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第一座钢桥

 网罗天津卫 2018-05-02
1922年双龙洋行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旧“天津红桥

2003年4月27日拍摄的1937年重建的大红桥

  1860年天津开埠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城内原有的浮桥、木桥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开始筹建现代化的桥梁。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拟将院门口浮桥改建成钢桥。后又考虑到如果改为钢桥,往来于南运河上的漕船需卸下桅杆从桥下通过,有诸多不便,最后决定将钢桥建到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钢桥建成。桥为单孔拱式结构,由四根拱肋组成空腹式拱架,跨径约50米,两岸桥台用条石砌筑。因考虑到桥下行船,桥面很高,颇似长虹,故称为虹桥,人们俗称之为“大红桥”。大红桥建成后,因桥面太高,纵坡很徒,往来车辆须前后推挽,非常吃力,且跨径太小不能适应泄洪需要。1924年天津发大洪水,首先冲垮护岸和桥台,致使大红桥钢架全部沉入水中。后来几经打捞,但仍有半数残骸陷入河底淤泥之中。

  大红桥倒塌近十年后,1933年又开始筹建新桥。新桥修建由李吟秋主持,工程技术人员吸收了旧大红桥倒塌的教训,加固了护岸,同时加大孔径使桥长增加20米。这一设计方案遭到当时建桥工程委员、海河工程局总工程师法国人哈代尔的反对。然而该桥自1937年建成至今运营状况良好。大红桥建成后近半个世纪,人们一直计划拓宽此桥,但最终未能完成,至今大红桥两侧尚有准备扩建而遗留的桥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打通河北大街向北通道,在大红桥东侧建成一座新红桥。新桥宽阔美观,使河北大街与丁字沽三号路连成一体,成为南北通衢。如今新红桥与大红桥并架于子牙河上,可谓天津一景。 (戴学咸  叶从德)

  稿源: 北方网   编辑: 刘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