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世纪产业革命及其影响初探

 实心菜书斋 2018-04-17

  由水力漂洗坊而导致的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持续了几个世纪,15世纪下半叶新的格局基本定型,英格兰西南部和北部对中东部、乡村(包括原先的农业小城镇)对城市的优势已不容置疑。有研究者曾调查了17世纪初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毛纺织业从业人员的情况,在搜集到的2637人的材料中,仅有135人就业于格洛斯特等3个城市,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其余2502人均在乡村就业;此外,当时在格洛斯特等3个城市中,能确定职业身份的工匠共有1232人,呢绒工匠只占11%,而在乡村这一比例却达到15.8%,后者明显高于前者(34)。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的毛纺织业生产中心的产量快速攀升。1366-1368年间,萨默塞特郡和威尔特郡的呢绒年产量分别为1211匹和254匹,一个世纪以后,即1468-1469年间,该两郡的呢绒年产量分别跃升至4981匹和4,310匹。西来丁地区1395-1397年间年平均生产呢绒590匹,1468-1469年间猛增到3000匹(35)。增幅低者达300%,高者为1600%,可谓惊人。

  关于英国毛纺织业生产中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原因,目前学界意见不一。经济史学家雪尔维娅·L.思拉普认为:“E.M.卡勒斯-威尔逊把这种重心转移到农村归因于那里有漂洗用的水力这个有利条件。但是这只是所包含的成本因素之一,而且可能是一个重要性业已减小的因素,因为不需要细加整修的份量轻的狭幅呢布的业务看来更有前途。”(36)国内学者则大多将转移的主要原因与城市手工业行会的束缚联系在一起。14世纪以后,英国“毛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深入农村,在那里可以摆脱手工业行会的许多限制,采用新技术、新组织发展呢绒业,还可以找到合适的河流,装备漂洗呢绒的漂呢机(37),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呢绒工业逐渐得到发展,其质量也不断提高。”“在肯特、牛津、格洛斯特、兰开郡、约克诸郡以及东英吉利亚诸郡的广大乡村,许多地方都成为毛纺织业的基地。它们大都分布在河流附近,便于使用漂呢机漂洗呢绒。毛纺织业的生产组织,也已经摆脱了行会制度的束缚。生产者大都是独立的小手工业者,或者直接就是原来当地的农民,转而从事毛纺织业。”(38)还有学者强调,包括呢绒工匠在内的城市手工业者向农村转移,“关键原因是城市手工业行会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导因”,如“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对工人的剥削”、“城市繁重的财政负担”、“瘟疫流行、战争和各样灾害、商路的变更,港口的淤塞,城市面积的狭小和卫生条件差等等”;农村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封建关系松懈,管制较少,农村的自然条件如水力优越等等”。(39)毫无疑问,上述分析都有其自身的依据,尤其是将城市毛纺织业的衰败和外迁与手工业行会的弊端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更是切中要害,但如果探讨13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问题,这些看法似乎不够完备。因为它们不能解释上文已有详细论述的极其关键,且又十分确定的事实,那就是当时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并非是一种全方位的转移,即简单的城市向乡村的转移,而是一种定向重组,即新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水力资源充足、水力漂洗坊密布的区域。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认为13世纪产业革命虽然不是导致英国毛纺织业重新布局的唯一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毛纺织业新的生产中心的形成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英国呢绒产量与日俱增,由此极大地影响了中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格局。具体言之,在毛纺织业领域英国逐渐由原材料输出国转变为成品输出国。英国地处北纬50°-55°之间,全境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拥有大片适宜于放牧的石灰岩坡地和草场,极其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因此早在凯尔特人时代和萨克森时代早期,畜牧业就在大不列颠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40)。13世纪时英国养羊业已获得相当发展,其主要目的是生产羊毛满足国内外市场之需,尤其是隔海相望的佛兰德市场。英国人一度对此十分自豪,戏称佛兰德人只不过是英格兰的呢绒工匠而已。14世纪中叶,英国羊毛出口量达到顶峰,而呢绒输出却少得可怜,不值得一提。现有的量化数据都是当代学者根据英国政府的税收帐册整理而来,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数据不可能十分精确,但由此剖析英国羊毛和呢绒出口的大趋势当不成问题。现代经济史学家布里伯利以每10年为时间段,计算出13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年平均出口量,1281-1290年为26856包,1301-1310年为34493包,1311-1320年为30686包,1321-1330年为25268包,1331-1340年为29569包,1341-1350年为22013包,1351-1360年为32655包,此后出口量逐年下降,1431-1440年为7377包,1531-1540年仅为3481包(41)。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14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绒面呢年平均出口量一路飙升,1353-1355年为3040匹,1355-1357年为7485匹,1357-1360年为9346匹,1366-1368年为14593匹,1377-1380年为15449匹,1392-1395年为43072匹。15世纪中叶英国每年平均输出呢绒5.4万匹左右(42),16世纪中叶更高达13万匹(43)。上述数据表明,14世纪下半叶是英国从羊毛输出国转变为呢绒输出国的历史转折点,该时间节点恰恰与13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毛纺织业的重新布局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紧密衔接。由于羊毛和呢绒曾在不同时间段分别为英国中世纪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因此可以断言,13世纪产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海外贸易的这一历史性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