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 京中医药2011年4月第30卷第4期Beii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ril,2011.Vo1.30,No.4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 刘绍能张秋云 【摘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以及外邪易犯脾胃,脾胃病理因素多端等特点,提出脾胃病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证的学术观 点,总结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常见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及辨治方法,提出治 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一要明寒热之标本,二要注意寒热胜复与转化,三要寒热并凋,四要兼顾脾胃生理功能,五要顺应脾胃生 理特性等辨治体会. 【关键词】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证论治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和热交错混杂的病理变化, 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各 个系统及疾病的各个阶段均可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理 变化,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的原因,脾胃病更 易出现寒热错杂证,而出现在脾胃病中的寒热错杂 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有其特殊性,笔者试总结 如下. 1脾胃病易出现寒热错杂证 1.1脾胃生理特性 脾胃同处中焦,脾主升,主运化,藏精气而不泻, 胃主降,主受纳腐熟,传化物而不藏,脾胃功能与机 体升降出入密切相关,脾与胃互为表里,常相累而 病.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 易实,实则易热.脾胃同病则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1/6页
1.2外邪易犯脾胃 脾胃易受到六淫,饮食,情志的影响,所谓'饮食 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论》).外感寒邪, 暑邪可经口鼻而入直犯脾胃,饮食生冷,过食辛辣亦 伤及脾胃,故脾胃常首当其冲,易寒易热.又知脾舍 意,在志为思,思虑伤脾,或肝郁犯脾,或素体脾胃不 足,均可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如此又易邪滞为 害,从而导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候. l_3病理因素多端 脾胃疾病常导致多种病理因素,使得病情复杂, 寒热并见.脾虚易致水湿停留,湿滞日久则可化热; 胃病易于食积,食积亦可化热;腑气不通,大便秘结 不行,积久化热.凡此种种,病理因素致使病情变化 作者单位:1.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科 2.100069,首都医科大学 通信作者:张秋云,Te1(010)83911638;E-mail:zqy8202@yahoo.en 寒热互见. 多样, 2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识 脾胃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是以脾胃症状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证候群.临床上有脾(虚)寒胃热, 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证, 不同的寒热错杂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2.1脾(虚)寒胃热 脾气易虚,气为阳,气虚则寒;胃易实,易热.脾 (虚)寒胃热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其成因多因先有脾 胃虚寒,后因过食辛辣,伤及脾胃,出现胃热.症见胃 脘灼热,胀满疼痛,遇凉或受风加重,喜温,嘈杂吞 酸,或泛吐清水,大便时干时稀,气短,肢冷,恶食生 冷,牙龈红肿疼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或黄 2/6页
白相间,脉细数.治疗应温中清胃,可用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连,黄芩 清胃热,干姜,人参,甘草温中补虚,法取半夏泻心 汤之意,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作用,寒热互用 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 其虚实. 2.2肝寒胃热 指肝脏阳气不足,机能衰退而出现肝寒症状,临 床表现有忧虑胆怯,倦怠不耐劳,四肢不温,脉沉细 而迟等,同时又有胃热的表现,如胃中灼热,口干口 苦,舌苔黄.治疗应暖肝清胃,用吴茱萸汤暖肝,并加 黄连,蒲公英,生石膏等药清胃热,方可奏效. 2.3脾(胃)寒肝热 是指脾胃虚寒而肝经有热,症见胁胀胃痛,喜 温,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口干口苦,喜热饮,舌淡 边有齿痕,苔黄或黄白相问,脉弦数.治疗应温中 清肝,可用理中汤温中,并用左金丸,菊花,栀子等 生医药2!!年4月笠30卷第期 BeiiingJoum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ril.2011.V01.30.No.4 清肝热. 2.4上热下寒 上热是指胃热,下寒是指肠寒.胃热则出现口中 异味,口舌生疮,舌苔黄;下寒则肠呜,小腹冷痛,大 便溏泄,舌质淡胖,脉沉弱.如《灵枢?师传》:'胃中 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巢源》谓:'阳并于 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 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利.'治疗 应清上温下,乌梅丸主之,或用半夏厚朴汤以温下 寒,并加黄芩,黄连,蒲公英以清上热. 3/6页
2.5上寒下热 上寒是指脾胃虚寒,下热是大肠有热或湿热.脾 胃虚寒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喜暖喜按,呕恶嗳气冷 酸,口渴思饮,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肠道有热表现 为便干而难,舌苔黄;肠道有湿热表现为大便黏腻臭 秽而不畅,舌苔黄腻.如《灵枢?师传》:'胃中寒,肠中 热,则胀而且泄.'治疗当温上清下,可用半夏泻心汤 加减治疗,药用:半夏,甘草,党参,黄芩,干姜,黄连, 肠热便秘者用瓜蒌,枳实,火麻仁等,肠道湿热者用 黄柏,胡黄连,苦参等. 3治疗体会 治疗寒热错杂证,宜寒热并用之法,即寒凉药与 温热药相配伍而用,如此病情特殊,用药复杂的情 况,稍有不慎,就会生乱.据笔者体会,临床治疗脾胃 病寒热错杂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明寒热之标本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对于寒热错杂证,应遵守寒热并用的治疗总则,如 《医偏》所言:'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 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为此,必须要明寒 热,辨虚实,把握寒热的标本.就寒热标本而言,或先 病热者为本,后病寒者为标;或禀寒为本,感热为标; 或病寒为本,治热为标.如上热下寒之腹痛者,可予 乌梅丸,寒热并举,攻补兼施,病久者选择丸剂,以峻 药缓图为宜. 3.2注意寒热胜复与转化 I临床上,寒热错杂是千变万态的,且寒热可以胜 复与转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寒热诸气'有化 有变,有胜有复',《素问?至真要大论》:'察本与标, 4/6页
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对寒热错杂胜复的 治法,《素问》认为:'治诸胜复,……皆随胜气,安其 屈伏(胜之气平,则屈伏之气安,不致郁发),无问其 数,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寒者热治, 热者寒治,……此治之大体也.'由于寒热错杂证的 特殊性,在药物应用上,既有清热之药又有温阳之 药,稍有不慎,寒热即有转化之可能,如本为上热下 寒之证,病情演变或治疗药物的影响,有可能转变为 上寒下热证,不可不知. 3.3寒热并调,以平为期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温病条辨》),脾胃病 的治疗要领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 候论》).一方面,对寒热错杂之证,无论寒多热少,热 多寒少,寒热各半,都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而致和 平,切不可纯热纯寒,顾此失彼,夙疾未除而新病又 起.另一方面,用药时要尽量选择平和之品,以平调 为主.如对脾虚夹湿者,健脾慎用参,芪,以防其滋腻 碍胃助邪,而选用炒山药,茯苓,白术,扁豆,薏苡f_ 等药,或配以砂仁醒脾;对胃阴虚而兼两胁胀满者, 行气不宜伤阴,可予佛手,香橼皮,玫瑰花等理气舒 肝之品. 3.4兼顾脾胃生理功能 治疗脾胃病证时,要时刻考虑到脾胃的生理功 能:脾主运化,胃主腐熟,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运 化,运化功能正常,能食并能化药力,且能化水湿,因 此,治疗上要兼顾脾胃运化功能.常在方剂中加入苍 术,白术,鸡内金等药以助脾运;六腑以通为用,治疗 脾胃病要重视腑气之通畅,保持大便正常,尤其是对 于胃肠燥热而便秘者,更应如此.通腑之后,浊气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