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怎样为孩子建立一个“低内耗”的心理模式

 长沙7喜 2018-04-26


01

娃优秀不优秀,父母的作用不是万能,但有一个事半功倍的关键点,就是让孩子形成一种低内耗的心理模式。


低内耗怎么解释?


我们先看什么是“高内耗”:


你三班倒,工资低,老板人心眼不好,没前途,想换工作,但你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能不能找到新工作,万一新工作不胜任丢了个干了好歹五年八年的老工作得不偿失啊,然后你就开启了日复一日的纠结模式:


你先是痛苦:我很惨啊,继续干我没希望啊!

之后开始自责、怀疑:当年干嘛都在追剧打农药啊,那个小谁偷偷摸摸考了证了我啥没有啊,辞职只能回归家庭啊!

然后是恐惧:现在经济环境真的很糟糕啊,我这年龄的出去真的都找不到啊

再痛苦:可是我真的干不下去了

然后有天被老板骂,冲动辞职了:哎呀,现在只能当家庭主妇了。

过了多年看旧同事:好后悔啊,呆在家,都长绿藻了,天天看别人脸色吃饭真不好过啊!悔不该啊,以前同事还不如我呢,现在都当上XX了!


这就是内耗!这种心理模式导致的行为,充斥着盲目,被动,结果一般都很不好。


内耗是一个人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时最大的敌人,让人没法把精力专注的投在事情上,就算理智要求自己专注,潜意识还是在自我消耗。


这个状态,拖延症患者最清楚了。


而所谓优秀的人,不正是扛过了一般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接受了一般人不敢接受的挑战,放弃了一般人不愿舍弃的诱惑,才终于创造了点超过一般人的成绩嘛。


高内耗模式的人,真扛不过去的。


所以有一个适合面对生活波澜的低内耗心理机制,就是优秀的基础。


02

每个人的心理机制都是在与生活的互动中形成的,童年就是最初的养成阶段,父母是关键角色。


之后,再随着与父母的脱离,把这个模式发扬光大或彻底改写。到底怎么走向要看社会和环境的二次教育,它有点类似木头上的刻字,之前刻的不深,能铲掉,太深了,就铲不掉了。



所以父母最好的状态,是帮孩子形成好的模式,而且不断强化,刻深一点。

次一点的状态,只做自己能做的事,然后提供好的外部环境,把可能性留给学校和社会。

最次的状态,是把一堆参杂着自己焦虑、创伤、恐惧的东西持续的扔到孩子身上,再用强化手段打上非常深刻的印记,让孩子一辈子都笼罩在阴影下。


这个具体的过程从孩子第一次体会到内心的不舒适感就开始了。


比如突然被老师当全班表扬了,很激动又有点不知所措,孩子感受到这种不同的身体状态,一开始多数会去找父母。父母此时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就会对他产生影响。当然真正要形成模式,一定不是一次两次的,需要足够多的次数,和足够高的概率。


所以同样是童年挨过打的小孩,有的人身心健康,有的人就搞出了创伤。


为了方便说明还是举个例子,当然个例并不代表什么,只是举例而已:


比如娃看到同学有个玩具,很想玩,但人家不给。娃心里很不舒服,想要解决这个不舒适感,决定向爸妈要求买一个。


03

父母有四种风格:

TYPE 1 :漠视

低回应型家长

信息:我不想管你舒不舒服


什么玩具?忙着呢!滚一边儿呆着去,不感恩的家伙!


父母这样很可能因为太忙太累、可能因为生性冷漠,可能自己不成熟,因为某件事还在生孩子的气。


但是娃是看不到原因的,他们只能看到结果,就是“我想寻找解决方案的行动,没有任何反应,就像朝空气打拳” 。


有的小孩只能“算了”。这会习得一种:我只能被动的等待不舒适感消解的模式


外表上看起来没啥,孩子一会儿又去玩别的了。但他每看次那个玩具就会暗自恼火一次。当然他不会再去问父母了,他只能反复的自我消耗,无力解决问题。这是高内耗的。


有的小孩会自己采取行动,这是有可能形成低内耗模式的,可还是得看行动的结果,如果去抢,能抢到和抢不到还被打一顿,形成的模式肯定不同,后者可能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总之这样的孩子就是标准的自生自灭型。


如果他习惯的解决方案是反社会的(偷、抢)那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罪犯。



04


TYPE 2 :攻击

负面回应型家长

信息:你搞的我不舒服


典型的负回应是:“你贪慕虚荣”,羞辱“你考那么差还有脸玩”。


人有种获得心理舒适感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正确。父母急需摆脱无能感、挫败感……慌忙中完全忘记孩子也是会难过的。


还有的人为了加深印象,采取更激烈的动作,比如殴打,更厉害的羞辱。


连岳文章看到一个例子,某青春期女孩和男生传纸条被发现,正沉浸在小心脏忽上忽下爱情的波澜中呢,父亲大概有一种“完美杰作眼看要被破坏”的焦虑感,骂她“一心只想着交配”,一句话让女孩记了十来年。


这种情形,一般小孩都会被打趴下。孩子会习得一种不敢面对内心不舒适感的模式,因为一旦面对,会被攻击,更不舒服了。


他们可能自我批判,也可能向外转移情绪,但由于没有正面解决,依然会重复累积,这肯定是高内耗的。


比如爱抱怨的人,就是想通过抱怨,来解决自己内心的不舒适。如果他在做一件困难比较多的事情,就必须源源不断的抱怨,他们一般都不怎么优秀。


如果孩子自己采取行动,一旦被发现,会引起父母更大的不舒适感,遭受更大的攻击,连自生自灭的待遇都没有。


穷凶极恶的罪犯,多数童年都有严重受虐经历,而不仅仅是缺乏管教。


05

TYPE 3 :安抚

有回应型家长

信息:你不舒服让我很难过

我想要让你尽快舒服起来

这样我也能好了


典型回应方法是:赶紧给买玩具,没钱也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满足孩子。父母这种反应方式累积起来,孩子是会处在一种低内耗的状态下,因为他压根不需要内耗嘛,有一点儿不舒服马上就被外力安抚好了。


但是能不能形成模式就难说了,可能主要靠成年后的际遇,而且由于童年缺少实战经验,对不舒适感的出现一开始会非常反感,急于寻求安慰,非常难以忍受,


这种就是宠成小公举了。比如那个在咪蒙蹲厕所时,和父母哭诉的实习生,她着急到都不能等到下班回家——忍耐性非常差!


06

TYPE 4 :解决

正面回应型家长

信息:你不舒服我能理解

我想帮你好起来

但总体上这并没太影响我的心情



典型处理方法:他们会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可能顺带也唠叨一下说教一下,但是会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的不舒适,我能体会和感受,我能共情你,问题是有解决方案的,而且我愿意帮忙。



和安抚型父母不同的是:

第一:有明确的人格边界,绝对不会你的全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娃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这种意识下长大的孩子,很少会啃老,也不会有什么挫折就怪家长,怪别人。


第二:因为自己的心态平和,所以没有那么急于解决具体问题,会更有心力全盘考虑,比如提出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法:


类似“太贵了不能买,要不晚上给你炒个鸡蛋”,“要不等到下个月发工资吧?”。孩子仍然需要面对内心的不舒适感,但是又有解决方案,只需要安心的等到下个月就可以了,只需要改变一下预期就可以了。


当然可能孩子觉得父母的方法不管用,自己也会采取行动,但和忽视型父母不同的是,孩子采取反社会的行为会被及时制止,而且孩子可以和父母商量讨论,至少提供情感支持。


这样他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信心被累积起来,有些类似问题可以被同类的方法解决,不需要重复内耗了,这种就是低内耗模式。


就是:把精力大多数用在有结果的事情上。


那还不容易成功?你走的弯路少了,不就等于走了捷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