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史记》何以流传?家族不乏英雄豪杰(2)

 墨香笙樵 2018-04-11
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项羽都无法战胜的汉朝军队,何以对匈奴一筹莫展呢? 
  开国的汉朝无力抗击匈奴,原因是人口稀少,兵源和财源缺乏。刘邦对项羽的战争时间虽短,杀戮却非常惨重,致使国力衰弱,百业凋零,连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颜色相同的马,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史记》记载,当时各大都名城户口流失,人数只剩十分之二三。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穷国,如何才能阻挡屡屡进犯的匈奴铁骑呢?
  正当内忧外患之际,政局发生了变化。当年刘邦曾经让所有的文武官员盟誓:“不姓刘而称王的,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因此,吕后去世立刻发生了政变,忠于刘邦的武将周勃,把吕后家族和党羽全部斩杀,为刘家夺回了政权,选择了亲王刘恒继位。历史证明这次选择,对西汉王朝是极为幸运的。
  汉文帝刘恒为人仁慈、节俭,他废除了割鼻子、断手足的酷刑,经常免除全国农民的赋税。包括继位的汉景帝刘启在位共四十年,形成著名的“文景之治”,以至各地仓库存粮太多,发生腐烂。存钱也太多,串钱的绳索都被虫蛀断。政府养在长安的马,超过四十万匹,国力大增,人口也大增,为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储备了丰富的战略物资。 
  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正是在汉武帝全面反击匈奴的时代。
  司马迁塑像的目光凝视着北方。那里是朝廷与匈奴作战的方向,而他人生的惨痛遭遇,也是来自那场战争。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第五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被俘,皇帝刘彻大怒,认为李陵应该自杀。大臣们随声附和,交口诋毁李陵。刘彻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愤于人心的险恶,挺身辩护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沙漠,与匈奴八万骑兵对抗,转战数百里,血战八日,杀敌万余人,箭尽力竭,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无离心。自古名将,不过如此。他虽被俘,却曾力挫强敌,足以名垂天下。只因寡不敌众,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影射他的裙带亲戚、出击西域匈奴战败的主帅李广利,勃然大怒,立刻把司马迁投入监狱,处以宫刑。仅仅因为不同的言论,就该下此毒手吗?我们难以猜测刘彻的真实想法。
  后来的《三国志》里描写王肃的一段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王肃说,司马迁记录事件,既不美化好事,也不隐瞒坏事……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就取来写孝景帝和写自己的两部本纪,结果没有看到期望的歌功颂德,勃然大怒,删去了这两部本纪。后来这两部本纪就只有目录没有内容。对司马迁处以宫刑,那是汉武帝心中有难言之隐,借李陵的事,给他点颜色看(“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汉朝的司法制度极其黑暗。即便是最高级官员,只要陷入司法的陷阱,都不能自保。例如削平七国之乱,拯救西汉王朝的救星,后来担任宰相的周亚夫,他的儿子购买了一些纸糊的刀枪作陪葬,预备父亲死后焚化。有人就告发周亚夫私藏武器叛乱,立刻被投进监狱。周亚夫向法官解释,那只是死人的用品。法官何尝不明白,但他们的任务不是追寻真相,而是执行命令,只好回答说:“你虽然没有在地上叛乱,但很明显,你将在地下叛乱。”周亚夫只能死。另一位大农令颜异,相当于农林部长,当皇帝刘彻发行一种专门向封国诈财勒索用的“鹿皮币”时,颜异只向外翻了一下嘴唇,立刻被投入监狱,法官判他犯了“腹诽”大罪,就是在肚子里诽谤朝廷。颜异也只能死。因此,周亚夫、颜异、司马迁等,任何人都救不了他们。那个时代,每年逮捕的囚犯,都达到十几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一。也就是每一百人之中,就有一人因谋反罪关入大牢,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此相比。
  司马迁忍受宫刑极为痛苦,几次都要自杀,但他终于没有选择死,他必须完成《史记》。韩城司马迁祠堂内的塑像长久地遥望着那刻骨铭心,李陵一去不返的方向。那是一段令司马迁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必须写入《史记》的历史。
  汉武帝没有下令毁掉这部他认为“诽谤”的书,他释放司马迁出狱担任中书令,或许期望司马迁能改写那些“诽谤”的内容。
  司马迁出狱后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史记》,他似乎没有对汉武帝的不满作什么修改。那么,汉武帝只须一把火,就能让它灰飞烟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