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兰亭序》非王羲之作,而是这座寺院的一个和尚!

 timtxu 2018-04-14

兰亭序(全图)

一看这个标题,就足以爆掉很多人的眼球!

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谁信啊!不是早有定论了吗?

你还别说,真有人说过!还不止一个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

郭沫若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起因: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可《兰亭序》是王羲之和当时的名流谢安等人,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浙江绍兴兰亭,饮酒作诗,王羲之挥笔为诗集作序,才有了《兰亭集序》。

后来,兰亭序被王羲之头号粉丝唐太宗设法得到,视为至宝,死了也不舍得交出来,当做随葬品埋在昭陵。

昭陵六骏

到了宋代,有人第一次对兰亭序的作者产生了怀疑,原因是梁武帝倾其一生收集了王羲之270余轴书帖,竟然没有代表作《兰亭序》,你说奇怪不?

兰亭序(局部)

清代晚期,著名书法家李文田又站出来“找事”了,这次更狠,直接否认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李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标注:王羲之此文不叫《兰亭序》而是《临河序》。因此,李文田认为定武本《兰亭序》是隋唐人添上去的,文字也有隋唐时期的特色,以此断定《兰亭序》是后人伪造的。李文田是公开否定兰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的第一人。

李文田像

这事怎么又跟郭沫若扯上关系了呢?

1965年,郭沫若根据在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的记载,得出结论:“兰亭序是伪托的!”不仅如此,连文章都不是王羲之作的。郭沫若还进一步推断,《兰亭序》是智永所书。

王羲之像

那么,这个智永又是什么人?

智永本姓王,是梁武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后在嘉祥寺出家为僧。他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精髓,号称王羲之之后”第一人”。

郭沫若为什么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呢?

郭觉得兰亭序内容前后格调不一致,而且与王羲之的性格、思想反差太大,现在看到的兰亭序更像是后人将《临河序》删改添加而成的。此外,郭沫若还根据新疆出土的《三国志》残卷,推断出晋代还没出现楷书和行书,只有隶书体。这样一来,兰亭序自然就不是王羲之写的了。

三国志(残卷)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郭沫若的推论,竟然有很多人赞同,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兰亭序是否出自王羲之的争论,使兰亭序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看来,只有等到唐太宗昭陵发掘那天,看看里面有没有兰亭序真迹,真相才会大白。

郭沫若书法作品


看了一辈子兰亭序,经郭沫若这么一说,反倒迷糊了。各位,你们认为郭沫若说的有道理吗?

智永生平:

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公元6世纪)。

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智永舍俗为僧,居会稽之永欣寺,人号“永禅师”。说起智永出家之永欣寺,并非一般寺院,此寺本是王右军旧宅,不知何时施为寺院,初名云门寺,亦有称原为嘉祥寺者。据《会稽志》称:僧智永与其兄惠欣皆出家本寺,梁武帝以二僧德高,能崇释教,特以二僧之名,各择取一字,赐新额为“永欣寺”。

名贤古风,加之寺名由梁武帝亲题,使永欣寺成为越中名刹。智永自幼聪慧过人,尤喜书道,大有乃祖之风,毕生潜心书法,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楼阁之上,临写兰亭,磨损毛笔无数。所坏笔头,置大簏中,一簏可容石许,日往月来,七簏皆满。数十年间,智永书法亦达到了很高的造谐。后人称其临书,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虞世南心慕,曾从智永学书,妙得其体,声名也由此而起,成为初唐大书法家。

智永以兰亭真迹在身旁,穷年累月,心追手摹,深得逸少风神,所书真草千字文,飘逸俊秀,字字珠玑,见者无不惊叹。乃择八百馀本,散施浙东诸寺。及至宋时,或因岁月淹久,或因战乱,许多寺院已经不存,八百余本千字文也大多散逸,偶逢一本,值钱数万,寺院或以为镇寺之宝。智永长寿年高,几尽百岁乃终。终前,将一生珍视之兰亭墨迹,秘授与弟子辩才。

智永之所以传兰亭与辩才,盖辩才实是弟子中之翘楚。辩才俗姓袁,为梁司空袁昂之玄孙,此人博学多才,琴棋书画,皆臻其妙,书法造诣,直逼其师。他对于兰亭序,比乃师更加珍视。时天下窥视此宝者大有人在,他惟恐有失,暗将卧室梁上凿一秘槽,藏兰亭于槽内。此事绝密,无人知晓,只在无人时,方才关闭房门,把出玩味,私加临写。

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绍兴府城关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称永禅师。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智永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绍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王羲之谢世后,《兰亭集序》的流向就成了一个谜。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究竟谁承担了保管传承的重任?历史一下变得模糊不清,直到七世孙智永和尚这里,《兰亭集序》传承的链条才连接起来。

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收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兰亭集序》自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十分宝爱,决意将其传之子孙。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集序》,前后凡30年。毛笔笔头用坏就扔进大簏中,每个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装满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书写真草二体《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于浙东地区的各个寺院,今天尚有墨迹原本传世。二人刚刚落发为僧时,都住于会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的旧宅。后来,为了方便给王羲之扫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并将王羲之的坟墓迁移到了山阴县西31里的兰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因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发为僧,就根据两人法号榜其寺为永欣寺。据何延之的记载,直到唐代,当年智永临书的阁楼还存在。

智永禅师一直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不妙绝。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视,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用来贮藏《兰亭集序》,对《兰亭集序》的宝重比之智永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初年,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诏令天下,几乎访摹网罗了所有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只有《兰亭集序》没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兰亭集序》墨迹可能藏在辩才处,就下诏让辩才将《兰亭集序》贡献出来。可辩才坚称没有,并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集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不能强拿只能智取,于是,便有了一个极富戏剧色彩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越州雲門古

    江南绍兴,古越会稽,若耶溪畔,云门禅音,嘉祥祖庭,始皇登秦望而望于南海,一條有著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嚮往和追尋的聖途!


听禅,喫茶,赏书,闻香,静修佛学

恣意文墨,广结善缘!

共同领悟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