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同龄人抛弃不可怕,不懂这个才可怕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欧洲心理暗示研究的集大成者埃米尔·库埃所写。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了“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和 “安慰剂效应”,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缔造了“南锡奇迹”。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三个重要内容,分别是:隐匿的暗示、一字之差和暗示的关键所在。

隐匿的暗示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像空气一样,我们本身就活在暗示之中。一个小婴儿,躺在摇篮里哇哇大哭。父母把他从摇篮里抱起来,哭泣戛然而止;但把他放回摇篮后,很快又哭声依旧;当再次把他抱起时,他又不哭了,甚至还会笑。

这个简单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暗示在起作用。一方面婴儿的哭声就是在暗示他的父母,他需要拥抱;另一方面,如此循环往复后,父母就会告诉自己:抱起来就不哭了。可是,这样的自我暗示一旦形成,他们未来的一年或者几年都要被类似的小事“牵着鼻子走”。而婴儿形成的自我暗示就是:“咋回事?又让我不顺心啦,还等啥,给我哭啊!”。于是他逐渐形成了“哭泣=拥抱”的思维模式。

所以你看到啦,心理暗示并不神秘,它就是人受到环境或他人的做法、情绪或态度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很常见的心理现象。所谓环境育人,无非就是环境给人施加的各种行为边界、价值导向以及信念倡导,在人心里形成了各种自我暗示,最终体现在了行动上。

因此,能够接受暗示,本身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它从我们出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这就是我们要学会掌控这种力量的原因。

一字之差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暗示都有作用。比如父母很疲惫,又或者孩子哭泣时,大人正在忙更要紧的事情,在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婴儿就不会再哭泣,他收到的回应是:哭?没用的,还是歇会吧。所以在生活中,你会看到这种现象:不经常被抱的孩子,比经常被抱的孩子哭泣得少得多。

对比之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界的所有暗示只有转变成自我暗示之后才会起作用。例如当人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时,就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类似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看一场疗愈电影或者干脆去旅行,都是大脑为了减轻痛苦,主动采取的保护行为。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成功者都强调要有目标,也是这个道理。目标、愿景或期待本身就会给人积极的自我暗示,它能直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高挫折耐受力,并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但如果把“积”极换成“消”极,一字之差就可能让人心态崩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让自信土崩瓦解。这就是为什么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孩子算错了题,父母不仅不提供帮助,还在一旁责怪说:“你怎么这么笨呢?这都算不对。” 时间久了,“笨”这个字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当他再做事时,大脑就会被这种消极的暗示所支配,也就真的不行了。

暗示的关键所在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受到别人言行的影响。同理,我们也可以给自己施加自我暗示的力量,帮助自己不断成长。

001 搅局的功利心。功和利是努力的结果,不是目的。如果私念太强,抱着“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思维模式,心态上就会抱有怀疑的态度,行动上就会患得患失。当大脑开始出现类似“这真的可以实现吗”“好像我没有什么变化啊”的念头时,你的自我暗示也就失效了。因为你正在被“功利”暗示。

002 松弛一点。实验表明,人们醒着的时候大约会用1/4的精力来抵制各种欲望。做完一天的工作后,精力也就所剩不多了。因此,内心的激情只能在放松的状态下被点燃,如果你过度干预,紧张兮兮地刻意给自己做暗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003 简单明了。要知道潜意识是无法理解逻辑的,所以我们给自己的暗示一定要简单精炼。大多数人的迷茫和焦虑就是选择太多造成的,想法之间彼此纠葛,逻辑之间相互牵扯,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你必须要让你的潜意识确切地知道你想要什么。”类似“这个项目我能搞定”“我为这次演出做好了准备”和“这点小病,我会很快康复的”都能在你前进的路上发挥很大作用。

总结一下,很多人可能对心理暗示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它不是一件战术武器,不能让你的病直接痊愈,工作立刻做完。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件战略武器,有病就是要看医生,工作就要一点点做,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从士气上鼓励你、精神上支持你、方向上引领你,帮你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