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医述之平脉法(全文) 作者:吴雄志

 lgjlf1981 2018-05-07

平脉法

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大家看五法的特点,标本法和聚类法是由理法到方药,抓独法和平脉法是由方药到理法,所以理法方药可以顺着来,也可以倒着来,非常有趣。因为抓独法出来的就是方,先证后诊。而平脉法出来的是药,以药定方,是反着来的。还有一个截断法,直取其病。平脉法以外还有一课是奇经八脉,其中的奇经八脉图是对平脉法图的补充,两图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平脉辨证图。

上篇 平脉法总论

《伤寒论》原序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的主要诊病方法是平脉辨证。又讲:“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段讲的是当时大夫诊脉的一些陋习。“按寸不及尺”,没有去比较寸与尺,这是阴阳脉法的问题;“握手不及足”,我们不只是要握手,还要摸足,来判断疾病是不是在少阴、厥阴,这一点在讲三阴直取少阴的时候已经讲过;“人迎跗阳,三部不参”,这是遍诊法;“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为什么要满五十呢?因为有的脉要候,比如肿瘤的脉,要等它来。

我们先讲《伤寒论·平脉法》总论。第一,“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说的是阴阳脉法。阴阳脉法有两种方法来定阴阳,一种是脉位,另一种是脉性。“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呼吸出入”指的是出入法,如“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这就是讲出入法。“上下于中”指的是阴阳法,就是寸脉与尺脉的比较,如《伤寒论·平脉法》说“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这属于阴阳法的范畴。“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四时脉。后面还有五脏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叫“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合起来就是四时五脏脉,是常象。“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尺寸参差,或短或长”指的是气运脉法,把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进行比较。“出入升降,漏刻周旋”,这也是气运脉法,讲脉的升降出入。“变化相乘,阴阳相干”,“变化相乘”指五行的生克乘侮,这是讲五行脉法;“阴阳相干”是阴阳脉法。“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是平脉的总纲,辨脉的太过与不及。“审察表里,三焦别焉”,表里是出入,三焦是升降,表里三焦就是气运脉法讲的升降出入。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我们说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而平脉总论包含了我们脉法里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下面我们一一详述。

遍诊法

《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遍诊法的原理。原序讲:“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是位于喉结旁的颈总动脉,寸口位于桡动脉,趺阳是足背的胫前动脉。张景岳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怎么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四圣心源》的解释是“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候六腑”。

1、人迎脉

《灵枢经》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是因为寸口脉候的是三阴,人迎脉候的是三阳。这里要注意一点,《脉经》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很多医家都批驳《脉经》的说法。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说:“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四圣心源》亦云:“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那么人迎脉怎么去和寸口脉比较,来断三阴三阳呢?因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灵枢经·禁服》曰:“人迎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两倍在太阳,三倍在阳明。如果大于四倍,叫溢阳,阳气外格,死不治,就是阴阳即将离绝。同理,寸口大于人迎,一倍在厥阴,两倍在少阴,三倍在太阴。如果四倍是溢阴,也叫内关,也是阴阳离绝,是因寒极而阴阳离绝。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桡动脉和颈总动脉,来判断三阴和三阳。

2、趺阳脉

趺阳脉在足阳明经。《伤寒论》原序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握足,实际上趺阳脉、少阴脉和太冲脉都在足。阳明经的趺阳脉可以候胃气。大家看《伤寒论·平脉法》讲趺阳脉的异常,都与脾胃有关。

3、少阴脉

少阴脉在太溪穴,候的是足少阴肾经。《素问·三部九候》讲:“下部地,足少阴也”,讲的就是少阴脉。第一,少阴脉细,“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女则经水不通”。第二,少阴脉涩,“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这与寸口脉讲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是一个道理。第三,少阴脉沉紧,“少阴脉沉而紧,紧者为痛,沉者为水,小便即难”。第四,少阴脉滑数,“少阴脉滑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就是摸到足少阴脉滑数者,阴中生疮。实际上诊寸口脉也能知道,后面我们会讲怎样通过诊寸口脉来确定阴中生疮。由此可见,足少阴的脉与寸口脉的尺脉是同理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至于手少阴的神门穴那是候心的,这里不再赘述。

4、太冲脉

我们讲六经化生时已经讲过太冲脉。太冲脉在哪里?太冲脉在足的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那里有条动脉,就是太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太冲脉是候厥阴经的。 “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这也是我们的口诀,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殖系统,可以诊太冲脉来判断有无异常。

遍诊法还有其他的脉法,稍后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因《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已经讲了一些,所以我不详细讲,也不讲得太复杂。

五行脉法

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右手的寸、关、尺,指肺、脾、肾,五行是土生金,金生水。左手寸、关、尺,指心、肝、肾,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代表冲脉。火有三,君火是左寸脉,相火是左关脉,命火是左尺脉。把五行定在左右手上,右手、左手的寸、关、尺,分别是肺、脾、命门,心、肝、肾。右手主气、主水,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左手主火、主血,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气、血、水、火,实际上就是阴阳。

《伤寒论·平脉法》讲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脉的相克关系。纵,指骄纵,乘其所胜;横,指横逆,反乘其所不胜;逆,子乘母。顺,母乘子。

脉的生克乘侮包含了以下几点:第一, 四时乘侮。四时脉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夏天应见洪脉,脉反沉,是水来克火。因洪脉是心脉、火脉,沉脉是肾脉、水脉,所以夏天脉反沉,就是水来克火,叫作“纵”。第二,脏腑乘侮。比如右手关脉候脾胃,如见弦脉,就是木来克土。第三,脉证乘侮。如咳嗽因肺病,见脉弦,就是木火刑金。五行脉的生克乘侮,可见于四时乘侮,可见于五脏乘侮,也可见于脉证乘侮。

四时五脏脉法见于《伤寒论·平脉法》、《素问·藏气法时论》。其中,“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是四时脉法;“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是五脏脉法。

《伤寒论·平脉法》讲:“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由此可知,弦而无力是肝脉。如果是“纯弦脉”弦如刀刃,“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这是真脏脉。其他脏器的脉法,可以类推。《素问·藏气法时论》讲:“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是在强调五行脉生克乘侮的重要性。

左手脉法

左脉寸、关、尺对应火、木、水,水生木、木生火,对应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对应金、土、水,土生金、金生水,对应肺、脾、命门。左脉“火降血下”,右脉“气升水布”。

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今后讲奇经八脉时会详细讲,为什么左右手的脉定位在人身前后的部位不一样,这涉及到任脉和督脉的问题。

左脉阳虚脉,寸脉心阳虚是桂枝证,关脉肝阳虚是吴茱萸证,尺脉肾阳虚是附子证;左脉阴(血)虚脉,寸脉是阿胶证,关脉是白芍证,尺脉是地黄证;左脉火热脉,寸脉是黄连证,关脉是黄芩证,尺脉是黄柏证。

1、阳虚脉

左寸脉,阳虚是桂枝证。桂枝证见三个脉:浮、缓、大。另外,桂枝证的抓独法是抓汗,手心有汗是桂枝的独证。浮脉第一主表证,表证用桂枝。表证不解,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更不要说桂枝汤了。第二主虚证,治疗太阴脾虚的处方是桂枝汤,或者建中汤。在后面讲六经在经时会讲:为什么桂枝汤是太阴病的方。

为什么浮脉主虚?《金匮要略》讲:“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劳之为病,其脉浮大”,“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由这些条文可知,浮脉可以是表证,也可以是虚证。虚证脉浮是阳气外越,所以建中汤要重加芍药,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收敛药、潜阳药,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浮脉是桂枝汤证、建中汤证、麻黄汤证,方中都有桂枝。如果是沉脉呢?沉脉是附子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发热去甘草加细辛。

桂枝证还有一个脉是大脉,《金匮要略》说:“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皆为劳得之。”大脉也是虚劳证,处方还是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者小建中汤。当然单用桂枝汤的疗效就差点儿了,因为脉大,虚阳外浮,要重加芍药成小建中汤,或者加龙骨牡蛎。桂枝证的脉大需与白虎汤证鉴别,“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一个有力,一个无力。

桂枝独证是浮、缓、大、汗。缓,是心动过缓,桂枝可以增加心率,所以可治脉缓。给大家对比两个方:防己地黄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两方的共同点是都治疗精神症状:如狂、发狂,都有脉浮,即都有桂枝证。怎么区别呢?脉浮就是桂枝证,如果病人发狂,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发狂不能用芍药,因为这种发狂是亡阳发狂,亡阳故去芍药。这里的亡阳是伤阳的意思,不是阳气真的亡了。那防己地黄汤呢?要看尺脉,尺脉如掉下去就用防己地黄汤,因为肾不足。两方从脉象上区别,就很简单:尺脉沉用防己地黄汤,尺脉没有问题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左关阳虚,是吴茱萸证。吴茱萸在厥阴,是弦而无力的脉,一定是没有力气的脉。《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就是指弦而无力的脉,绝脉或者是弦虚欲绝的脉,都是吴茱萸证。

左尺沉迟是附子证,定在关元穴。“脐下悸”,脐下三指就是关元穴,是附子证,可用真武汤治疗。“心下悸”,指的是膻中穴,是桂枝证,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说的就是尺脉。

如何定桂枝加附子汤证?从手心(劳宫)去定桂枝证,当摸到手心潮,就是桂枝证;手背凉是附子证;如病人发热怕冷,或者手脚冰凉,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或者可再摸尺脉有力还是无力,或者再问病人有无腰疼,因为附子证定在腰阳关穴。桂枝加附子汤证可以有脚抽筋,因为里面有芍药甘草汤。桂枝汤证怎么没有抽筋呢?因为病人没有经过发汗,如发汗多了,伤阳又伤阴,“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发汗以后抽筋很正常。

大家明白了我们讲的内容,就不要去背条文,所有的症状都能推出来。我们看病很简单,一摸病人的手,手心潮,桂枝证;手背凉,附子证,就是一个桂枝加附子汤证。可再摸脉浮不浮,尺脉是不是无力,问问腰疼不疼。要区别什么呢?手背凉要区别厥阴病和少阳四逆证的问题。因为厥阴病也可以冷,但脉细欲绝;少阳是弦而有力的脉,很好区别。

这个礼拜,有一个卵巢癌患者,摸她的手心潮,桂枝证,摸手背凉,附子证。学生说是桂枝加附子汤证,但一看口唇干裂,是温经汤证才对。手背凉,三阴独取少阴,要么在少阴,要么在厥阴。这个手背凉在厥阴经,病人是生殖系统肿瘤,就是温经汤证。但是吴茱萸性燥,担心温阳的药燥,影响肿瘤,用60g麦冬,把燥性镇住。大家注意看温经汤里麦冬的剂量。《金匮要略》讲:“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手心潮,桂枝证;手背凉,附子证,或者在厥阴经;口唇干裂,那就是温经汤。温经汤证的脉要么弦而无力,要么弦细欲绝。

左手脉法,一定要比较寸脉与尺脉。前面讲的防己黄芪汤,就是比较了寸脉和尺脉。阴阳脉法以部位定阴阳。定阴阳,定浮沉,定升降,都要比较寸脉与尺脉。

还有个问题,左寸是汗,尺脉是精,大家要把汗与精的问题想清楚。

2、阴(血)虚脉

左寸脉芤是阿胶证。《伤寒杂病论》中含阿胶的处方有:白头翁加阿胶汤、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大黄甘遂汤、黄土汤。其中,白头翁加阿胶汤证,是厥阴病,其脉弦而无力,除了阿胶证的寸脉芤,还有个弦而无力脉;当归建中加地黄阿胶汤证,其脉大,含有桂枝证;黄连阿胶汤证,其脉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猪苓汤证,其脉长,尺脉长;大黄甘遂汤证,其脉沉,阳明腑实大黄证;黄土汤证,其脉微,阳虚出血。弦、大、细、长、沉、微,六个脉,就把这六个处方给确定了,而左寸脉都是芤脉。

平脉法的特点是以脉定药,以药定方。再结合抓独法,看病就很简单了。近似于《黄帝内经》说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左关脉大是白芍证。白芍可以见弦脉,弦脉是兼脉,不是决定脉。决定脉是在左关的大脉,用芍药去收敛脉气。

左尺脉细是地黄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微为阳微,细为阴细,细脉就是地黄证。《金匮要略》虚劳篇讲:“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虚脉的特点为善盗汗,用地黄。左脉阴与阳,肾精化阴阳,一个附子证,一个地黄证。

3、火热脉

阴虚脉讲血下,火热脉讲火降。怎么降火?左寸数是黄连证,考虑黄连相关的处方。如果左寸数,但是有停顿(促脉),就是西医讲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还是黄连证,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把黄连阿胶汤的阿胶和芍药,换成葛根和甘草,就成了葛根黄芩黄连汤,还是用黄芩配黄连。黄芩配黄连是清心火的标准配伍。为什么?因为木生火。

左关脉弦是黄芩证。比如血证用黄连阿胶汤或者黄土汤,都有黄芩。清心用黄芩配黄连;清肾,如下部的出血,用黄芩配地黄,因为水生木,木生火。比如三物黄芩汤,治疗妇人产后感染,最具代表性的是治疗产后子宫感染。当然三物黄芩汤还治其它证,不一定就是感染,很多病都可以使用,不要局限在这里。失血证只要见到尺脉细,关脉弦,那就是三物黄芩汤证,不管各种原因的出血,如手术、外伤、生产、流产,等等。三物黄芩汤的演变是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当归贝母苦参丸是个细长脉。细脉是因为有地黄;长脉是因为病位在下焦,所以要加滑石。

左尺脉长是黄柏证。滑石定在右脉,这里讲左脉。黄柏是长脉,代表方是四妙散或者白头翁汤。小便不好,可用四妙散;大便不好,可用白头翁汤。

右手脉法

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定在三个穴位:风府、至阳和腰阳关。左右手的区别在于什么?因为督脉长、任脉短,在今后的奇经八脉课中会详讲。所以左手的寸关尺和右手的寸关尺定的位不一样,左手的寸脉和右手的关脉前后对应,前胸和后背。右手脉多一个风府穴,把寸脉提上去了。

1、气升

气升水布,火降血下,先讲气升。长短定气运,气机的升降用脉的长短来定。右寸短,是黄芪证,不管血压高还是低,只要右寸短就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提气。右关脉软是人参证,还有个独证——其背恶寒。真武汤变附子汤,因为“其背恶寒”,故去生姜加人参;白虎汤加人参汤因为“其背恶寒”;四逆汤加人参汤也是因为“其背恶寒”。我们把人参定在至阳穴,使用人参的指证是在至阳穴周围不舒服。右尺脉短,用山药,剂量要大,可用30g-90g。

2、水布

肺为水之上源,脾主治水,肾为水之根。肺为水之上源,用麻黄,病位在风府穴,脉浮紧。麻黄证病人的特点是怕风,喜欢戴帽子,风吹头疼。右寸主入,因肺主呼吸,所以麻黄能够行水,发表利水。服麻黄不发表就利水,要么出汗,不出汗的人就利尿。《素问·疟论》说“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伤寒论》的太阳病脉证提纲讲“头项强痛”,即属风府受寒。

第二个药是白术,特点是濡脉,在中部。中部候脾,与大便有关系, 60g生白术也能通便。第三个药是附子,特点是尺脉沉微,主出,候肾,主小便。左手脉是沉迟,右手脉以沉微为特点。需要区别的是,尺脉沉而有力是大黄证。附子有一个独证:腰疼。腰不疼也可以用附子,用了附子以后可能会疼,继续服药就不疼了。附子走行十二经,追风除湿,用了之后,可以出现病变部位的疼痛。

右手定气升水布的关键是什么?定气升的关键是长与短,定水布的关键是浮与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长短定升降,浮沉定出入。

举个例子:右寸脉紧定麻黄,如尺脉沉,那就加附子,麻黄配附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果关脉是濡脉,加白术,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都可以。

3、热化证

右手热化证的脉: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右尺脉长,用滑石,这种人小便不好。举个例子,右脉尺长,用滑石,《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有: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汤、猪苓汤、百合滑石散。其中,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汤治小便不利,猪苓汤配阿胶是芤脉,百合滑石散其脉微数,情志有问题。用平脉法可以很简单地把这些方剂区别开来。

十二脉决

浮沉定表里(脉位),大细定虚实(脉形);

长短定升降(脉体),弦软定阴阳(脉力);

滑涩定气血(脉流),迟数定寒热(脉率)。

 

十二脉法讲十二个重要的脉。《伤寒论》中有残贼脉,贼就是邪气的意思。《伤寒论·平脉法》讲:“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伤寒论·辨脉法》讲:“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这里讲了一些最基本的脉,由此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第一,脉位。浮沉定表里。第二,脉形。大细定虚实。第三,脉体。长短定升降,比较寸脉和尺脉长短,定气机升降。第四,脉管。弦软定阴阳,脉弦在少阳,脉软在厥阴。第五,脉流。滑涩定气血。脉流指脉管里的血液的流动是滑还是涩,是痰湿还是瘀血。第六,脉率。迟数定寒热。所谓十二脉,分别反应了脉位、脉形、脉体、脉管、脉流和脉率,就是脉的位置、形状、脉体长短、脉管张力、血流情况和跳动节律。

伏气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讲:“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欲复下利”。这里说脉微,是在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处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但是经过少阳就会化热,所以我们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什么春天病温?因为邪气伏于少阳以后,欲下利。《伤寒论·辨脉法》说:“今复欲下利”,欲下利还没有下利,如果邪气发出来了,就下利。下利脉促,那是葛根芩连汤证,用于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者病毒性心肌炎。这就是我们讲的伏气温病。

血证脉诀

平脉辨证,以诀生死

吐血之脉,数大阳亢

弦数肝旺,细数阴伤

芤为失血,涩多血瘀,微细气虚

左脉弦数,肝胆火实

右脉洪数,阳明火炽

平缓为应,浮大堪忧

上实下虚,出血不止

左寸脉盛,吐血频仍

吐血之脉,上循鱼际

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

沉小缓为应,浮洪数堪忧

弦细数防其失音,沉细弱防其泄泻

脉弦苔净,风动人眩

“平缓为应,浮大堪忧”:吐血见浮大脉,是阳不恋阴,易转厥阴,甚者阴阳离绝者死。“上实下虚,出血不止”:何谓上实下虚?就是寸脉大于尺脉,病人出血是不止的,这时要用平冲的药。“左寸脉盛,吐血频仍”:左寸脉盛,吐血不止,一定要把寸脉降下来。“吐血之脉,上循鱼际”:冲脉是水、木、火的关系,泻火必先清肝,故泻心汤用黄芩、黄连,黄土汤用黄芩、生地。“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如果左关脉是弦紧脉,会继续出血,因为肝藏血。“沉小缓为应”:脉沉小缓,出血易停。“浮洪数堪忧”:脉浮洪数,要么继续出血,要么阳不恋阴。“脉弦苔净,风动人眩”:脉弦,舌上无苔,易动厥阴肝风,比如肝昏迷。

肿瘤脉法

今后有机会讲肿瘤辨证法时,要详细讲肿瘤面诊、舌诊、脉诊。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不全的人,面部有特殊表现。这种人携带肿瘤易感基因,不一定此刻已经得癌症,但通过脉诊可摸出有没有得癌症,或者肿瘤是否复发。西医说,由肿瘤细胞的形成到影像发现肿瘤病灶,平均需要两年。中医的脉诊有一个优势,往往可在肿瘤发现前两三年,就能摸出脉的改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院长乳腺癌根治术后,让我平脉,我说可能还有肿瘤,她很不高兴,因为刚做了CT没有发现。大概两三年之后发现胆管上皮癌。

肿瘤的脉法,第一个是阴阳相搏名曰动,这是肿瘤的脉。还有诸积大法,《金匮要略》讲:“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今后在肿瘤六经辨证法里,我们要详细讲肿瘤的面诊、脉诊和舌诊。所以,这里就不细讲肿瘤脉法。

真脏脉诀

肝绝之脉,如循刀刃,多动风动血。动风,多见于肝昏迷;动血,多上消化道大出血。特点是“脉软者生,脉刃者死”。

心绝之脉,其脉躁疾而豆。心衰与休克早期,心率都是增快的,如果不能纠正就进入休克晚期。特点是“脉缓者生,脉躁者死”。

脾绝之脉,软弱无神,胃气已败,不能受药。多见于胃肠功能衰竭,肿瘤恶病质。特点是“受药者生,拒药者死”。还有一种情况是“除中”,也是死证。今后在三阴死证一课再讲怎么辨别“除中”。

肺绝之脉,浮散无根,多见于呼吸衰竭。心衰的早期,其脉躁疾而豆,到了晚期,浮散无根。呼吸衰竭的病人常常伴心衰,心肺衰竭。早期躁疾而豆,晚期浮散无根,这个时候心脏要停跳了,它的特点是“力回者生,力散者死”。如果脉力能够回来,就有生机;脉力不回来,就死亡。

肾脉之脉,从尺脉断,不沉反浮,浮不一定绝,浮而劲是绝脉。它的特点是“尿出者生,无尿者死”。治疗(包括中西医的治疗)后,无尿者死。

还有命脉将绝,瞳孔渐大。这就是我们讲的形神分离。

记住真脏脉的特点:肝刃(如循刀刃),心躁(转豆躁疾),肺散(浮散无根),脾漏(软弱无力),肾弹(辟如弹指),都是败象。

脉法小结

学习脉学要先抓住十二脉,脉位的浮沉定表里,脉形的大细定虚实,脉体的长短定升降,脉管的弦软定阴阳,脉流的滑涩定气血,脉率的迟数定寒热。通过十二脉法,把脉象图学透彻,脉象图已经把张仲景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都融通了进去。

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把寸、关、尺,人迎、寸口、少阴和浮、中、沉,来与至相互对应。阴阳是根据脉性和脉位来确定的。脉位还可以确定五脏——肝、心、脾、肺、肾,然后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就确定了。再根据脉定升降出入、表里浮沉。

三焦与卫气营血都可反应在脉里。当然,六经的脉还有一个阴阳气交的问题。阳明脉掉下去,少阴脉升起来。太阳在寸,太阴和厥阴在关,阳明和少阳也在关。区别在于左右手的定位以及虚实不同,少阴心脉在寸,而少阴肾脉在尺。

血管的张力决定脉的弦软,可确定是肝的问题,仅有虚实不同而已。血管的充盈程度决定脉是大脉、细脉还是芤脉。血流的畅通程度就决定了滑脉、涩脉,决定了是痰湿还是瘀血,其中虚的是血液浓缩。脉搏的强度,强的洪脉,弱的微脉,这是心输出量决定的,要么气虚、要么阳虚,如参附汤。基础代谢低的脉搏都表现为微细迟合在一起。为什么?心输出量低,血管收缩,心率减慢。从脉形上辨大脉、细脉,可以辨虚实,反应血容量,这是形的问题。从脉力上辨洪脉、微脉,也可以辨虚实,这是气的问题。

再定左手和右手的脉。

左手的脉“火降血下”,寸关尺对应的是水、木、火。寒化证:左寸浮、缓、大脉是桂枝证,左关欲绝脉、无力脉是吴茱萸证,左尺沉、迟脉是附子证。热化证:火降对应的脉是黄连证左寸数,黄芩证左关弦,黄柏证左尺长;血下对应的脉是阿胶证左寸芤,白芍证左关弦,地黄证左尺细。对应人体的穴位: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所以脐下悸用真武汤,心下悸用苓桂术甘汤。

右手的脉“气升水布”。水布:右寸浮紧是麻黄证,右关濡是白术证,右尺沉微是附子证。气升:右寸脉短是黄芪证,右尺脉短是山药证,右关脉没有力量是人参证。对应的人体穴位:右寸定风府穴,怕风吹,用麻黄;右关定至阳穴,其背恶寒,用人参;右尺定腰阳关穴,腰疼,用附子。热化证: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还是肺脾肾的问题。

我们讲了平脉法图,根据这张图把脉定穴位上,可直接把药抓出来,对比《伤寒杂病论》就能出方。比如左尺脉沉迟无力,定附子,穴位定在腰阳关,此属少阴寒化证,用四逆汤;如果有饮邪,用真武汤;如果兼背寒,用附子汤;如果是肿瘤,有形质的问题,用栝蒌瞿麦丸。根据平脉法治病,就这么简单。

答疑篇

问曰:脉的三部会不同吗,如果脉影响三部怎么办?

吴师曰:按照张仲景的阴阳脉法,以脉位、脉性定阴阳。脉位怎么定?寸脉微是阳不足,尺脉弱是阴不足,阳不足则恶寒,阴不足则发热。如果寸脉下不至关者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者为阴绝。如果寸脉比尺脉明显的是阴不足的脉;阴不足的脉如果摸不着,是阴绝脉,是死证,是阴阳离绝,就是阳气要从上面脱了,张仲景认为这种情况是死证。这个脉法反应在很多的条文上,如“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在尺为关,在寸为格”。这些条文都是以脉位来定阴阳。

先是阴阳脉法,然后是五行脉法,最后是气运脉法。阴阳一定要平衡,三部要平衡。脉浮,就可用桂枝,但是尺部没有脉,就要用潜阳的药,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这类处方。

脉有时候会影响三部,没有关系,辨证的时候,我们只要抓住一部就可以。比如血管收缩导致紧脉,你会发现寸关尺都紧,但是寸脉冲击力最强,抓住一部就可以。

赵文景问:吴老师,您讲得非常好!但在临床上有很多因素影响脉象,比如降压药可以扩张血管,动脉硬化严重的脉弦紧,怎么能识别出这些影响因素,而号出真实的脉象呢?而且脉象确实挺主观的,不好掌握。

吴师答:脉象比较主观,影响因素也多,有即时性。所以我跟大家讲的都是最简单的一些脉学知识和临床应用,一般要再配合抓独法、标本法使用。脉学不能不讲,因为平脉法是个很重要的办法。我们告诉大家的平脉法是一个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你再用抓独法来印证,以脉定药的这个思路就可用了。

关于平脉法,我想跟大家讲的是脉学的精髓、实质,以及如何在临床上最简便、最简洁地去使用它。如想再深一步提高,可以看《 濒湖脉学》。如要再深一步可以很玄的,摸脉可以摸一小时,《伤寒论》说五十动,有人摸五万动。但是我告诉大家的脉法是最精华、最简洁的东西。

标本法、聚类法、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如能把这五个办法合起来灵活运用,看病就会非常快。不仅仅是快的问题,而且可做到直取其病。就像我们讲的温经汤的例子,一个卵巢癌的患者,涉及到先天的问题,手心潮,手背凉,然后口唇干,就可定温经汤!看病就可以这么简单。如果你非要从四诊,按照《十问歌》从头问到底,摸一个小时的脉,再给他诊断两小时,也可以。但是,我们不这么看病,各有各的风格。

张可睿问:人参品系历史流变复杂,请教老师右关人参用哪种?红参,生晒参,党参?

吴师答:一般来讲补气最强的是红参。比如癌性乏力,我们反复体会如果用党参,很多病人都没什么效果,但是用红参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当然癌性乏力的原因很多,我单纯指气虚引起的。其次是晒参,最后是党参,有时会用大剂量的太子参。因为肿瘤很复杂,有时怕党参影响消化,有时怕红参、晒参动元气,就用大剂量的太子参,可用60g-90g。还有一种就是沙参与太子参一起,阴阳并补,很平。

高峰问:阴阳为何以弦软为代表?

吴师答:这里阴阳指的是少阳和厥阴。弦而有力在少阳,无力而弦是厥阴。大家很难理解为什么厥阴病篇脉证提纲没有讲脉?其实《伤寒论·平脉法》里讲了厥阴脉。为什么把弦脉归在阴脉里?因为这里的弦脉是指厥阴病的弦微脉。

夏时炎问:吴老师,左尺和右尺都主水,可有的书上说左尺为肾阴、右尺为肾阳,如何理解?

吴师答:左脉主火,火降血下,讲的是阳气反应在左手上的脉。君火、相火、命火的脉,都在左手的脉上,所以说左手的尺脉候肾阴,右手的尺脉候肾阳,可以这样去断它,也可以去体会有没有必要分这么细。左手脉在火降血下里有地黄,就是这个原因,两个还是有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