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道学百问丨《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

 秦岭之尖 2018-05-09

文/李信军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为黄老道派人士所著。其医学思想特别是“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对推动传统医学,尤其在养生学、食疗学、预防学等方面,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特有的重大作用及影响。


关于《黄帝内经》及“黄帝”本人,该经开篇即讲:“昔者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在传统医学方面,其中《素问》记述了诸如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等方面;《灵枢》则包括针具、刺法等方面的内容。

轩辕黄帝(资料图)

《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思想,应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医学所特有的阴阳五行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是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相结合,渗透到传统医学后,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资料图)


通过《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不难发现,黄老道派学者不但吸收了五行学说及阴阳学说,也把老子的《道德经》发挥于传统医学方面,且显功备尽致。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论的确立有直接影响作用。

《道德经》中有许多防微杜渐思想,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故《黄帝内经》说:“是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资料图)

《黄帝内经》不但是医学专著,引领中国医学长达两千多年。它还是一部“治未病”的养生巨学。


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的预防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养生学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核心思想说明了养生的要诀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养生要取法于天地自然规律,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在中医典籍中一直高居于“众经之祖”的地位。


(编辑:景卿)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