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术汤 .
(又名:肾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 白术6g 干姜12g 茯
苓12g
上4味,以水500ral,煮取300ral,分温3次服。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渗湿。
(主治)
主证:寒湿腰痛,腰以下冷重,如坐水中,饮食如故,小便
自利,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细而缓。
副证;辗转反侧,行动坐立困难。
(临证加减)
1.寒湿之邪侵于下焦,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
凉者,本方加猪苓、泽泻,以暖中胜寒水,分别清浊。
2.脾肾阳虚之寒湿腰痛,症见腰痛沉重,下肢微水肿,劳
则汗出,脉沉缓而苔白腻者,若偏肾阳虚则加肉桂、制附子;脾
阳虚加砂仁、白蔻;挟瘀者,加牛膝。
3。脾肾阳虚兼外感风湿,症见腰痛剧烈,全身肌肉酸痛,
头痛,行走困难者,合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4.上肢痹痛或不举,手腕部水肿,脉浮缓,苔白腻者,加
桑枝、桂枝、威灵仙。
5.寒湿流注,痹阻下肢经络,症见腰以下掣痛至下肢不能
转侧,脉沉紧,苔白腻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木瓜、地
龙、丝瓜络。
6.本方证如脉来濡缓者,加独活,以温通督脉之阳,祛风
以胜湿;如脉沉细而缓者,加桂枝、制附子,以温阳化气。
7.甘姜苓术汤治疗鼻鼽:方药组成为茯苓12g,白术、附
片、甘草各lOg,干姜15g,麻黄5g,葱白3节。水煎服。[四川
中医,1988,(5):15J
注:鼻鼽者,过敏性鼻炎是也。
8。《千金》肾着汤: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泽泻。适应
证与本方同。
9.本方加当归,治肾着之为病,身体冷,从腰以下痛重者,
名甘草散。[圣惠方]
10.茯苓、干姜各四两,炙甘草、白术各二钱。上为剀散,
每服四钱,水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血流人胃,胃满
吐血,名除湿汤。
11。茯苓、干姜、泽泻各二两,桂心三两。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洽腰脊膝脚浮肿不随,名温肾汤。阡金翼方]
12。肾着汤辨析:《千金》、《外台》载本方,皆甘草用二两,
干姜用三两,白术、茯苓用四两; 《肘后方卷四》无方名,用甘
草、干姜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 《医心方》引僧深方茯苓
汤,与《肘后》同。由是观之,《本经》白术、干姜分两错置,盖
传写之谬也。,按本方盖变治中焦之理中汤,而为温下焦之剂,其
妙在少用甘姜而多用术苓。乃除湿之意居多,可以见也。注家皆
以扶土健中释之,非是。令取理中治中焦文,与本条病属下焦文,
以相对看,则义自见矣。[椿庭经方辨。日本: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3 (原文]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
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
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甘草乾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乾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词语注解) ①肾著:著,此处音义同“着”(zhuo),意为留滞附着。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了肾着的成因及证治。原文指出肾着的成因是“身劳汗出。衣
里冷湿,久久得之”。因为“身劳汗出”日久必伤阳气,经常“衣里冷湿”便会导致寒湿
留着。然而肾着病位在何处呢?根据湿易伤于下的特性,结合肾着以“腰以下冷痛,腹
重如带五千钱”为特征,可知病在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寒湿留滞于腰
部经络肌肉之中,致阳气痹着不行,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病在下焦的经络肌肉,没有影响到脏腑的气化功能,津液能上承下达,故El“反不渴”、
“小便自利”;湿邪未困阻中焦,则以“饮食如故”。但是,病位虽在腰部经络肌肉之间,
却与脾肾阳气不行有关,因为阳气未达之处,便是阴寒湿邪留着之所,且本病始于“身
劳汗出”。
(方药评析) 既然肾着“非内伤虚损,乃外感寒湿”,而且病位“不在肾之中脏。而
在肾之外腑”,故治宜散寒除湿,湿行阳气,勿需温肾以散寒,而在敦土以胜水”,故用
甘姜苓术汤主治。方中干姜主散寒,茯苓、白术能除湿,而甘草与干姜相伍又能温行脾
阳,合而用之,使寒湿得祛,阳气温行,“腰中即温”,肾着遂愈.
(方药选录) 徐彬:肾着者,言粘着不流动也。但卫气出于下焦,肾有着邪,则湿
滞卫气,故身体重,腰为肾之府,真气不贯,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者,盖肾有邪,则
腰间带脉常病,故溶溶如坐水中,其不用之状,微胀如水也,然反不渴,则上焦不病,小
便自利,饮食如故,则中焦用命而气化,故总曰病属下焦。湿以下受之,故知其身劳汗
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必曰因劳者,肾非劳不虚,邪非肾虚不能乘之之耳。然虽曰
肾着,湿为阴邪,阴邪伤阴,不独肾矣。故概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谓统腰
腹而为生也。总之,肾着乃湿邪伤阴,肾亦在其中,与冬寒之直中者不同.故药以苓、术、
甘扶土渗湿为主,而以干姜一味湿中去冷,谓肾不病,其病止在肾之外府,故治其外之
寒湿而自愈也.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金匮要略论注》)
李珥臣:此非内伤虚损,乃外感寒湿,故名肾着。着者,留而不去之谓,言肾为邪
气所着也。盖肾为水脏,水性本湿,同气相感,所受皆阴寒湿滞之病,故体重腰冷,如
坐水中(带脉为病,亦腰溶溶如坐水中)。《内经》云:“寒胜则浮”,故形如水状,而体弱
虚肿也,。不渴,内无热也,小便利,水泉不藏,肾气不自秘固也。饮食如故,病不在胃
也。肾在下,湿性亦趋下,故病在下焦,身劳汗出,言气以成肾着之故,因烦劳而津液
外泄,衣里冷湿,汗亦湿类也。腰者,肾之府,腰下深沉也(脾属土,其经入腹)。如带
五千钱者,形容腹重之状也。甘草、白术补脾制水,茯苓、干姜渗湿去寒。然《经》云:
“损其肾者,益其精”,则宜用肾气风之类,而主此方者,以寒湿外着,故主温中渗湿之
剂,此形劳与精伤者不同也。(《金匮要略广注》)
尤怡: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
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
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
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疗,不在温肾以
散寒,而在厚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金匮要略心典》)
按:诸注皆认为肾着与寒湿留着有关,其中徐彬认为虚而受邪,李铒臣、尤怡则仅
强调寒湿邪侵。二说似宜合参,不可偏废。徐彬论病机较详,李珥臣析方药较当,尤怡
言治法甚精。
(临床运用] (1)治肾着:邓鹤芝用本方治愈1例肾着,症见腰部重倦有冷痹感,
伴两侧髋关节痛,行动拘急,俯仰困难,四肢倦怠,脉沉迟。辨证为肾虚受寒湿之肾着
证,遂用甘姜苓术汤二剂,后又加桂枝尖、杜仲,共服八剂,病愈。谭日强亦介绍用
本方治疗l例肾着,患者冯某某,男,54岁。腰部冷痛,如坐水中,饮食少思,大便稀
溏,舌苔白滑,脉象濡缓。此寒湿着于腰部肌肉之分,即《金匮》所谓“肾着”之病。治
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用甘姜苓术汤:干姜6g,甘草3g,茯苓10g,白术12g,服5剂,
并配合温灸理疗。经治,食欲好转,大便成条;仍用原方加党参12g,再服5剂,腰痛亦
止。姚传平治宋××,男,38岁,农民.1978年4月5 Et就诊。自述腰及膝关节隐痛
半年余。四天前下水粪塘戽肥,当夜即感腰痛加剧并向外透发冷气,转侧利,两下脚重
倦难抬而来我院治疗。症见:腰痛欲抓,转侧不能,脉沉迟而弦。辨证:寒湿直中腰府,
痹阻经。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方以肾着汤加味主之:干姜15g,茯苓15g,白术10g,炙
甘草10g,制川乌10g。以清水1500ml,先煎川乌两沸,再入余药煎至600ml,分2次温
服。服药一帖,次日即能自行走动,冷痛减去大半,继宗前药两剂。三月后已恢复健康。
随访5年,除膝关节时有隐疼外,余无适感觉。
(2)治半身出汗:翟海定用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其病史虽各不相同,但病者
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之汗出、身冷、畏寒等症状。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
(3)治寒湿痹证:夏季南根据肾着的病因、症状以及肾着汤的功效,将其随症加
减,用治寒湿所致的肌肉或着关节痹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姚传平曾治疗工例寒痹
证,以两膝关节屈伸则疼痛难忍,不肿,皮色正常,遇热则冷痛减轻,脉沉为主症,辨
证为产后体虚,寒湿痹阻经络。留着关节之寒痹,遂用本方加独活、桂枝、桑寄生以温
经散寒除湿,并配合艾灸,共服药八剂,艾灸七次,获愈。杨启运等等也介绍用本方
寒湿流注下肢,经络痹阻,证见腰以下掣痛,痛则股连结下肢,甚则不能转侧,久则可
致下肢,甚则不能转侧,久则可致下肢肌肉萎缩,脉沉紧,苔白腻。则用本方加桑枝、桂
枝、灵仙。 、
(4)治带下:李笔怡用本方加味治疗1例带下,患者丁某,女,44岁。带下年余,
近半月来加重,色白清稀,绵绵不绝,少腹隐痛,痒晕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
酸。脉小略滑,舌胖苔白。前医投补肾固督、化痰健脾之主,屡治乏效。此寒湿阻滞胞
宫。药用:茯苓、白术各30g,干姜、甘草各10g,苍术20g。4剂后,带下明显减少,腰
酸头晕好转。前方加炒党参30g。调治半月而愈。印会河曾治1例辅冷、全身酸痛、腰
疼少腹坠胀、带下量多清稀,无恶臭,病已2—3年者,辨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的湿淫
白带,予本方加川续断、补骨脂、黑荆芥、白芷,服10剂即治愈。
(5)治泄泻:李笔怡治疗l例慢性腹泻已7年者,辨证为脾肾阳虚,但服健脾补
肾药却取效甚微。遂和本方(干姜、炮姜各15g,白术30g,茯苓10g,甘草7g)加炒山
药、煨木香、炒党参,共服17剂,即愈。王云光亦报道1例慢性肠炎已2年余的患者,
大便时溏时泻,每于劳累或进食生冷及肥甘厚味发或加重,辨证属脾阳虚,水湿不化,下
趋大肠之泄泻,用本方(炮姜9g,土炒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加党参、肉豆
蔻、吴茱萸,服药10剂即大便成形获效。谢自成(3”曾用本方(炙甘草5g,炮干姜、土炒
白术各6g,茯苓lOg)加扁豆,熟附片、山药、苡仁治疗1例因过食西瓜、冷饮之后导
致腹泻清稀,完谷不化的小儿腹泻患者,辨为脾肾阳虚,虚寒内扰。服上方10余剂遂瘳。
(6)李笔怡治l例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升降失常的眩晕,用本方(干姜6g,白
术、茯苓各15g,甘草3g)加姜半夏、吴茱萸,3剂眩晕便止。
(7)治遗尿:李晓光等曾治l例遗尿怪证,每逢议论水、想到水、洗手洗脸、过
河逢水、室外下雨或闻水声、见小儿撒尿、茶壶倒水等,皆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伴
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少腹重坠等,病已两年,辨为下焦虚寒,寒湿着而不去,故用
甘姜苓术汤(云苓20g,炒白术60g,炙甘草20g,干姜15g)先后加制附子、益智仁、乌
药,服药6剂即愈。
(8)治阳痿:王海江以肾着汤加味治疗阳痿26例,效果满意。26例中年龄最大58
岁,最小23岁,病程时间最长10年,最短2天(11个月内19例,l一2年5例,3—4
年l例,10年1例),单纯阳痿11例,阳痿遗精15例。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
小腹易凉,手足善冷,阴部潮湿,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色白或有手淫史。舌质淡胖或瘦,
苔白滑,脉沉细或觉沉紧。方药:茯苓15g,白术lOg,干姜lOg,甘草6g,肉桂lOg,淫
羊藿15g。伴遗精选五味子15g,桑螵蛸15g,龙骨20g,牡蛎20g。结果:l例(病史lO
年)服药2l剂不效而自行停药,1例(病史2天)配合针灸治疗,1例在治疗中有反复。
其余23例(服药6剂4例,12剂6例,13—18剂9例,19—30剂4例)均获痊愈,半
年后随访未复发。
(9)治闭塞性静脉炎:王海江用本方加味(茯苓15g,白术lOg,甘草10g,白芍
30g,桂枝lOg(下肢则改用肉桂lOg,并加附子)治疗闭塞性静脉炎例,皆伴腰酸膝冷,
腰腹欠温,手足易凉,小便频数色白,女子白带过多,男子遗精早泄或阳痿,舌质淡,多
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沉紧等证候,辨属脾肾阳虚,寒湿病证,阻遏脉络者。结果:
除3例(病史均在2年以上者)平均服27剂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外,其余6例均痊愈,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10)李笔怡对l例鹤膝风证属寒湿留滞经络者,予肾着汤加川牛膝治疗,并外用
七香散,5剂即好转,上方加鸡血藤,连服10剂即痊愈。并用本方加炒党参、炒山药治
愈l例腹泻2月愈后出现流涎5年的8岁儿童,诊为中焦失宣,脾胃虚弱,气不化津。服
药3剂,流涎大减,续7剂,涎止而愈。刘东海治一例两目内眦奇痒半年,伴腰部重
坠,且发冷痛,膝酸无力,二便如常,证属寒湿之邪,侵蚀肾府,上扰睛窍。故用本方
(茯苓12g,干姜12g,甘草6g,白术6g)治疗,服药6剂痒痛减半,继服3剂即愈。兰
少敏对1例因常涉水冒雨,坐卧湿地,导致寒凝脉阻舌痛证,用本方(干姜、白术、茯
苓各9真,甘草6g)治疗,3剂即愈。
(现代研究] 有实验发现,甘姜苓术汤的水煎剂在小量时,对家兔离体肠管有轻
微兴奋作用,加大剂量后,其兴奋作用也未显著加强。由此认为,本方的水煎剂兴奋肠
管的作用与剂量关系不大。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