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鱼形相抱旋转的太极圆图(以下简称“阴阳鱼”图),这个形象实在是太过深入人心了。以至于,不少人心目中的“太极图”只有这一种形象,而忽视了这个形象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事实上,“阴阳鱼”形的太极圆图,其产生的时间之晚,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惊讶的。 它绝不是影视剧上演义的那样,太上老君、姜子牙等人,从开天辟地的时候、从殷周的时候,就知道将这两条阴阳小鱼到处涂抹在自己的衣服和法器上。 借着“国学”的东风,各路神魔乱舞,这些大神们将“太极”、“阴阳”混为一谈,仿佛这些概念天然是与“阴阳鱼图”一母同胞的。再以这图去标识、解释《老子》、《周易》等先秦文献的做法,就好像“阴阳鱼”打伏羲画八卦时就有了一样。但是,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 不说“阴阳鱼”图的诞生极晚,作为其前身的一系列名为《太极图》的图形,也都早不到哪里去。从比较有意义的时期开始算,则要追溯到五代末的一位高人,他在华山壁上刻下的“无极图”,应该是一系列“太极图”的始祖。 ![]() 【1】华山壁上“无极图” 这个故事记在清初黄宗炎(黄宗羲的弟弟)所作的《图学辨惑》一书中,他说:
这个故事太过传奇,似乎只能当作故事看。但是《图学辨惑》一书是很严肃的学术书,受宋明以来“河图洛书学”的影响,当时讨论“图学”系统的传承,是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高人——陈抟。《庄子·逍遥游》中有这么几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陈抟号扶摇子,字图南。说他“高”,从名字号中就看出来了,以鲲鹏为志,以九万里为远。 据说扶摇子先生能未卜先知,他骗还未当上皇帝的青年赵匡胤下了一盘围棋,将华山作为赌注赢了下来,赵匡胤践祚后就兑现这许诺了。扶摇子先生寻思要在华山上留下点什么,自己的一生所学才不至中绝,于是将吕洞宾传授给他的《无极图》刻在了石壁上。 这《无极图》创自给汉文帝传授了《老子》的河上公,经魏伯阳载入《周易参同契》,又辗转授予吕洞宾,才被扶摇子先生所得。这剧情应该很适合大家的接受习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要说金庸小说的套路没受过这个故事的启发,那真是昧着良心了。 下图就是这个传说中的《无极图》: ![]() 无极图 清初,毛奇龄所作的《太极图说遗议》一书中,就上面这个图的形状,从《周易参同契》中找出了两个原型,分别是《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他身后的胡渭,在其《易图明辨》一书中,记录了这两图的样式: ![]() 水火匡廓图 显而易见,黑白色各自代表阴阳,阴阳又喻为“水火”。“水火”交济,为《周易》中《坎》、《离》、《未济》、《既济》四卦的动态交替呈现。这个图,大约本身是道教用来指导炼丹的丹图。 ![]() 三五至精图 大家可以参看上文所引陈抟的《无极图》,很明显,《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的确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扶摇子的《无极图》,留在华山石壁上,想必很寂寞。几十年之后,一位名叫周敦颐的学者,为此图做了注解,并将此图流播世间。鲲鹏破壁而出,千载绝学终于大兴于宋明之际。 【2】周氏太极图 按宋代朱震《汉上易传》的旧说,以及后来各路易学家的辗转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陈抟将此《无极图》传给了种放,种放传给了穆修,穆修又传给了周敦颐,此图终于大放光彩。 假设周敦颐自穆修处得此《无极图》真有其事,他的贡献却不在于简单的复刻。他将此图做了一些细微的改造,更重要的,为其写了一篇震铄古今的解说:《太极图说》。自此,此图就正式更名为《太极图》了。 周氏《太极图》,借其图说而大行天下,原来的不传之密,经此而变得尽人皆知了。关于他的原《太极图》,细节上仍有许多争议,下面选用的是《宋元学案》中的图样: ![]() 周氏《太极图》 比周氏的《太极图》更著名的,是他的《图说》:
经过他的解释,大家遂明白这个图的几个部分含义,象征着一个宇宙终始的过程。最上面的圆圈象征“无极而太极”,依此因动静而生阴阳,因阴阳而生五行,生乾坤男女,生万物,最后“原始反终”而复归于“无极而太极”。 周敦颐的《图说》,一面打开了宋明儒的宇宙视野,一面也为道教的丹学提供了助缘。所以宋明儒的易图,道教的丹图,作为两个大的分类,将其所传的《太极图》演化出了无数变种,数不尽数。 比如下面这一幅,就是南宋宝庆年间的一位道士,萧应叟,所记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 ![]() 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 萧道长用周敦颐《图说》中所描述的“原始反终”的过程来解释其炼丹的“金液还丹”的理论。具体的理论我也不懂,但是萧道长将《太极图》改为丹图的意思,是一目了然的:右侧是易图,左侧是丹图,古书自右而左,显然是以易图的原理来解释丹图的意图。 这个《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名字虽然冗长,显然仍属于《太极XX图》的序列之中。 【3】太极圆图系列 今人熟知的“太极图”,是属于圆图的序列。圆图的构图简洁灵动,一产生便震惊学人,迅速风靡了起来。周氏《太极图》倒逐渐被遗忘了。 而圆图的序列中,“阴阳鱼”图算是比较早的一种圆图: ![]() 天地自然河图 这个图很熟悉是吧?但是它问世的时候本与“太极图”无关,当时人们心中的“太极图”,主要还是周氏《太极图》的样子。 上图的本名是《天地自然河图》。这个名字本来是想说它是“河图洛书”序列中的一种“河图”,所以名字叫做《天地自然河图》。 上图记载在明初的一本名为《六书本义》的书中。照这个书里的说法,这个图是南宋的蔡元定从四川找来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谨慎地说,这样的构图还是看作明代的产物比较合理。 此圆图一问世后,必然会震动世人。如明代中期的一位大易学家、理学家,来知德,他也画了一幅《圆图》,认为《周易》的大义都在其中: ![]() 圆图 来知德认为这个图表示了三层意思:对待者数、主宰者理、流行者气。大家观感上的阴阳鱼抱起来转圈圈的形象,就是他所说的“流行者气”的意思。 经过了这些演变,明朝晚期的章潢写的《图书编》一书中,终于给这“圆图”安上了“太极图”的名字: ![]() 古太极图 终于,大家今天所熟悉的“太极图”,在这幅《古太极图》中名实合一了。而且,周围排以八卦卦名,和今日“太极图”的种种结构都极相似了。 从“名实合一”的角度讲,我们所说的“阴阳鱼”的《太极图》,是自明朝晚期的章潢才出现的。之前的“太极图”,都是指周氏《太极图》。章潢借了周氏《太极图》的名字,和各种“圆图”的构图,合成了今日所谓的《太极图》。 【4】后记 因为之前写了一篇关于《易经》与《老子》中“阴阳”概念的文字,整理的过程中,涉及了“太极图”的出现时间。所以就想,干脆将“太极图”的历史简要整理一下,为感兴趣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所谓“历史”,往往有多种含义,至少有我们心目所期待的“历史本来的真相”,与“前人所讲述的真相”的分别。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真相”,在这个场合中都是罕见的。不客气的说,简书中各种所谓的“历史”,只不过是戏说而已。我这篇文章,尽量试图展现“前人所讲述的真相”,这是否就是“历史本来的真相”,这有待于想深入的朋友自行去考证研究。 所以我介绍的每一种“太极图”,都尽量说明此图的作者是谁,载于何书。至于原书的观点是否可靠,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拙文只是试图展示一种看似有“剧情”的演进过程而已。视为戏说可以,当作“历史”,则建议大家去深思明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