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野菜

 369蓝田书院 2018-04-25

蒲公英

记得看过一部小说《婆婆丁》,婆婆丁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当我为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的时候,我也知道了“婆婆丁”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其实也是蒲公英的别称。蒲公英的英文名字来自法语,意思是狮子牙齿,因为其叶子的形状象一嘴尖牙。小时候,还不知道蒲公英是一味中药,那时候,我只是贪玩。蒲公英开败以后,头顶撑起一个滚圆的绒球,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摘一朵在手里,对着嘴巴吹去,绒毛飘飘扬扬扑到玩伴的脸上,甚至钻进衣领里一些,在玩伴一惊一乍的追逐中,享受童年的快乐。

知道蒲公英能吃,是前年的事情。邻居患糖尿病好多年了,印象中她似乎格外的注意饮食的调养。周末,约好去公园晨练,在一片草地上她发现长了好多的蒲公英,花蕾初现,叶子嫩嫩的,帮她拔了一些。下午,她居然送我一小盘凉拌蒲公英,叮嘱我吃时一定要捣上蒜泥,放上醋,蘸了蒜泥清吃,其实,这也是凉拌菜惯常的吃法。绿森森的菜置于白色的碟中,煞是有食欲,尝一口,一种淡淡的苦味儿清清爽爽地穿过肺腑。窃想:我是不是一口吞下了春天呢?

谈及蒲公英,还得说两件事。一是,一同事产后,脸上起了好多的色斑,爱美的她自然苦恼不堪,据说排毒养颜药吃了不少,效果依然不佳。后来上美容院,人家告诉她用蒲公英花朵煎成药汁可以去除雀斑,到底是不是有效果,我没有去考证,不过,看到她的皮肤越来越白皙干净,我推测,蒲公英花朵也是一种香药草呢。还有一事,是说自己的,前段时期,由于单位上报各种材料,一连好几天趴在电脑上,用眼过度,目赤红肿。去看医生,老中医开的方子很简单,蒲公英30g,黄芩10g,水煎,熏洗患眼。连续洗了几天,不适感消失殆尽。

苜蓿

提到苜蓿,不能不说它的别名——金花菜,草头。大凡花被冠以“金”字,容易使人产生金灿灿的感觉,自然觉得它的贵气和不凡了。“草头”,字面意思应该理解为草木类的头目。所以呀,从名字上说苜蓿在百草中也可算作大名鼎鼎了。资料中称苜蓿含有最丰富的维他命K,成分之高,驾乎一切蔬菜之上,其他如维他命C、B也相当丰富。如果真是这样,看来我以后大可不必花冤枉钱买什么养生堂的维C维E吃了。

喜欢花的人大都了解一些花的花语,什么玫瑰啊、百合啊、康乃馨等,可是,小小的、不起眼的苜蓿,也有花语。苜蓿的花语是“幸运”,这一点你大概没想到吧。苜蓿草又名幸运草、四叶草。四叶草的每一片叶子代表的意义都不同,它第一片叶子代表真爱,第二片代表健康,第三片代表财富,而第四片叶子则是代表名誉。一般说来,在十万株苜蓿草中,才会发现一株是四叶草。四叶草出现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因此四叶草是国际公认的幸运象征。虽然我不太相信找到四叶草会让人变得幸运的说法,但是毕竟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不是么?

幸运的苜蓿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确实填充了人们的瘪瘪的肚子。和母亲聊天的时候,常常会谈到吃苜蓿的事。小时候,家里姊妹多,父母亲上班无暇顾及我们,我和姐姐常常被送到乡下的姥姥家。那时候,我不知道苜蓿菜可以食用,这样涩涩的东西,怎么下咽呢?姥姥把苜蓿和面粉搅拌在一起,上笼屉蒸熟,然后撒一点盐给我们吃,或者做成苜蓿菜盒子吃,也一样吃的津津有味,齿颊留香。

前几天,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发现竟然有菜农在买苜蓿,买了一塑料袋,回家将苜蓿拣去老梗黄叶洗净后一部分拌凉菜,剩下的母亲说要包苜蓿饺子。苜蓿的吃法,当然以新鲜为最佳,在春天吃苜蓿,我想,不仅仅是苜蓿的味亦隽美,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留恋的情结吧。

苦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苦菜遍布全国, 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

在众多野菜中,苦苦菜应该是以其药用价值名世的。人们在劳作中蹭破皮,割破手,随手拔起一棵苦苦菜,在手心里团揉一下,掌心合在一起搓一会,然后将汁液挤进伤口去,这样反复几次,很快止血、结痂、痊愈了。当然,作为野菜的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依然是人们喜欢吃的东西。而且,人们还“研发”了不同的吃法,比如,有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佐之,使人食欲大增。有人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还有的人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清代的顾景星在灾荒饥馑无食之年,撰写《野菜赞》,救荒、救饥馑,救了无数民众的生命,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而今,野菜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但当野菜从胃转移到心上,并在那里扎下感谢的根的时候,片片的菜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加重了饮食文化的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