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湖谈医(142):健康该如何追求

 为什么73 2018-05-04


       最近,有一位新朋友加我微信咨询健康。

       她的经历比较坎坷,在此我就不细说了。由于家庭变故,身体健康出了严重问题。

      经人介绍,她找到一位道医先生调理身体,这个道医每次给她服用很剧烈的药丸,是什么成分也不知道,服药后的感觉先是筋骨疼痛,过后全身燥热,红光满面,体态丰满,而且她说有种服用“春药”后的兴奋感。但停药一段时间后,身体很快又变得瘦弱,返回之前的疾病状态。反复多次,每次几万元的花费,健康还是没有回到她的身上。

       

       她很困惑,把这个事情讲给我听,问我该不该继续服用道医的药?

       我想了2秒钟后,毫不犹豫地告诉她: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这肯定是不对的。

       我们中医讲究中和之道。虽然我们中医不能称之为道医,但中医所研究的就是道,即天人合一。我认为每个中医都应该毕生追求这种境界。

        我们每个中医在诊治病人时,应该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在真正地救治他或她么?亦或是在害他或她?

        听说过吗:

        古时候有些皇帝想长生不死,听信道士及身怀异术的方士,用一些过度燥烈的药物给他们提神,结果无一例外地短寿。还有一些皇帝为了纵欲,服用方士提供的仙丹后,要么精尽人亡,要么精神失常。

      

      我们中医是讲究以缓和的方法增进健康的。

       中医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其意思是说:微微的火苗,会让人的生命越烧越旺。而剧烈燃烧的烈焰,往往绚丽而短暂。(文学家、艺术家也许会对后者的美大加赞赏,但我们既然在探讨健康之美,就会对此抱着保留态度)

       换而言之:想要生命之树常青,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劲。


       

       她信了我的话,求我给她开一剂汤方。




       我给这位新朋友开出了一个八珍汤加味。这看似平和的中药汤,效果也是不错的,下面是她服药后发给我的反馈:



  


        


*****************************************

*****************************************

继续学习《伤寒论》: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太阳病为靠近表阳之处,发汗过度为伤阳气,转为阴证即少阴,少阴心肾阳虚寒凝水饮,水饮动则身体动,阳虚而浮动令人动。

     而心下悸者,为胃与心之联结处的机关。与经络相关。用针灸治之或用汤药治之均可。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解:咽干为津亏少,汗为津所变,不可再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解:淋家即小便数而不畅之人,无论虚寒实热,均应慎汗。

    肾阳气虚寒者,发汗拔肾阳。发汗之药从皮毛走,仅是改善症状而已。

    有人说用五苓散治疗小便过多,或者用此治疗汗多症,我十几年前也用过。现在发现,此种方法仅是治标,不治本。五苓散发汗解表而兼利水饮。不能见症治症,或者用药物改变人体本能之势。中医的治法是,因势利导。尽量不要随意用药制造一种势。

    若为实热证,应顺势从小便而走,可用猪苓汤或者八正散。

   发汗便血,可能是尿血或大便出血。发汗后燥热证,热伤血络。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解:疮家身疼痛,是指寒疼还是热疼?寒疼之疮可用葛根汤。热疼可用苏叶荆芥之叶发汗兼用清热解毒之品。

    若本已热盛津伤,发汗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瞬不得眠。

解:与疮家一样,衄家一样本有津血伤。

     同样如上分辨。

     若热盛,发汗后为大承气汤类。或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类。以脉急或紧的情况而辨。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解:如上条类似。

    但此条说的是,发汗过多可伤阳。

     寒而振,多为正邪斗争时出现的。

      正虚而邪盛,正气鼓起时,勉强可为之一振。但就看这一搏之后会出现何种状况?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解:与上条一样。

     发汗伤阳。心神不定。

     发汗伤阴,小便困难。

     是否单与此丸就可治?要看当时情况。

     伤阴伤阳至极危重时,是阴阳并补还是分主次?根据情况决定轻重。但随时注重阳气的留存。


89.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解:此与厥阴病相似。

     但此症与少阴病,太阴病均有关联。

     因三者均有胃中冷,故吐蛔。

     脏寒是共同的。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解:发汗与下法有先后,治标本有先后。视其轻重缓急权衡。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解:此为表里先后法则。

     虚寒而内陷,急救里。若虚寒无内陷之势,可表里双解。

     实热而外发,表里可同解。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解:此为里证。

    里证可有太阴和少阴合病。脾与心肾相关。水土相制互用。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解:汗下不合法,正气大伤。若正气微伤,可有自愈机会。

     若里未和用下法,是指汗下后津伤化燥,为阴阳两伤之阴伤更重,应急下存阴。之后再阴阳并补。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方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

解:脉之微与停,视其正气虚弱的程度。

   伤轻者,可自解,必正邪斗争。

   伤而微有两解:一是微弱,二是微沉。弱者为虚,自愈必斗争。

   沉者为实热,解之必透散。一是汗出而透散,一是下之而透散。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解:此为阴阳两虚,兼有外感。

     此方之妙在于,一是从机体来看,虚补而邪自去。

      二是从药物来看,在药之作用下,补虚时并祛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