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历史上的人才争夺战:政府各界几乎天天设宴招待

 茂林之家 2018-05-06

△梁启超。

历史上,湘楚人才蔚兴,博得" 惟楚有材" 的称誉。但人才流失现象同样不容乐观。春秋时期,楚地的能人才士曾纷纷远赴晋国大展拳脚。" 楚材晋用" 成就了晋国的霸业,于楚地而言,却堪称痛史。好在,湖南也有引进人才的壮举,朱熹来岳麓会讲,梁启超到时务学堂讲学…… 历史上,湖南省运的兴衰,与" 逐客" 与" 引智" 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且让我们选取几个历史节点,看看历史上湖南是如何引进人才的。

朱熹是湖南最成功的引进人才

春秋战国以降,流寓湖南的文人墨客极多。诗圣杜甫泊舟而来,写下"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这样意兴飞扬的诗句。辛弃疾更曾练兵长沙,赋词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豪气干云,柔情似水。然而无论文苑词臣还是疆场武将,他们逗留湖南建功立业、吟诗作赋,湖南大地似乎只是他们人生的背景。迁客骚人并非推动湖南发展的力量之源。

△朱熹手迹《城南唱和诗卷》

朱熹不一样!南宋乾道二年( 1166 年) ,湖南安抚史刘珙礼邀朱熹。次年秋天,朱熹抵达潭州。在岳麓书院,朱熹与张栻切磋性命之学,收获治心修身之要,而张栻也获知学之旨归;在潭州城南书院,二十余处风景,朱熹一一吟咏。有诗云:" 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城南唱和诗》二十首诗境高远,真迹流传至今。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吴宽、何乔新、徐有贞等人都接连题跋。祖籍茶陵的李东阳见到朱熹这幅真迹,欣然提笔,称朱子书法" 矫杰横发"。朱熹足迹所往,都成名胜。渡河而往的地方是朱张渡,瞻望的赫曦台,在明代王阳明抵达时,也忍不住眺望一番。

二十余年后,朱熹任漳州太守,执政期间最出色的工作乃是兴学。朱熹的门人弟子遍天下,而道学也随之遍天下。他深谙讲学的巨大功效,留恋昔日会讲岳麓的兴会风流。

刘珙延请朱熹的" 揽才" 之举,无疑是极为成功。此后程朱之学在湖南彻底扎根,朱熹的湖南之旅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湖南的思想历程。

梁启超来去湖南始末

要想移风易俗、化成天下,首要任务便是造就一代新人。晚清湖南维新派想成就一番事业时,他们也不能不从教育着手。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左起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

1897 年秋天,身处湖南的黄遵宪向上海《时务报》的汪康年写信,信中称:" 学堂人师为天下楷模,关系尤重。故弟愿公为公谊计,勿复维挚之。" 黄遵宪所指的学堂便是他们寄予厚望的时务学堂。他希望汪康年放梁启超入湘。此时的梁启超乃《时务报》顶梁柱,又是思想界引领风气者。但湖南方面的诚意满满,学政江标也致函汪康年,云" 此间时务学堂拟敦请卓公为主讲,官员绅士民同出一心,湘士尤盼之甚切也"。湖南人熊希龄、邹代钧也纷纷劝说汪康年放人。1897 年11 月,梁启超抵达长沙,陈三立、江标、黄遵宪、皮锡瑞、唐才常等人前往迎接,而王先谦等人张宴唱戏以示欢迎。一时之间,湖南方面对梁启超求才之心溢于言表。

△梁启超题名" 时务学堂故址"。

没有蔡元培的支持,在加上湘绅告状,梁启超在戊戌年间不得不出走湖南。但梁启超的到来,并不辜负湘人的期待。在不长的办学岁月中,时务学堂培育了蔡锷、范源濂、杨树达等人,而其所倡导的经世精神、关切时务的理念,影响至今。

湖南科考外省人要交赞助费

湘军崛起之前,湖南人才虽盛,但与东南诸省相比,仍颇显逊色。湖南文化的发达,有赖于外省人才的输入。但外来人才的大规模涌入,不免挤压本地人的利益空间。一贯靠外省人才输血的湖南,在同治中兴以后,挟战功余威,人才也如雨后春笋,能与江浙相等。此时,侨居湖南的外省人,慢慢地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在士人利益最为关切的地方,赞同" 逐客" 的势力逐步抬头。科考的籍贯门槛,使得外省人想要在湖南考试,必须籍人引介,并出一笔赞助费。譬如叶德辉,原籍苏州吴县,虽然其父早已迁居长沙,但并无县籍。当叶德辉十九岁考秀才时,便在湘潭籍业师徐峙云的介绍下,捐献200 两银子给学宫,方才获得考试资格。

△李瑞清画作

与叶德辉相比,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李瑞清(1867 —1920)就没有那么幸运。李瑞清生于长沙、长于长沙,他的父亲李必昌在湖南为官三十年,他的岳父余祚馨为常德人。1891 年,李瑞清参加湖南乡试,考取第一。此时,有人攻击李瑞清祖籍江西临川,实属" 冒籍"。对此,李瑞清淡然处之,云" 是区区何足争议"。两年以后,李瑞清回江西考试,仍然中举。以后,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培养了张大千、胡小石等一众艺术家和学者。挚友曾熙称他" 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他的书法造诣在近现代书坛占据重要一席。如今湖南图书馆仍藏有李瑞清不少作品,但展览时李的籍贯却不能不署" 江西临川"。

抗战时湖南费尽心思留人

抗战爆发之后,湖南成为战略要地,南迁高校、西行旅人纷纷过境湖南,形成湖南历史上又一次流寓人才的高峰。一时之间,长沙临时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纷纷过境,郭沫若、李济、朱自清、梁思成等大批人才驻留湘中。切磋机会难得,湖南民间也借机" 取经"。收藏家蔡季襄、左堃等人与陈梦家、商承祚密切沟通,这种交流对促成蔡季襄名作《晚周缯书考证》帮助甚大。而商承祚为蔡季襄及雅礼大学等处收藏所吸引,逗留长沙四月有余,撰成文物研究名著《长沙古物见闻记》。

面对彼时最优秀这批知识分子,如何最大程度" 引智",湖南各界费尽心思。教育领域,是圣经学院为长沙临时大学提供校舍,南岳为临时大学文学院提供场地。湖南政府各界招待各校教授的欢迎宴会几乎天天上演。可惜,迫于局势,临时大学很快西迁昆明,与湖南擦肩而过。但湖南高校仍在努力,迁居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成功吸引到一代硕学钱基博,甚至,钱钟书一度也到蓝田师范任教。

△南强旬刊1938 年创刊号封面

更为有系统的" 引智" 宣言来自《国民日报》。这份当时湖南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社长为宾步程(1879 —1943)。宾氏为东安人,作为最早留德的一批科技人员,他深知外界知识对改革湖南事业的重要作用。1938 年年初,宾步程效仿《大公报· 国闻周刊》,新办附于《国民日报》的《南强旬刊》。

在《发刊词》中,宾氏写道:" 惟京沪平津,为我国人文荟萃之区,取料易于从事。湖南为一隅之地,欲追美名志,诚不易得。顾自军兴以来,湖南较为安定,复兴民族,湖南人平日又以之自豪。而各大地能文之士,转徙来湘者,又不知凡几。其忧郁劳苦之心,发为文章,较平日必然可观。任其放失,宁非可惜。搜罗荟萃,蔚为大观,又未必远逊京沪平津各大报之杂志也。" 湖南的文风不如京沪等地,但抗战的特殊状况,使湖南在短时间内云集四方之士。宾步程等人认为这是湖南的杂志的黄金机会。他希望杂志能得江山之助,得四方文人才士之助,以解救当日全国文章的弊病。他以为" 起而振之,为硕学通儒之任也"。他并且认为在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 能有从容不迫之度者,方能与定大事,决大政。曾文正在军中,不辍学业;左文襄用兵婺源,方与夏炘讲明朱学。日不暇给,何尝以武备废文事"。

在这份刊物上,过境长沙的唐文治、刘永济、杨树达、陈子展、吴剑岚、陈扬祚等人都留下自己的墨迹,鼓舞抗战,发扬传统。尽管其中不少作者为湖南籍人,但这正如今天" 回湘置业" 的湖南人一样,没有宾步程的引智计划,这批在外面大展拳脚的湖南人很可能不会在湖南留下这样的文字。

《南强旬刊》共办14 期,直至战火逼近长沙,方才停办。

历史地看,凡湖南诚意引智时,则湘中文运兴盛;凡湖南露逐客之意时,则湘中文风士风不免于衰敝。"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尧育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