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薏苡附子散--温里散寒·除湿宣痹

 学中医书馆 2018-04-11
薏苡附子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薏苡仁12g 制附子12g 上2味,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g,白开水冲饮之。 亦可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除湿宣痹。 (主治) 主证:胸痹,喘息咳唾,胸背彻痛,短气,形寒,四末厥 冷,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或沉紧。 副证:寒湿痹证,腰膝疼痛,肢重屈伸不利。 (临证加减) 1.治寒湿胸痛,本方加白芥子、苏木、丹参、柴胡、白芍、 元胡等味;若改用汤剂用时可酌减量。 2.治胸痹胸痛,本方加栝蒌、薤白、半夏、赤芍、红花、 降香、当归等。 3.寒湿胃脘痛,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 4。本方合乌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 5.本方加茯苓、苍术、川萆薢、川椒、小茴香,治塞瘴. 6.本方加味治疗胸痹:药用薏苡仁50g,附子20g(先煎)。 胸背刺痛,唇舌紫暗加川芎、丹参;胁痛太息、烦躁易怒加柴 胡、白芍;胸脘痞闷,呕恶多痰加苍术、半夏;气短乏力,纳差 便溏加茯苓、白术;头晕心悸,失眠烦热加生地、麦冬,附子酌 减;畏寒肢冷加桂枝、茯苓,附子酌增。每日1剂,水煎服。[国 医论坛,1993,(6);173 7.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药用薏苡 仁60g,炮附子(先煎)、败酱草、赤芍、益母草各30g,郁金、 枳实各15g。脉数便干加大黄(后下)15g;上腹痛甚加白芍 30g,元胡15g;有结石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加银花 30g。每日1剂,水煎服。[国医论坛,1993,c5,;341 8.关于胸痹缓急:历代注家对“胸痹缓急”见解不一,归 纳起来约有四种。 (1)指胸痹痛势的缓急。程云来: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痛 急则神归之,神归之则气聚,气聚则寒邪散,寒邪散则痛缓.吴 谦: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 (2)指胸痹急证.周杨梭: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 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丹波元坚:盖此缓急, 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 (3)指由胸痹导致筋脉的缓急。尤在泾:阳气者,精则养 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 短,小筋弛长者是也。陈修园: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 足少阴肾之阴气上弥,势盛而及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时见缓 急者,乙癸同病也。 (4)指胸部左右之缓急。邹润安:注家于缓急二字,或指筋 之引纵,或指为痛之休作,殊不知痛仅胸痹中一证,胸痹者,不 必尽痛。筋之系头项手足者,即为引纵,未必竟由胸痹;胸痹而 并有筋病,亦非引则纵,非纵则引,又未必乍纵乍引,故注缓急 者,当阐明缓急之故,确指缓急之据,然后其证可得明也。[中医 学解难。金匮分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桂枝生姜枳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生姜9g 枳实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2或3次服。 (功效)通阳散寒,化饮下气。 (主治)胸闷短气,心中痞满,呕逆嗳气,畏寒喜热,苔薄 白,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L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细辛,以理气止痛。 2.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 3.阴寒甚者,加制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i 4.痰浊较甚,胸闷脘胀,加菖蒲、厚朴,以化浊开窍,宽 胸降气。 5.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以止咳化痰. 6.胸闷气塞较甚者,与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用,以通阳行痹。 7.心中痞的辨析:“心中痞”有的注家认为是“胸痹”之轻 证,言“痞言其塞,痹言其闭”。还提出“痹与痞,轻重之间 耳”,这种见解有失张仲景原意。从以上条文病变的部位来看, “心中痞”的病变不是在胸中,而是在心下,这是应当加以区别 的。[金匮要略自学辅导,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本方去枳实,桂心易桂枝。加胶饴。治心下痞,诸逆悬 痛,名挂心三物汤。[千金要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