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06年世界上约有1.8亿人患有糖尿病,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到2.5亿,46%为40岁-59岁劳动人口,如不加以干预,这一数字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 糖尿病并不可怕,但因为糖尿病起病太隐匿,许多患者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了,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那对于我们而言,生活里哪类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应如何预防呢? 腹型肥胖就是四肢显瘦,但大肚腩明显,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就需要警惕了。 腹型肥胖是脂肪异位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与无征兆炎症、激素分泌异常、多种促进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代谢紊乱有关,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引发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甚至癌症。如久坐型上班族、常吃甜食、坐姿不良、经常暴饮暴食、睡眠差的人,更容易发生腹型肥胖。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实际上,不仅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很常见,而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较一般人群更高。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发生在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引起睡眠紊乱、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嗜睡等临床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容易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是夜间间歇性缺氧和片段式睡眠可影响人体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而2型糖尿病又会反过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脑细胞缺氧,造成呼吸中枢受损,影响呼吸调节,形成恶性循环。 如今城市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每天都为生计而不停奔波在路上,睡眠时间也随之不断被压缩压缩再压缩,入睡时间越来越延后,一大波“夜猫子”就此诞生。20岁-30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骤增,熬夜便是头号“元凶”。 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不同,儿童睡眠每天须不少于10小时,年轻人不少于8小时,中年人至少6小时。熬夜会引起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损害胰岛素正常功能,凌晨3、4点至上午9点左右,是血糖最容易爬升的时段。 如果晚睡,势必导致早晨赖床,延后或不吃早餐,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都会受到干扰,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伤害血管和组织细胞,导致糖尿病发生。 很多准妈妈们怀孕时候因为本身就很辛苦,似乎觉得人生最“放肆”就是这段时间,往往放开自我胡吃海喝,想吃什么都尽量满足自己导致过量饮食。 现在很多准妈妈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四位老人都很重视,拼命给准妈妈们炖各种补品、汤汤水水等,也会导致饮食过量。这样的做法非常欠妥,实际上真正能吸收进宝宝身体里的养分非常有限,大部分“营养”都贮存在母亲体内转化为脂肪,还会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 妊娠期内的高血糖病症还和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有莫大联系,进食结构的变化会引发各类妊娠问题,孕妇和胎儿因饮食不当而受到相应影响。过量的进食会使孕妇体内胰岛细胞原有功能降低,甚至影响到胰岛素分泌组织的运作机能,使患者难以正常分泌出充足胰岛素,致使血糖指标呈现出过高水平,诱发糖代谢紊乱。 并且,妊娠期间的血糖控制对胎儿及孕妇的安全影响极大,一旦控制不好,孕妇极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羊水过多、高血压病等,胎儿则易发生先天畸形、巨大儿、早产甚至死胎等情况。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个性化饮食食谱和运动方案,在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使孕妇血糖平稳,避免低血糖、高血糖及酮症的发生。 很多更年期女性往往在健康体检时会发现血糖升高,而又无明显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而糖尿病相关的疲倦、乏力、反复感冒、心烦易怒、全身不适等症状,又常常与更年期表现相似, 让人察觉不出糖尿病的存在。 因为胰岛素分泌水平与性激素密切相关,雌激素可辅助降低血脂,孕激素能增加胰岛素分泌。 在更年期女性中,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不断降低甚至断崖式下降,不断减弱性激素对胰岛素的刺激作用, 降低胰岛素分泌水平, 导致发生糖耐量异常、糖尿病。 女性更年期预防糖尿病应做到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运动,避免发生肥胖,留意监测血糖 , 血糖出现波动时应及时就医。 看完以上内容,你有没有“对号入座”呢?总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定期监测血糖,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休息一下~ 中国无糖界大健康管理驿站, 正式启动全国连锁加盟招商! 糖尿病前期需远离三个错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处在7.8~11.1毫摩尔/升。患者通常没有明确的症状,因而往往不会引起注意,以下3个错误就是糖尿病早期容易犯的: 纤维素吃得少。研究认为,常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因为膳食纤维可以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降低肠内血糖浓度,减少小肠对糖类吸收,缓解血糖上升。 不重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大部分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都不能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所以不加以控制,因而,每年有约10%~15%人进展为糖尿病患者。故而,如果发现自己血糖有异常要及时诊断,加以控制。 不练肌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仅仅做有氧运动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肌肉训练。肌肉训练后,腹部脂肪可降低、胰岛素抵抗可减轻,肌肉摄取糖的能力也可改善。骨骼肌指数每增加10%,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降低近十分之一,患糖尿病风险同样降低。 如何避免转正为“糖尿病患者”? 1、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早防早治非常重要,一方面可阻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可减少治疗成本,实现糖尿病人长寿和高质量生活的目标。糖尿病早期阶段特别是肥胖病人80%以上有高胰岛素血症即胰岛素抵抗,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虽不一定是糖尿病人,但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危险会增加5—8倍。 2、糖耐量异常者应进一步明确病因,同时做系统的胰岛功能检查,即对胰岛中的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在内的4种细胞进行系统检测,这样才可确定糖耐量异常的发病原因。同时要进一步系统检查眼、心、脑、肾、肝、血管、神经等,以便发现早期并发症。尽早进行科学、正规、系统的医学干预,具体措施是采取“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使早期受损的胰岛细胞得以休息继而得到不同程度修复。这样,代谢紊乱状态就会转为正常,不仅可以阻断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因果锁链,还可大大地减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痛风等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 3、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即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这对防治糖尿病有重要作用。要改变多吃“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习惯,多吃一些食物生糖指数低、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谷粗面包、豆类、青苹果、海带等。运动也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你可选择餐后半小时散步这些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有氧运动对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改善血液循环、氧化脂肪、减轻体重等有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