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58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02
太阳变证/热证/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 
   下面我们谈第二组证候,麻杏石甘汤证。

   在我们的讲义的第48页,原文第63条,
   《伤寒论》“六三、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
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还有第162条,
   《伤寒论》“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这两条原文,文字描述差不多,只不过是病的来路一个是汗后,
一个是下后,无论是汗后还是下后,现在它的突出表现的主证是汗出而喘。
   对于见到一个汗出而喘的病人,怎样的去进行辩证,怎样去进行
鉴别诊断?
   在《伤寒论》中,可以出现喘的方证,有麻黄汤适应证的无汗而
喘,有小青龙汤适应证的水寒射肺的喘。这两个方证,它的特点不是汗出而喘,而是无汗而喘。

“汗出而喘” - 首先,第63条和第162条提出了主证,“汗出而喘”,就排除了麻黄汤证,排除了小青龙汤证。

   在《伤寒论》中,可以出现喘的方证,还可以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那是中风兼喘;还可以有阳明里热,里实证,阳明里热里实迫肺,可以见到喘,阳明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可以见到汗出。
   现在我们遇到的第63条和第162条,是不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适应证,中风兼喘?

“不可更行桂枝汤”- 这两条原文里说,“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就告诉你这不是中风兼喘,因此“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句话它不是没有目的来说的,而是非常有目的的, 为了鉴别,为了除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适应证而说的,这是一个鉴别诊断的话。

“无大热者” - 是不是阳明里热里实迫肺所造成的喘,因为这种喘也有汗出啊?原文中说“无大热者”,这个“无大热者”也不是没有目的而说的,它是说没有阳明里大热,没有阳明里大实。

   所以这两条短短的原文把《伤寒论》中的主要的喘证全进行了鉴别,现在就只剩下邪热壅肺的喘了,由于热邪在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以就喘。由于热邪在肺,里热逼迫津液(肺也是里啊,是脏腑)外越,所以有汗出。
   但是就临床实际情况来说,邪热壅肺的喘它同样可以有高热, 所以原文中的“无大热”它是说没有阳明里大热,没有阳明里大实,并不是说邪热壅肺的这种喘证不发热!。

   当辨为邪热壅肺的时候,证候辩出来了,法随证立,就可以立法,立法就应当是清热宣肺平喘。

   用什么方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治疗肺热作喘的一张名方,大家看方药组成:
   麻黄用了四两,这是几次治疗量呢?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它现在开的这个量是两次治疗量。

麻黄四两,两次治疗量,那一次就是二两,一次用了麻黄30克。
杏仁50个,每10个杏仁是3克,50个是20克,一次用了15克。
甘草二两,一次用了一两,折合15克。
石膏半斤,是125克,一次两用了60克。

   这样来看,麻黄量尽管用的不少,但是它与石膏的量比较的话远远小于石膏的量。
   因此,麻杏石甘汤,麻黄和石膏这两个药相比,石膏量大,麻黄量少,所以它是清热为主,麻黄配石膏以后,在大量石膏的前提下,它解表的作用、发汗的作用就弱而主要发挥它的宣肺平喘的作用。

*麻黄有三个作用,一个是发汗散寒,一个是宣肺平喘,一个是利尿。
*要想充分发挥它的发汗散寒的作用,就需要与桂枝相配,那就是麻黄汤。
*要想充分发挥它的宣肺平喘作用,那就要与石膏相配,这就是麻杏石甘汤。
*要想充分发挥它利尿的作用,那就要和白术相配,这在《金贵要略》里,有麻黄配白术,来发挥麻黄的利尿作用的方剂。

   麻杏石甘汤是后世和当代,治疗邪热壅肺作喘的一张名方。

   由于邪热壅肺的证候,它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种证候就是我们临床医生经常能够见到的,象肺部的各种感染,大叶肺炎、小叶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它们伴有咳喘,又伴有高热,舌红,也可能见到口渴,舌苔黄这都是邪热壅肺的表现,都有用麻杏石甘汤的机会。

   麻杏石甘汤只有简单的4个药,后世医家在用它的时候,特别是当代,总觉得这4个药对于肺部这种感染的高热能够不能够有特别好的疗效呢,所以常常和后世的时方相配。
   经方和时方能不能相结合呢?我上次的课不是讲到合方治疑难吗,张仲景把桂枝汤与麻黄汤合起来,这叫合方。
   我们在临床上对于一个既有太阳蓄水证的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又有太阳蓄血证的表现,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把治疗蓄水和治疗蓄血的方子合起来用于临床,这就叫做合方治疑难。

   麻杏石甘汤是经方,后世有很多很好的清热宣肺平喘的方剂,那叫时方,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明的这些方子,能不能把经方和时方合起来用,合起来用以后它们的疗效会怎么样?应当说完全可以合起来用,合起来用疗效是可以提高的。

   我们北京有一家专科的医院,这个医院有协定处方。

   清肺一号,它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还有银花、连翘、茅根、芦根这八味药组方叫清肺一号。
   它治疗急性气管炎,还有肺炎的初期:咳喘身热(咳嗽喘又有发烧的)。

   清肺二号,它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银花、连翘、前胡、黛蛤散(由青黛和海蛤壳两味药所组成,它是治疗肝热犯肺咳喘的一个名方。)再加生寒水石、生石膏(生石膏和生寒水石并用。可以提高它的清热、解热的效果。)。
   这个清肺二号,用于治疗肺炎高热,咳喘比较重。

   另外有一家医院,它的协定处方。
   咳热合剂,它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然后加了,苏子、黄芩、葶苈子、大青叶。
   用于治疗气管炎、轻度肺炎出现,咳嗽、喘、发烧。

   我举这样两家医院的协定处方的例子,它们之所以被作为协定处方,说明这类的证候在临床多见,说明用这个方子被许多医生所公认,也说明用这个方子在临床上疗效会很好,确实,实践证明这样的经方、时方的配合在临床疗效是很不错的,这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还应当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还有白虎汤,我们看看这四个方证之间,它们是什么关系?

   对于麻黄汤证来说,是纯表寒的证候,它没有里热。
​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对于白虎汤适应证来说,是纯里热证候,它没有表寒。
​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而大青龙汤证,是外有表寒,内有郁热的证候,但是它是表寒大于里热。(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麻杏石甘汤证,是肺热,里热,但是如果说它有一点表的话,它的表寒是非常轻的,以里热为主,邪热壅肺。我们讲《伤寒论》原文,没有说它有表寒,但是在这个证候序列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说它有一点轻微的表寒。(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我们看麻黄和石膏的使用:
* 纯表寒的证候,麻黄汤中只用麻黄。
* 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重而里热轻,所以它的麻黄和石膏同用,麻黄量大于石膏。
* 对于麻杏石甘汤证来说,表寒轻而里热重,所以麻黄的量小于石膏。
* 对于纯里热来说,白虎汤只用石膏。

   只要我们遇到一个病人,在他的病程中,比如说,大叶性肺炎的病人,他起病之初,没有发热,先有寒战(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随后出现了发热,出现了无汗而喘,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叶性肺炎的极早期的阶段,那个时候肺实变的体征,肺的炎性变还没有出现,所以你只能诊断为风寒外感,你可能用麻黄汤吃上一次,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这个病程就截断了。
   如果你没有及时的用麻黄汤,或者病人没有及时的找大夫来看病,过了两三个小时,病人就胸闷,憋气,烦躁,就像我在讲大青龙汤的时候给大家提到的,我曾经治疗的那个小伙子,因为潜水受寒,到了晚上发作那个寒战,高热,无汗,胸闷,憋气,然后烦躁,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了,这种情况下,你用大青龙汤治疗就可以了。其实这个证候持续时间也很短。
   随后,邪气就几乎完全入肺化热,然后形成了邪热壅肺的证候,一旦形成了汗出而喘,邪热壅肺的证候,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就比较长了,3天- 7天,所以麻杏石甘汤,在这个疾病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机会就很多,几乎每个医生都能够看到这种证候的临床表现。
   如果这个病再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口渴,心烦,多汗,那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恐怕就不能再用了,用白虎汤。你看那个报道,白虎汤在它的许多适应证中,白虎汤的临床应用中常用于什么脑炎啦,肺炎的中后期,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心烦的。
   就一个大叶肺炎的病人,在他的发病的初起到后期的这个阶段,这四个方证都可能出现,我们把由纯表寒到纯里热发展过程中的这四个方证都列在这里,大家琢磨琢磨,你所遇到的病人他在那个阶段上,你是该用麻杏石甘呢还是该用大青龙还是已经该用白虎汤了。

   当然如果进一步发展,这种里热已经和阳明的糟粕相结,出现了日晡所发潮热。为什么平常不发热了呀?热邪和糟粕相结,热邪已经内收内敛,平常发不出来,只有等日晡前后阳明经的阳气旺盛的时候,正邪斗争激烈的时候,然后才表现出来。日晡所发潮热,然后谵语,腹满痛,绕脐痛,那个时候可能用承气汤来治疗。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有,用承气汤治疗大叶肺炎的报道,那是大叶肺炎发展到了后期,里热和糟粕相结,表现了阳明里实证的特征,这个时候才可以用它,一下,热也退了,也不喘了。

关于邪热壅肺的麻杏石甘汤证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