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差生转化中的教师的“教”中存在的问题

 百眼通 2018-04-23

内容提要: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往往比较严重。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却缺乏对教师“教”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教师的“教”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使数学差生的学习得到一定的改善。

 

如果把学生当成演员,那么教师就像导演,要把戏演好,导演就应该不断提高演员的演技,充分挖掘演员良好的基本素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在我国所有中小学生中,大约有六千万的数学差生(这里讲的数学差生,是指智力正常且处于通常的教学环境中,但数学学习水平低,达不到国家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是所有差生中的最大群体,他们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关爱,甚至遭到社会的冷漠:同学奚落、挖苦,老师嘲讽、侮辱,家长责骂、批评,长期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倘若在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这段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补救转换,无论是对学生本身还是家长都会贻害无穷,甚至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数学教师的原因。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成因分析

1.学情了解少,教学盲目多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吸纳和储存,使原有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的成功,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差异性,他们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在数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进而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国外的数学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教师通过学生的日记、师生聚会、游戏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而我国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师生交流少,自然而然的形成隔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地满足,导致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盲目性。这种没有因材施教合理分层的教学必将使部分同学掉队。

2.“大纲”研究浅,知识难度深

从本人几年来的教学中,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数学水平的一大障碍。虽然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其中跟我们教师教学中有意无意的增加了教学难度有很大关系。我们许多教师往往怕学生“吃”得不够,背离了“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大了教学难度。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不仅使我们“教”得吃力,更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无助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题海战术运用多,数学思想培养少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种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有普通适用性和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的获取知识,更透彻的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如果我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只讲究解题的技巧,只采用题海战术,那么只能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很难达到知识的内化,更谈不上知识的深化。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4.实际使用价值低,理论学习动力少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尽讲一些毫无生气的公理、定理、公式,做一些枯燥的数学游戏,怎能令人不厌倦?这种看不到实用价值的学习,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在现今的初中教学教材中,虽然增加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内容,但又有几位教师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在真正的开展研究实习呢?大多教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良苦用心,剥夺了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生活的大好机会。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真正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他们甚至会极端地认为数学一无用处,只要在买东西时不要计算错误就绰绰有余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学的悲哀。

 

二.       相应对策

1.           平等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

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教师往往过分严肃,使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教学不同于文科教学,故事性的内容少,推理演绎的内容多,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相应更高,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苦役,久而久之便成了差生。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应该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信任你,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有难同当,有喜同乐,而不是他们的冤家——数学警察!只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才能使他们从原来的被迫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他们行为、品德的教育上,对他们学情的细致了解和分析,帮助他们理性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学得有方向、有目的,帮助他们科学地、愉快地学习,更是一种爱的表现。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这就达到了“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最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一种迫切感。例如我常常有这样的开局:大家都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吧?你们认为一张厚为0.3mm的纸经过30次折叠后能达到它的高度吗?如果绕赤道一周的一根绳子接长6.28m,绕赤道一周与赤道宽出来的地方你能钻过去吗?这两件事学生一般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但计算的结果显示这是可能的。事实胜于雄辩,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走进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我们的学生常常对身边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讲“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时,开局可这样安排:妈妈买了一个蛋糕为一对双胞胎兄弟过生日,请问如何把这个蛋糕一分为二呢?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知道只要过中心切一刀,但理由是什么呢?如学习“数轴”前,可以笔直公路上埋设里程碑为例,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对一段公路进行测量,起码要有哪些条件才能开始工作?”学生们讨论得出:(1)确定从哪里开始测量;(2)向哪个方向测量;(3)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又比如在讲到勾股定理时,可以出示我国著名的斜拉式大桥——南浦大桥的图案,然后告诉学生说今天让你们来做优秀的造桥工程师,设计求一根根斜拉钢索长度的方案,我们来看看谁最棒!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又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时,开局提出在窗架的一角钉上一根小木条,有何用处?然后让同学们说说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同学们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你一句我一句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既长了见识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预期目标。对于数学差生,这样做不仅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而且能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表现欲尽可能得以发挥,帮助他们更自信。

3.把握知能落差,维持探求心理

所谓知能落差就是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差。如果落差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如果落差过大,学生又力所不及。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客观分析,确定恰当的知识和能力落差,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在教材难、重点处,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暂时不平衡的思维状态,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激起“学”的兴致,让学生都“动”起来。

4.摒弃落后模式,帮助学生构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重新建构发展的过程。每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便顺应,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讲授知识,用“题海战术”提高考试成绩,忽略了学习主体建构的需要,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取消了结论产生的建构过程,取消了思想方法的建构过程,突出了模仿,强化了记忆,那么教师成了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成了录音机和受压迫的受气筒。试想:假如学生真的只是录音机,你有没有检查这机子会轧带呢?需要加油修理吗?假如学生真的是一种无奈的容器,你有没有检查过这容器有漏洞呢?里面有杂物需要清理吗?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呢!我们的教学——我们这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怎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呢?我们必须以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走出“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的怪圈,让出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上课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的例子,帮助差生形成正确的思维:结合生活实际,使陌生问题熟悉化;通过直观的教具和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等手段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还可以故意设置陷阱,暴露他们的思维薄弱环节,再加强数学严谨性的针对训练,在解题教学中,应先通过典型示范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逐步提高差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的各种品质。在数学中,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数学概念,因此,对于概念的教学,我们必须好好的把握概念的引入、明确、巩固和应用的教学,而不能走过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最终真正学好数学。

  此外,在教学中摒弃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串讲分析,精心设计教学空白,使课堂教学开合有渡。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让学生自己去“填充”、“补白”,完成被省略的内容;有时有意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有时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让学生参与“轮作”、“套种”;在复习课中留下时间让学生们归纳知识点,建沟知识框架;在试卷讲评中让学生回忆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纠正答案。这都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防止差生的形成。

5、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1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噪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改进改作业的方法,对于差生可以实行面批,当面辅导,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出错的原因和努力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或者,在他们有错的地方,可以在相应的地方作标记,让他们自己去订正并加以一些鼓励性质的语句,激励他们学好数学。

 (2 )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时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 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忽然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和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4)要求他们在课外开展一帮一活动”——“优差结对差生协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去共同学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良方,鼓励学生当然包括差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并适当的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6、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楷模

一个数学教师的素质,既包括数学素养,还包括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教师应力争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高为师”——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胜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咨询者、质疑者、鼓励者。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育人评价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时刻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深刻领悟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并科学地传授给学生.第二,“身正为范”——这是因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审美、创造,最终实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学习也是一样的,差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今天失一点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也就越来越厌烦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差生面将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王金玉    提高差生数学成绩的几点体会         中学数学研究  

2.项美珠    后进生学情研究及转化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3.程亚焕    数学教学观与数学差生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2)  9—15

4.徐凡 刘春花    心理学简明教程                     长沙    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9  

5《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全书 2002

    6.徐英俊著《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7

7.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8.郝志军著《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研究论纲》  《教育科学研究》200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