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张锡纯如何用药对

 86tui 2018-04-23



导读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是我国民国初年有重大影响的医学家。他力倡中西医汇通,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先行者之一。


作者:张理德



治疗疑难杂症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张氏对于传统药对不仅能够灵活运用,且可以临床中赋以新意。同时,他还能根据临床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药对,使药物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以下例举张氏最有特色的几个药对,予以阐明。

牛蒡子与山药

牛蒡子辛凉解表,善解毒利咽,宣肺透疹。山药补脾养胃,益肺固肾,善调补肺脾肾三脏。张氏在资生汤、醴泉饮、参麦汤、沃雪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等治疗阴虚劳热的方子中均有用到。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山药补脾益肺气、养阴,牛蒡子引肺气达于肾,用于喘嗽之证。故曰:“山药牛蒡子同用最善治嗽。


人参与代赭石

人参大补元气,代赭石重镇降逆。这两味药相配是张氏取法仲景旋覆代赭汤,用于虚人胃气上逆之呕吐、吐血、喘脱等证。在参赭镇气汤、镇逆方、参赭培气汤、保元寒降汤、保元清降汤、急救回阳汤等方皆有用到。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人参可以借代赭石重镇之性,挽回元阳之欲脱,也可以使上逆之气血下行,达到气机升降的平衡,使许多急难险症得以扭转。


大黄与肉桂

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善于泻中焦实火。肉桂温肾散寒,引火归元。两味药寒热悬隔,补泻殊途。然而张锡纯先生以秘红丹,治疗肝郁多怒、胃郁气逆所致之吐血,衄血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寒热,皆有良效。张氏以为肉桂可以平肝木,单用之则偏热。大黄降胃气,泻火止血最好,单用又失之寒。两味药配伍,则寒热相济,性归平和,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再加上代赭石镇逆降气,三味药配伍可谓恰到好处,所以能够药简而效捷。


三七与鸦胆子

三七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乃伤科之要药。张氏以为三七可以化瘀解毒,去腐生肌。鸦胆子味苦性凉,可以解毒去腐,凉血止血,现代多外用治疗扁平疣,内服用于阿米巴痢疾的治疗。张氏将两味药配伍在一起,组成毒淋汤,用于治疗花柳毒淋。化瘀理膈丹用于治疗力小任重血瘀膈上,胸闷短气。在解毒化生丹、变通白头翁汤、三宝粥中配伍使用,用于治疗血痢腹痛、热痢肠腐之重症。值得强调的是张氏用鸦胆子要求去皮,但仁不能破,内服味道奇苦,可用山药粥送服或龙眼肉外裹后服用。


倡导中西汇通

提倡辨证配伍中西药,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西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彰显了它的优势。包括张锡纯在内的好多中医大家倡导中西医汇通,为了济世救民,他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西方医学,摒弃门户之见,堪为万世医家之楷模。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自西药传入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涣,遂相互抵牾,终难沟通。愚才不敏,而平生用药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初无畛域之见存于其间,故拙著之书,以衷中参西命名也。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他对于中西医理论之间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一些偏差和穿凿,但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术理念的指导下,对于辨证使用西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配伍中西药,提高疗效,减轻病痛,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为中西医结合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中西互参,阐释药理

中药和西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西药则是相对于中药而言,指西医所用的药物,通常用合成的方法制成,或从天然药物中提取而成。中药的性能常被解释为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脏腑归经等。西药则多通过药理实验,生理病理学说,以及病原学和其他现代医药学理论解释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两者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后,包括张锡纯在内的很多富有革新精神的中医学家还是试图将两种理论体系融会贯通,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中医、西医都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


以中医理论阐释西药药性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随处可见,张氏从中医角度出发,依据西药的药理药化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推断出某些西药的性味功效。例如:规泥涅(金鸡纳霜),“味皆极苦,皆善退热。对于间歇之热尤宜,故为治疟疾之特效药。又能增胃液,多进饮食,能增大红血球,是血脉充足,故又为健胃养血要药……”张氏通过对金鸡纳霜效用的分析,认为按照中医观点,该药具有健胃养血之效用。再如根据“阿斯必林之原质,存在于杨柳树皮津液中,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这也是结合临床实践,用中医取类比象和四气五味的理论解释和推定其效能的。


以西医理论认识中药药效

以张氏在实践中认识到,某些中药也有西医所阐述的效用。例如调气养神汤中对于甘松的解释:“至于甘松,即西药中之缬草,其性在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在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这里采用甘松就是基于西医的药性认识,用以安神。


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炮制张氏通过对某些药物所含成分特性的认识,指导更合理的炮制方法。例如他认识到山药富含蛋白质后,就改变了炮制方法。“西人谓食物中之蛋白质最能益人。山药之汁晶莹剔透,黏而且滑,纯是蛋白质,故人服之大有补益。然必生煮服之,其蛋白质始全,若炒焦而后煎剂,其蛋白质已涸,虽服之亦何益哉?”

中西配伍,相辅相成

张氏运用中西药理论分别对一些中药、西药药效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西药合用的理论。他认为合理地将中西药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例如著名的石膏配伍阿斯必林方,张氏云:“石膏之性又最宜与阿斯必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最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必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


同时,张氏进一步认识到,中西药各有缺陷,合用则可以相互弥补。例如,治疗阴虚劳热的薯蓣粥。“此粥多服久服间有发闷者,掺以西药白布圣(胃蛋白酶)一瓦同服则无此弊,且更多进饮食。按:白布圣……久服之,生脾胃依赖性,与健脾胃药同用,则无斯弊”。


总之,张锡纯先生是我国民国初年很有创新精神的一位医学大家,一生致力于中西医汇通和中医学教育事业。他勤于临证,善于思考,学验俱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笔者就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一点心得体会阐述于本文,以期同道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