%者6例。胸痛、胸闷、气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5例体温正常,10例仍有 低热。再经服药4剂后,胸中全部消失者共30例,有5例胸水消失75%。由此体会到: 该方对湿性胸膜炎消除胸水疗效较好,尤其对伴有畏寒发热者更为适宜。对陈旧性积液 疗效欠佳(在所治病例中能全部消除胸水的30例,其中29例有表证)。 此外,尚有用本方治痰湿头痛、寒湿痹证,的报道。 (现代研究) (1)大青龙汤:日本学者报道,大青龙汤的温浸液对蟾蜍离体心脏 的活动有抑制作用,但有可逆性;对大鼠和猫的胆汁排泄有抑制作用;对大鼠和猫的血 压,在小量时血压轻度上升,大量时则血压下降。 (2)小青龙汤:王筠默等对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小青龙汤及其主 要组成药的水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对豚鼠离体气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 并有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氯化钡作用。这一复方组成,既有抗过敏作用和抗胆碱 能神经作用,又有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经拆方研究,在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 松弛作用和对豚鼠药物性哮喘的保护作用方面,麻黄在小青龙汤中不占主要地位。实验 证明,小青龙汤去麻黄、半夏后的乙醇提取液,显示了很强的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与 抗氧化钡作用和对豚鼠药物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在对支气管解痉作用方面,本 方及主要组成的水煎剂均比同剂量的乙醇提取液为差,说明方中的解痉成分水溶性较差 而乙醇溶性较好。日本学者磋滨洋一郎为进一步明确小青龙汤合麻杏石甘汤(以下简称 该复方)的镇咳作用及其机制,采用化学及机械刺激诱发咳嗽,对正常及患支气管炎的 豚鼠及鹌鹑进行试验,结果提示,小青龙汤合麻杏石甘汤的镇咳作用机制与抑制呼吸道 的传入性神经感受器有关,与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和末梢性镇咳药麦门冬汤比较,显示 其有广泛的镇咳作用。此外,该复方由于还有促进纤毛输送、抗炎及松弛气管平滑肌作 用,故认为该复方可作为综合性呼吸道清除改善药。

(原文)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35) (经义阐释) 此论支饮兼外寒的证治。咳逆倚息不得卧为支饮的主症,乃由水饮停 聚胸中,肺失清肃引起。若复感外寒,闭郁肺气,使内饮壅逆,则诸症必然加剧。此时 应当辛散外寒,温化里饮,以宣降肺气,故用小青龙汤主治。 (文献选录) 徐彬:咳逆倚息不得卧,即前支饮的证也。不用十枣汤,而用小青龙 汤必以其挟表也。然此必病发未久,而不得卧,则势亦孔亟,故暂以桂、麻治表,姜、半 治饮耳。(《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此表里合邪之治也。肺主声,变动为咳,胸中素积支饮,招邪入内,壅逆 肺气,则咳逆倚息不得卧,是形容喘逆不能撑持,体躯难舒,呼吸之伏也。故用小青龙 之麻、桂、甘草开发腠理,以驱外邪从表而出;半夏、细辛温散内伏之风寒,而逐痰饮 下行;干姜温肺行阳而散里寒;五味、芍药以收肺气之逆,使表寒内饮,一齐而解,此 乃风寒挟饮咳嗽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尤怡:倚息,倚几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可呼吸,外寒内饮,壅闭肺 气,则咳逆上气,甚则但坐不得卧也。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内积之饮,细辛、干 姜治其咳满,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使入饮去邪也。(《金匮要略心典》) 按:三注皆认为本证是外寒里饮,但徐注强调本证发病不久,沈注认为是胸中素积 饮邪而招致外邪,尤注概括为壅闭肺气,皆具有深意,宜合参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