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桥松饼

 PICAKIO 2018-05-10

独特风味

 高桥松饼又名细沙千层饼,是上海高桥镇的著名特色产品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又因酥皮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别称千层饼。经配料、调制发面、擦酥、包酥、开酥、插皮子、包馅成型、烘烤、冷却、检验、装盒等工序。成品形如月饼,饼面呈金黄色,油润光洁,四周乳白色,底部不焦结发硬,酥皮层次分明,馅心无杂质,皮薄馅足,酥松香甜。具有葱香、麻香、脂香风味。油而不腻,甜而爽口,香气浓郁,皮酥馅糯,细软可口,余味无穷。   色泽:表面呈乳黄色,戳记清楚,四周呈乳白色。   组织:切开层次分明,皮薄馅多(皮有36层),不偏皮,无杂质,底部无僵硬感。   口味:无异味。入口松酥,甜糯。

原料配方

  水油皮面:特制粉8.5千克、熟猪油2.5千克、温开水适量   油酥:特制粉5.5千克、熟猪油2.5千克   馅料:赤豆5千克、白砂糖5千克、桂花250克

制作方法

  1、和皮面:先把猪油和温开水倒入和面机内(油和水的温度以60℃为宜),搅拌均匀,加入面粉再搅拌,同时适量加些精盐,以增加面筋强度。 2、和油酥:把面粉与熟猪油一起倒入和面机内拌匀擦透即成。油酥的软硬和皮面要一致。   3、制馅:将赤豆水洗,去除杂质后,入锅煮烂,先旺火,后文火。然后将煮烂的赤豆舀入取洗机,制取细沙,再经过钢筛,流入布袋,挤干水分成干沙块。再把干沙与白砂糖一起放入锅内用文火炒,待白糖全部溶解及豆沙内水分大部分蒸发,且豆沙自然变黑(用手拍打豆沙不粘手时)即为已炒好。待豆沙有一定稠度,有可塑性时,再加入桂花擦透,备用。   4、包酥:包酥有大包酥和小包酥两种。   5、民馅:取细沙包入皮酥内即成。封口不要太紧,留出一点小孔隙,以便烤制时吸入空气,使酥皮起酥。用手将包手的生坯压在2~3厘米厚的圆形饼坯。将包好的饼坯放在干净的铁盘内,行间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印上“细沙”、“玫瑰”等字样的红戳,以区别品种。   6、烤制:进炉时炉温应为160~200℃,饼坯进炉烤制2~3分钟取出,把饼坯翻过来,然后再进炉烤制10分钟左右(等饼坯的四周边起白色的气泡时)即将铁盘取出,再一次把饼坯翻身后送进炉烤制即可出炉。烤制进要多察看,防止烤焦。松饼出炉后经冷却就可装箱或装盒。   注意事项:   1、馅收口时,不可捏紧,因为松饼经烘烤后,必须开口;   2、包好后,面上打红印,摆盘时,面朝下,开口向上。

质量标准

  优质高桥松饼的质量标准为: 形态:扁圆形,外观鼓灯形,每千克24只,块形整齐均匀,大小一致,不破皮,收口居中呈菊花形。   色泽:表面呈乳黄色,戳记清楚,四周呈乳白色。   组织:切开层次分明,皮薄馅多(皮有36层),不偏皮,无杂质,底部无僵硬感。   口味:无异味。入口松酥,甜糯。

工艺考究

  松饼的陷是甜味的,自古都要选取上等的原料,比如赤豆沙就一定得选崇明的赤豆,若是枣泥馅,这大枣非得是山东产的。另外包括起酥用到的猪油,和面用到的井水,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历经了百年的发展,依然还有一些工序保留了全手工的制作要求。   高桥现存松饼厂为数不多,高桥松饼面皮里的秘密在于一只饼用两种面团,一种是精白猪油面团,另外一种是和了水的面粉。而要把松饼做出那最为著名的8到12个层次,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这个反复赶皮的手工工序,至今这道工序是绝对没有办法用机器代替的,也是松饼最好吃的秘方所在。虽然知道陷料分为豆沙、白果和枣泥这几种,但其中的配方和各原料与糖份的比例,就不得而知了。   正宗的高桥松饼技艺传到今天其实只传了三代人,现住高桥的张玲凤老太太已经80高龄,是松饼技艺的第三代传人,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年事已高,只能从松饼百年不变的美味里去感受这一民间手艺的传承了。

高桥简介

  高桥镇,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一个上海古镇。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始建年不详,同治年间重建),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镇东北一公里处有清浦镇,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兴高桥镇。镇处黄浦江下游,位于县境的西北隅,距县城西北20.5公里,为县直属镇之一。镇呈“凸”字形。东西长1.1公里,南北纵深1.4公里。南与高南乡的镇南村毗连,东、北、西三面均和高桥乡接壤;镇西所属中兴镇距镇3公里,全镇面积1.198平方公里。中共高桥镇党委、镇人民政府设在小浜路。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石油新村、中兴镇、高桥一村、高桥二村、上炼一村、上炼二村、白洋滩等11个居民委员会,159个居民小组,5403户,18408人。

悠久历史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   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   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使其越做越完美,并创制薄脆、一捏酥、麻酥、五香片等其它食品系列。同时不仅在高桥海滨浴场、天灯口轮船码头开设分店,还在上海福州路会乐里口、老西门、霞飞路(今淮海路)等处开设四家门市部。另有镇上“朱长丰”女店主黄静义与该店师傅陆采庆合股在高庙庆宁寺分设作坊,后发展为沪东食品厂。还有该店学徒马和尚于1942年前后,在上海永嘉路开设高桥食品厂(后改称上海高桥食品厂)。高桥松饼由此走出高桥,名扬上海市区。   解放后,地方上仍十分重视扶植松饼生产。1952年组织9家联营店,为打开销路,在市联社的协助下,由市食品一店、市中百一店、友谊商店和上海农场等广为经销此项特产。1955年10月,由周正记、王泰和新号、杨祥兴、口福、施祥兴、刘永兴、联社、一品8家糕饼工场和一些夫妻老婆店,合并为上海市高桥松饼生产小组。1958年10月又和王泰和、瞿永泰、生大、德和、林源茂等公私合营户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1960年该厂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

誉满中华

  高桥松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成为上海名牌产品,其制作经验被著入《全国食品科技制作方案》一书。198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85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全国食品优质产品,并被列入 《中国传统食品大全》 分册 《上海传统食品》 。也被称为“沪郊 百宝”之一,曾在 《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食品周报》、科技杂志等报刊和上海电视台多次作过介绍和报道。

高桥松饼

科友·观点

发表观点
高桥松饼发表观点或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