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节唐氏随园私塾

 fsn9oule12e45h 2018-04-13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从古至今,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各级官府举办的学校称官学,如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县学以及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学(又名国子监),私人开办的学堂为私学,民间又称私塾。
  私塾是中国旧时代私人开办的学堂,每个学堂只有一名教师,采取个别教学制,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统一的规定。据史料记载,西周以前,学在官府。春秋时官学衰废,始开私人讲学之风,战国时私学大盛。到汉朝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袭到清朝末年。
  “塾”的来历有其典故可考。据古书《尔雅·释宫》载:“门则之堂谓之塾。”那么,利用自家的堂屋开办学堂则称之为私塾。私塾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封建社会,私塾先生节衣缩食冲破重重阻力勤奋办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作出显著的贡献。就毕节城而言,从清朝乾隆到咸丰年间先后涌现出几家私塾,其中尤以唐氏随园私塾的办学时间最长、教育质量最高、教学成果丰硕。
  古老的毕节城城垣虽然不算宏大,但城堡却修得雄伟坚固,道路四通八达,最初建了东南西北门,后来又增修一道应急的城门,名曰“通津门”,一条青石板街道从城门延伸到十字街路口。远远望去,有一幢低矮的瓦木结构四合院,坐西朝东,中间空着四五十平方米的小天井,这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唐氏随园私塾旧址,当地的人们称为唐家龙门。
  随园私塾的创始人唐志昇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祖籍湖北省麻城铁门乡茶棚村唐郁塆。据《唐氏家谱》序中记载,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唐志昇被一群兵匪追到河边,时值傍晚,夜幕笼罩,危机四伏,忽然看见一庙,便躲进藏身。兵匪追到此处,意欲进庙搜查,谁知河中传来一声撞响,兵匪随即顺河追去,唐志昇才侥幸脱险。事后查明,原来河中漂来一截木头,与水中的漂浮物发生碰撞,兵匪误认为唐志昇投河逃逸,从而保存了唐氏这一支系的根苗。
  唐志昇初到毕节时经历过许多磨难,为了生存探索过从商之路,在大横街陕西庙对门开绸缎铺,因多种原因开业不久被迫关门改行。嘉庆十二年(1807年),唐志昇在通津门与十字街交汇处的延寿庵旁边修建学堂,并正式命名为“随园”。其意在于仿效清朝诗人袁枚弃官而筑园林于小仓山,过与世无争的幽闲日子。
  唐志昇对袁枚的人品十分敬重,对他的诗作赞许有加。唐志昇将自己创建的私塾取名随园,显然是羡慕袁枚以吟咏为乐之典范。
  唐氏随园私塾从唐志昇开始,自始至终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把学生的学费和书本费降到最低限度,为学生家长节约大量资金,在毕节城有口皆碑。随园私塾的教育方针是“传道、授业、解惑”,凡是在随园攻读的学生均懂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随园私塾有一段启迪学生的至理名言:学生要多读书,就像牛吃草一样,白天吃下去,也许感觉不出什么味道,待到夜晚“反刍”时味道就出来了。唐氏的“反刍”教义让莘莘学子受益匪浅。留美的热物理学家刘淑仪(原名刘世通)少年时代曾在随园读过“四书五经”,上世纪80年代回毕节探视母校时感言自己吃的“草”还不够多。
  “腹有诗书气自华”。唐氏随园私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时150年,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娴熟的教学程序和精深的文学造诣。为了提高学堂的教学质量,随园私塾的塾师利用休息时间刻苦攻读各种高深的书籍,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质。
  唐氏五代塾师日积月累,常年不断地购书、读书、教书,到解放初期随园私塾藏书楼的藏书已达万卷。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收藏的古籍善本有《文苑英华》(明刻本)、《昭明文选》、《五代全诗》、《资治通鉴》、《康熙字典》等大型的珍贵书籍,可惜这些书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一火而焚之。
  如今,在唐氏后裔的书案上保存着五枚古色古香的篆刻印章。第一枚是“唐氏随园私塾”章。这枚印章充分地证明,唐氏随园私塾是当年比较完善的一个私人学堂,有印章、规划、教案、校舍,师资雄厚。第二枚印章刻的是“补读先人未竟书”七个篆字。从这枚印章可以衡量唐氏随园私塾塾师文化知识的造诣非凡。唐志昇当年刻此印章的目的是告慰自己的子孙,要热衷于教育事业,不断地开拓进取,子子孙孙绵绵不断地把好教学这个关,把先人未竟的事业办好。先人没读过、没读完的书继承人要继续补读,让随园私塾锦上添花。第三枚印章“唐景宣印”、第四枚印章“杏花春雨”、第五枚印章“子詹氏”均属书法章。
  值得一说的是,唐氏随园私塾的五代塾师都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古时候,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堂不论大小,抄写大字和小字是每天必修之课。古人把书法(写字)当作“挡门锤”,无论文章作得好坏,首先要看毛笔字写得如何。文章再好,但毛笔字写不好,同样得不到重用。
  上世纪90年代,毕节城扩建松山路时在猫猫城的大水沟中发现一块大石头,是延寿庵碑文。这块石碑的碑文是由毕节县预备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准教育局长)刘然撰文,唐氏随园私塾第三代塾师唐国淇(景宣)书丹上石。毕节卫校退休教师、贵州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吴长生由此证明,唐氏书法在毕节的地位十分显赫,此碑石现在存放于天河公园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公办小学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兴起,各地的私塾相继解体和转型。唐氏随园私塾能延续到解放后的1957年,的确与唐氏随园私塾的第五代传人唐天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天珏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蔡元培是该校的名誉校长),与毕节弘毅中学(毕节一中的前身)校长李仲群同窗,两人的考试成绩往往在伯仲之间。毕业之后,唐天珏选择私塾教授为职业。其间,一位职务较高的亲戚劝他到县里去当秘书,唐天珏婉言谢绝,一门心思寄托于教书育人。解放初期,年近花甲的唐天珏脸上抹着胭脂,与广大市民一起上街扭秧歌,他还承担政府交给他的时事学习和扫盲任务。在唐氏的学堂里,每天晚上聚满了一街第十一组的居民,学习时事政治和文件。唐天珏还编写《新三字经》和《动物三字经》,帮助居民们学习。时至今日,但凡上过夜校的老年人都还记得朗朗上口的“好娃娃,在家庭,帮大人,做事情……”以及“驼鸟高,颈子长,足善走,比马强”这些富有韵律哲理的句子。
  随园私塾能在解放后延续8年之久,的确与唐天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分不开。
  1957年,唐氏随园私塾的第五代塾师唐天珏逝世,给随园私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唐氏后裔继承先辈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和决心却没有改变。唐天珏的长子唐心逸出生于1941年,5岁即在随园私塾就读,8岁时完成了启蒙教育的课程,解放后官学、私学并读,1962年进入毕节地区财经干校学习,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7年,他主办过地区商业电视大学会计班。1987年调地区审计局任局长后仍然与教育藕断丝连,被聘为电大会计专业班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并参与主持电大班论文答辩。唐天珏的五女唐心学1947年中师毕业后在中正小学(毕节四小的前身)任教,1955年因教学成果突出调毕节县教育局任副局长,历任五届贵州省政协委员。十女唐心义1957年起先后在毕节一小、二小、县师任教,以后调五小、七小任校长;1983年当选贵州省党代会代表,1984年调县教育局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十一女唐心智在一街民小任教多年,负责该校的管理工作。唐天珏的孙子唐弓满毕业于贵州大学,在毕节地区财经干校任教15年后调任毕节双山新区政治部副主任,通过学习考试获得全省公务员面试教官资格证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事实证明,唐氏后裔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不完全统计,第六、七代子孙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从事教育事业者达数十人,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继续完成先辈的未竟事业。
  唐氏随园私塾秉承祖先唐志昇的遗志,言传身教,子承父业,从不间断,其中经历唐世斌、唐国淇、唐正镛、唐天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历时150年,为毕节的私塾教学事业作出较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的私塾教学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篇章。(试验区之窗    文/杨富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