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为最常见的检查项目。看着检查结果异常的箭头,大家不免有些担忧!为了让大家早点了解检查结果的意义,我们为大家粗略总结一下! 重要提醒:病友只要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简单意义就足够了! 体检项目: | 参考范围 | 项目说明 | 白细胞计数 | 4-10×10^9/L | 增高可见于各类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白血病。 降低可见于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部分药物、化学毒素等导致骨髓抑制,疟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等。 |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 50.0~70.0% | 随细胞数增减儿变化 | 淋巴细胞百分数 | 20.0~40.0% | 随细胞数增减儿变化 | 单核细胞比例 | 3.0~10.0% | 随细胞数增减儿变化 | 嗜酸细胞比例 | 0.2~7.6% | 随细胞数增减儿变化 | 嗜碱细胞比例 | 0.1~1.2% | 随细胞数增减儿变化 | 中性粒细胞计数 | 2.0~7.0×10ˆ9/L | 增高常见于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外界疼痛寒冷刺激。进食运动等也可导致轻微升高。
| 淋巴细胞计数 | 0.8~4.0×10ˆ9/L | 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降低常见于免疫缺陷病等。 | 单核细胞计数 | 0.1~1.0×10ˆ9/L | 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 | 嗜酸细胞计数 | 0.01~0.59×10ˆ9/L | 增高常见于各类过敏,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 嗜碱细胞计数 | 0.01~0.07×10ˆ9/L | 增高见于各类过敏性疾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 红细胞计数 |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 增多见于长期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见于白血病,溶血,出血,各类贫血等。 | 血红蛋白 |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 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慢性缺氧,严重烧伤等。 减低见于贫血,出血等。 | 红细胞压积 | 男:0.40-0.50 女:0.35-0.45 | 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80-100 fl | 详见下表贫血分类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 27-35 pg | 详见下表贫血分类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320-360 g/L | 详见下表贫血分类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35.0-56.0 fL | 增高示红细胞大小悬殊,见于各类贫血,造血异常,先天性红细胞异常等。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 11.0-16.0% | 增高示红细胞大小悬殊,见于各类贫血,造血异常,先天性红细胞异常等。 | 血小板计数 | 100-300×10^9/L | 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外伤,出血,脾切除,运动等。 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活动性红斑狼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等。 | 血小板压积 | 0.130~0.350% | 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失血,妊娠晚期等。 降低见于各类血小板较少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9.8~16.2fL | 增高提示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
备注:以下各参考范围因检查器械、地域、年龄等稍有不同,按当地医院提供为准。 声明:这些结果仅供患者参考,不能代替门诊医生解读。 检查须知:
1、检查前注意: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晚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 2、检查中注意: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3、体检后注意: (1)检查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 (2)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 (3)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