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248 250

 大美中医就是棒 2018-04-22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48)

茵陈高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用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开,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解析

本条论述阳明病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主燥,太阴主湿。人里之热邪,可以阳明爆化,亦可从太阴湿化。热从操化,则大便干燥,小便数多,而发展为阳明腑实证; 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小便、头汗出,而发展为黄疽。无论燥热或湿热,都与阳明之热有关,这就是将湿热发黄放在“阳明病扁”论述的理由根据。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指出了阳明病热盛津伤而燥化的见证与病机,发热汗出,是阳明技迫津外泄。汗多必更伤津液,津伤化燥,则大便因硬,从而形成了阳明燥实证。若阳明病仅见头部汗出,剂颈而还,周身无汗,而小便不利,说明热不得越而湿亦不得泄。湿热相合,我热欲外越却因湿邪羁縻而不得越,故但头汗出,而周身无汗。湿欲下泄,却因热邪纠缠,而反小便不利。“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湿热郁阻于内,即所谓“瘀热在里”,而熏蒸于外、身必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布,故其人“温引水浆”。在这里“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不仅是湿热郁阻之象,而且也是形成湿热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带有重要的辨证意义。湿热发黄,有以湿盛为主者,有以热盛为主者,也有湿热相当者。本证有发热、渴饮水浆等证,说明热重于湿,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三药组成。茵陈清热利胆除黄,为治诸黄专药,无论阳黄、阴黄均可使用,对于阳黄亦可单用一味水煎频饮,其日用量可达30 克以上。大黄的特点善于破结行瘀,推陈致新,泄热导滞,故仲景对凝结的病证,如燥结、水结、血结等,每每用之,其破结之力自非一般药物所能及。本证湿热发黄,为湿热胶结并涉及血分,故谓“瘀热在里”,用大黄不仅能荡涤肠胃以泻热实,而且能行血导滞,以破湿热之蕴结。栀子苦寒而质轻,善清三焦,利小便,驱湿热下行,以导邪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主要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推出,故方后往云:“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计状,色正赤,一宿股诚, 黄从小便去也。”这不仅说明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导混热而利小便,也补充说明本方温热发黄应有腹满一证。

由此观之,本方与承气场作用截然不同: 承气汤专事攻下,使用明爆热从大便而下;本方则以利尿为主,使阳明湿热从小便而去。

临床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各种黄疸,已被大家所习用。特别特治疗所胆疾惠所引起的黄症,无论急性、慢性,多能取用爱注意,由于湿为黏腻之邪,其病多维绵难愈,故用此方治湿热黄疸,应该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且无比使湿热邪气尽去方能罢手,否则病情反复,将更难医治。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病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249)

解析

本条论述阳明蓄血证治。

因有大便硬,故称阳明病。“喜忘”,即善忘,言听视动,随过即忘,乃因“久有瘀血”所致。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若血液充盈、环流不息,则心能主神任物,聪慧敏锐,记忆力强; 若久有瘀血,血脉不利,心失所养则记忆力亦必然减退。《内经》所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张景岳注释说:“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阐明了瘀血导致善忘的病机。因“血主濡之”,瘀血在肠,与燥屎相混,故大便反易解下,即所谓“屎虽鞭,大便反易”。瘀血混于粪便之中,故大便之色必黑,甚至状若黏漆。以上是阳明蓄血区别于阳明腑实的主要特点,此证是久瘀血与阳明之邪热相合,放治宜抵当汤泄热逐瘀。

曾治一女姓患者,30岁,河南人。1969年患精神分裂症,住某医院治疗,尚未痊愈即出院。出院后患者总感头皮发紧,如勒铁箍,言听视动,随过即忘,记忆力严重减退。月经不畅。经来腹痛。察其神色,两目呆滞、神情淡漠。舌苔黄腻,脉沉滑。诊为瘀血内停,血脉不利,心神失养。治以 活 血化瘀之法:先投抵当场加柴胡、半夏;中转桂技扶茶丸合失笑散:最后以大黄6 克、桃仁15 克、炙甘草6克、芒硝6 克、丹皮9克、赤芍9克、邻金9克、营蒲9 克,药后患者大便排除秽物甚多,继而头部渐渐清爽,记忆力明显增强,其他各种病痛也相继好转,患者乃携方归里。古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精神病而取得疗效者,屡见不鲜。因为活血化瘀,可使瘀血去,血脉通,血奉于心,心得血阳,则神志自明。然因其精神失常的原因很多,属瘀血者只是其中之一,只有辩证确属淤血,用活血化瘀法才能取效。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防备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50)

解析

本条论述阳明病可下与不可下的辨证。

阳明病,若为腑实,当用下法,用之得当,则实热去而病愈,用之不当,亦有病不愈的,如第241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政汤主之”,即是下后余热不尽而扰于胸膈之证。因无实邪凝结,故属虚烦懊侬。本条阳明病下后,虽亦见心中懊依而烦,但其原因却是下后燥热未尽。复结成实,肠中有燥屎,浊热上扰,故见心烦特甚,此即所谓“胃中有燥屎”,其烦当属实烦,所以治仍“可攻”,宜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已成,必见腹满疼痛拒按,大便干硬难下等大实大满之证。若仅见“腹微满”,其大便为“初头鞭,后必漕”,则腑实未成,或属脾虚不运,水谷不别之“固瘕”证,故“不可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