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夏仕昭 ● “禹会诸侯”与“禹娶涂山”之浅谈(外一篇)

 七老爷施政 2018-04-26


作者

简介


夏仕昭,1975年12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公益任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分会副秘书长。

从事夏氏谱牒研究已经有20年时间,对整个夏氏谱牒展开探索和钻研,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2015年10月底和安徽省巢湖市涂山文化研究中心取得了联系,推荐在宣传巢湖涂山文化方面一定要主推“禹娶涂山”,中华圣母涂山娇雕像已经於2016年10月30日落成巢湖市苏家湾镇方涂巷。



“禹会诸侯”与“禹娶涂山”之浅谈

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这是昨晚查看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志》看到的一段话,感觉有点难以理解。


  

古九江郡地图


九江郡为秦代始皇帝分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初设辖境范围大致为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虽在秦置九江郡的范围内,但当时并未设县。而到西汉初年建县于此,称柴桑时,九江郡范围已经大幅北退,当中还有整个庐江郡。所以两者虽然名称相同,也曾非常短暂的出现统辖关系,但除此之外几乎毫无关系。九江市首次获得九江之名,要到明朝时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治德化(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而在此之前的历史中出现的'九江'很少指今天江西省范围。


接着我又参阅了有关“涂山”的介绍: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怀远县志》载:涂山,亦名当涂山。涂、荆二山原为一体,后经断裂切割和流水冲刷遂分隔河夹峙两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峡之一。山体近似圆形,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338.7米,周23公里,为全县最高点。由混合花岗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自然景观有卧仙石、旷览石、台桑石、候人石、安邦定国石、青龙白虎石、圣泉、灵泉、白狐洞等50余处,为淮上游览胜地。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於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涂山在寿春巢县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 ,辛壬癸甲, 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 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


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


关于涂山娇的介绍有《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又阅《吕氏春秋》载:“禹行水,窃见涂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兮”“猗”是虚词,相当于“啊啊”。


通过以上资料和地图,结合文章开头一段话可知,似乎怀远县曾经有过两次“会见诸侯”,一次是“禹会诸侯”,一次是“周穆王会见诸侯”,如果按照“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似乎江北的巢湖更加符合真正的“禹娶涂山”所在地,这是有关涂山氏部落迁移的路线图,或者说大禹治水的活动轨迹,由北向南这样,自淮河开始治理,途径巢湖、沿长江而下,直至后来的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大禹陵所在地!由此让我联想到去年中华圣母涂山娇雕像落成巢湖的事情,似乎又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和印证;当然“禹会诸侯”和“禹封诸侯”的区别又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是笔者个人理解“禹会诸侯”在蚌埠怀远、“禹封诸侯”在浙江会稽山,而“禹娶涂山”理当在安徽巢湖。


2017年12月27日星期三



大禹文化与安徽庐江夏氏之浅谈


大禹画像


我的原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现在还是有很多宗亲一直在探索“庐江十三夏”的来源与关联,我也不例外,在我多年的研究及资料查阅中,基本可以确定“庐江十三夏”与夏朝的“十三氏”是不同的。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戈氏十三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的夏姓来源。因为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这样自大禹传至十四世履癸(即桀),履癸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被放逐并死于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夏朝宣告灭亡。现在安徽有一部分夏姓是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而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恰巧就是这个位置,所以有理由判断我们这支夏姓就是自从大禹一直相传至今的一脉相传,虽然没有直接完整资料佐证,但是从地理位置判断似乎是这样,庐江县曾经还在巢湖市范围内呢,只是2011年8月22日才划入合肥市管辖,更何况现在还有放王岗的石碑可以佐证。


巢湖放王岗汉墓博物馆  开放於2000年


放王岗位于巢湖市东郊,邻近鼓山寺,“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桀死后葬于此岗,因商汤放桀于南巢,死后葬于此岗而得名。


1996年6月,成功地发掘出一座墓主叫吕柯的西汉古墓。该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坑东西长9.2米,南北宽7米,重椁重棺,棺内人体骨骼痕迹清晰可见。共出土文物797件,其中铜器110件,漆器400余件,铁器45件,铜制品40件,玉器20件,滑石器56件,角质器10件,陶器6件,另外还出土了粟、枣等植物种子。墓葬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棺椁结构之特殊,在安徽省已发掘的汉墓中前所未见,在全国已发掘的汉墓中亦属罕见。该墓的发掘获得'9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提名荣誉奖,《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单位都相继作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经保护发掘后,现建有西汉古墓博物馆,博物馆前面立有“放王岗古墓群”石碑。


放王岗汉墓群


“庐江十三夏”多指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民众修谱盛行时,由于经过元朝断片和战争等因素,新修家谱无法与老谱接续,抑或其他因素,让迁徙安徽庐江境内的夏姓出现多个分支,后来经过传承和口碑,据说有十三个分支,这就是“庐江十三夏”的来源。目前我个人研究及发现仅仅有庐江北乡永一夏氏(贻善堂)、庐江东门泰一夏(崇本堂)、庐江交二夏、庐江泰二夏、庐江华三夏、庐江金四夏、庐江荣五夏(俭德堂)、庐江从五夏、庐江盛六夏等,其他支系不得而知,有待继续考研。


至于“庐江十三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目前已经通过家谱和其他资料研究出来的是这样:

暹公-宗文、宗武(宗文任苏州郡守,居苏州。宗武居庐州)


宗文-恭一-俊公-子亨-德立-守荣-夏煜-公三-泰一-友亮

宗文-恭一-俊公-子通-德成-守经-必兆-时亨-交二

宗武-恭三-俭二-子达-德厚-守清-必成-时令-永一

宗武-恭三-俭二-子达-德厚-守清-必成-时企-永四

宗武-恭三-俭二-子达-德厚-守纯-必得-时金-荣五

  


以上是庐江贻善堂(永一)夏氏和岫山夏氏谱载,其他支系字辈不清楚,所知道的几个支系字辈如下:


一、庐江永一夏世系:始祖夏永一由寿春清水源潭迁庐江北乡齐头咀,2013年11月开始八修家谱,已经於2017年12月22日完成,后16字辈是本次续修

字辈:秉文之德,学斯可立,士必登朝,克承其职;世守延长,圣贤化育,孝友忠良,康强逢吉。


二、庐江泰一夏世系:始祖夏煜由句容迁庐江岫山,(夏煜—夏公三—夏泰一)2013年1月份开始修谱。

字辈:臣业宏美、允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昌 经文纬武兰桂芬芳 家声渐振 源远流长


三、庐江交二夏世系:始祖夏交二由寿春清水源潭迁庐江北乡齐头咀,2014年1月初定了后8个字辈

字辈:锦城甲世;延祚日长;登云名著;克家志扬;硕德渊远;文运光昌;忠孝兴国;礼义振邦


四、庐江华三夏世系:

字辈:应天有长、读书保国(也有口传  “应天有常、德舒保国”)


五、庐江从五夏世系:始祖夏从五由寿春清水源潭迁庐江白山。2012年开始续谱

字辈:居仁由义、履中蹈和、聿修俊德、永发其祥。


六、庐江荣五夏世系:始祖夏荣五由寿春清水源潭迁庐江白山。2014年新加后10代字辈

字辈:应日有自传、贤哲绍明德、敬修世泽长、恢宏延启佑、定增家国光、承先开新业、志富永吉祥


七、庐江盛六夏世系:始祖夏盛六由徽州发脉(江西婺源)迁庐邑北乡齐咀

字辈:来宝德昌,显耀安邦,源远流长,万事争光


八、庐江道八夏世系:文义礼成纯士、训化恒儒龄甲。(又称“满一夏”“金四夏”,庐江齐嘴觉海寺东北)


其实以上归纳即统一于北宋末南宋初的夏暹公,夏暹公据史书记载如下:

暹公(1061-1138年)字承浩,行甲一,国子司业。靖康之变南迁护驾从河南开封迁入南京,为高淳夏始祖。如:

1、夏煜公的父亲是夏守荣,是夏暹公长子夏宗文公的后代;

2、夏良二的父亲夏时瑞,是夏暹公幼子夏宗武公的后代;

3、夏交二的父亲夏时亨,是夏暹公长子夏宗文公的后代;

4、夏荣五的父亲夏时金,是夏暹公幼子夏宗武公的后代;

5、夏永一的父亲夏时令,是夏暹公幼子夏宗武公的后代;

6、夏从五的父亲夏时兴,是夏暹公长子夏宗文公的后代;

……

夏良二、夏永一、夏荣五,是夏德厚的玄孙。

夏从五、夏交二,是夏守经的曾孙。


据此从各自现在族谱可以看出,永一夏、泰一夏、交二夏、荣五夏四支的秉、宏、锦、日辈是同代,同为暹公第22世孙。


目前已经了解的就是这些,不知道的其实还有很多,期盼再次突破。


2013年我就有幸接触创刊于河南省登封市的《中国大禹文化》刊物,通过已发行的十期刊物学习,使我对于中国大禹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对于传承中国大禹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刻印象。做为大禹后裔,我们必须要深刻了解大禹治水的文化背景、夏朝历史始末、本人夏姓之由来、近代支系续修家谱之传承。


北京昌平区禹裔潜川贻善堂夏氏21世夏仕昭                        

 2015年2月28日星期六于北京



   本期责任编辑:亚 娇       

本期责任校对:似水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