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伤寒杂病论》

 金金牛牛龙 2018-05-11


简述《伤寒杂病论》

 洄溪堂主整理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而著述的一本经典医书,他根据《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著作并凭脉辨证博采众长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共合十六卷,由于历史的变迁及战乱,一度失传,后经唐宋两朝官方整理而将《伤寒杂病论》分为现在的六经辨病《伤寒论》和治杂病的《金匮要略》。

 

由于这部书历经久远,文法及词字的运用采用了东汉末年的文法,历史的沿革,均与现代词字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现代的文理去解释《伤寒杂病论》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历代均有释译《伤寒杂病论》的大家出现,具有详细记载者约一千多个注本和校本,可见《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对疾病治疗和医学的发展贡献之著,对各门派的产生之最,继《内经》之后再无出其右者。

 

《伤寒杂病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很完整的明辨了病证的寒热虚实,阴阳消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并详加论述;治疗上八法赅备,针药并施,既是辨证之纲领,也是论治之准则;把五运六气运用到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全书涉及了后世中医的方剂学、中药学、预防学以及内外妇儿各科,是中医学史上的集大成者。

 

本人在运用《伤寒杂病论》方证时,有如下体会:

 

1、由于现代人的体质类型和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饥寒交迫的时代不相同,现代人的体质多湿多痰,多气郁,多血瘀,多虚,多寒,多气血不足,多阳气亏虚,以本虚标实为主见。加之很多历史上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现代人的病理变化多以综合疾病为主,单一疾病很少见,因此应用《伤寒》《金匮》方时,应综合考虑多方合用,或多经之方合用,或《伤寒》《金匮》方联合应用。

 

2、在应用《伤寒》《金匮》方时,要遵循《伤寒杂病论》要求,“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

 

3、应用《伤寒杂病论》方时,要进行有效的加减,不一定要拘泥于一方的完整性,根据脉证合理的加减变化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原则。

 

4、《伤寒杂病论》由于文字简约,前面提到,后面既不再提。《伤寒》提到,《金匮》有时不再提,因此要对整个《伤寒杂病论》前后对照看,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同时,《伤寒杂病论》有很多条文后世争议较大,因此要根据条文,从临床中找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后学,多读多临床,才能真正找到应用的钥匙。

 

5、《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学习时互相参照。


6、《伤寒杂病论》和后世很多门派的产生是一脉相承的,由当时的具体条件和病理发展而产生各个大家。因各门派间是要互学互鉴,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也就是《伤寒论》序中所要求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一、简述《伤寒论》病证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病,再以脉证辩证,继之施方用药。是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伤寒论》共397条,载方一百一十三方(缺一方无药)。


1. 太阳病


太阳病的脉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就是说,凡条文述太阳病者,均具备此项脉证,整个《伤寒杂病论》均如此。太阳病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又分表虚和表实。太阳腑证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下面逐一讨论:

 

1)太阳表虚证,也即是后世所说桂枝汤证:其主要脉证是除具备太阳病证特点外还要有脉浮缓和汗出。

 

2)太阳表实证,也即是后世所说的麻黄汤证,在具备太阳病脉证的同时还具有脉浮紧而无汗。

 

3)太阳蓄水证:即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又有眩晕小便不利,消渴水肿等,也就是说的五苓散证。若具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等少阴证时,则用真武汤。

 

4)太阳蓄血证:即有太阳病的脉证,又具备小腹硬满,少腹满,小便利,并有如狂之证者,是下焦蓄血证。可用抵当汤或抵当丸。

 

蓄水证和蓄血证的鉴别点在于,蓄水证是以小便不利而不狂;蓄血证是以小便自利而如狂。

 

蓄血证与太阳阳明合病热结膀胱(小腹部并非膀胱)的桃核承气汤证的鉴别:虽均有小腹满如狂,但是桃核承气汤兼有大便难,并有阳明经的燥结之证。而蓄血证则具备太阳之脉证,兼有屎硬二便易,同时喜忘。

 

蓄血证与小柴胡证的热入血室鉴别,热入血室是妇人月经来时或月经后患太阳中风不愈,而忽然月经断,或有如疟疾发作,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或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无有少腹满硬及如狂证。


2. 少阳病


少阳病的脉证提纲: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少阳证也分少阳经证和少阳腑证及经腑同病。

 

1)少阳经证:其具备有少阳病的脉证以外,尚有四肢厥逆,或咳、或悸、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或泻痢下重等,用四逆散。此方虽在少阴篇中出现,因仲景是给人以警示,要对四逆汤证进行对照鉴别而设:四逆汤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逆散证是脉沉细弦而有力,并伴有口苦咽干之证。

 

2)少阳腑证:除具有少阳证的脉证以外,兼有下利者,用黄芩汤,呕者加半夏。

 

3)经腑同证:即小柴胡汤证,除有口苦咽干,目眩,脉沉细弦有力以外,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或然证与四逆散类似;若兼有太阳恶寒证可与桂枝汤合,叫柴胡桂枝汤;若兼有阳明经证,可用大柴胡汤;总之以少阳病的脉证为先决条件。


3.   阳明病


阳明病:胃家实,一是实热的经证,二是燥实的腑证。

 

由于阳明主燥,多气多血,主津液所生之病,邪入阳明,多从燥从热,因此是胃家实。

 

经证具备大热无寒,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其代表方白虎汤:若伤阴背寒者,加人参。

 

腑证具备:痞、满、燥、实、坚五大症,主要表现在: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胀满痛,大便硬,脉沉实,可用大小承气汤。


4.   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三阴之表,本湿标阴,其病从本,因此太阴病无热证,太阴病无论外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或三阳误治而病传太阴,其均以脾阳受损,寒湿内困,其证均是里寒。所以才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自利不渴,时腹自痛,脉象多以浮大而虚缓为主,同时手足自温。治疗多以理中汤为主方,入少阴,则加四逆汤或附子;入厥阴则加乌梅、丁香、蜀椒等。


5.   少阴病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由于少阴本热标阴,所以从其标本,从标则寒,从本则热,所以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之别。

 

少阴寒化证:其临床多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呕吐心烦,精神疲惫,脉沉细微;或者阴寒太盛,格阳于外,而见反不恶寒,面赤发热,烦躁等真寒假热之证。前者用四逆汤,后者用通脉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由于阴血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降,脉细数,其代表方是黄连阿胶汤。少阴病证情复杂,病势沉重,有阳虚有阴亏,有阴阳俱虚,或阳虚兼表等症,因此少阴病死候较多,临证要特别注意。


6.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脉微欲绝,若弦细即是少阳,弦细而弱是厥阴。

 

厥阴属风木之脏,下连肾水,上承心包相火,中走脾胃,肝有病,脾难全,因此厥阴证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危候较多;临床厥利则阴盛,发热则为阳复;若厥利少而发热多,则为病退;若发热少或不发热而厥利多,则为病进,其代表方乌梅丸。

 

二、《伤寒论》六经辩辨证时加减应用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明确的,其辨证要点非常清晰,上面已经述及,但疾病是千变万化的,医圣仲景也告诉我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 太阳表虚证的桂枝类方


在《伤寒论》中,桂枝类方有首类方。如:


治表虚太阳病的桂枝汤;


有项背强几几而肌束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


偏汗不止而伤阳的桂枝加附子汤;


汗出恶风而咳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身疼痛,脉沉迟的桂枝新加汤;


伤及心阳而致奔豚的,桂枝加桂汤;


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兼腹内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


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


伤及心阳的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


惊悸烦躁的桂枝甘草龙牡汤;


太阳病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


胸满恶寒的桂枝去芍药加白术汤;


惊狂,卧起不安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面有热色,身痒无汗的桂枝二麻黄一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桂枝人参汤;


若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2. 太阳表实证的麻黄汤类方


麻黄汤类方共首方,其加减方法有三种:


一是为太阳伤寒兼证而:如太阳表实而烦躁的大青龙汤方;干呕发热而咳的小青龙方汤。


二是为太阳少阴两感证而设:如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脉反沉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表证稍缓,无下利、吐逆等里证者为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三是为其他兼病或兼证而设:如汗出而喘的麻杏石甘汤证;身黄脉浮,无汗,小便不利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方;再如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的麻黄升麻汤方证。


3. 栀子豉汤、陷胸汤、泻心汤类方


1)栀子豉汤类:

由于火郁心胸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甚则胸中窒,心中结痛者,用栀子泄热除烦,香豉宣郁和胃,用栀子豉汤。


呕者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以加强和胃止呕;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去香豉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以理气泄热;


若兼寒,身热微烦便溏者去香豉之宣散加干姜之温中;


若有湿热,身黄发热者,去香豉之温散,加黄柏、甘草名栀子柏皮汤,清热祛湿;


若大病瘥后劳复者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行气消痞。

 

2)陷胸类:

若心下硬,项强如柔痉状,可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丸;


若心下痛,按之石硬,短气燥烦,脉沉而紧,心中懊恼,但头微汗出,口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用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破结;


寒实结胸无热证,用白散(三物小白散)温散寒邪,涤痰破结;


汗出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下利,干呕短气,用十枣汤以攻逐水饮;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消痞。

 

3)泻心汤类:

心下痞,按之濡,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消痞;


心下痞,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清热消痞,扶阳固表,降逆和胃,消痞除痰;


心下但满不痛,呕而发热,腹中雷鸣,下利者,用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和胃散水,降逆消痞;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覆代赭汤,益气补中,镇逆消痞;


腹中痛,欲呕吐,用黄连汤,清上温下,止痛和胃;


上吐下泻,食入即吐者,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温中止呕;


下利数,日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泻心汤和胃补虚,清热消痞。


4. 五苓散及茯苓汤类


五苓散用于太阳腑证的蓄水证及霍乱证;


猪苓汤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发热心烦,脉浮之证。

 

苓桂术甘汤用于阳虚不化,脾虚水停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


苓桂甘枣汤用于心阳虚,水停下焦之脐下悸,频欲作奔豚;


茯苓甘草汤用于中焦胃寒,胃虚水停之汗出不渴,厥而心下悸者。


5. 白虎承气类方


白虎汤治阳明经证之大热,大烦渴,大汗,脉洪大之症;


若背寒而伤气阴时加人参;


热病后期形体赢瘦,虚烦少气,气逆欲吐,用竹叶石膏汤。

 

承气类:

有痞满燥实坚、谵语的用大承气汤;


以痞满为主,燥坚不甚之心烦或谵语,潮热汗出,以腹胀满较重者,用小承气汤;


若燥实较重,痞满轻的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或谵语,腹满较轻的缓泻剂,用调味承气汤;


若胃强脾弱,迫津偏渗膀胱的小便数,大便硬,饮食如故者,用麻子仁丸。


6. 柴胡汤类方


小柴胡汤用少阳经腑同病之证,主治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


若兼有阳明腑证,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若兼有太阳经表虚证,加桂枝汤;


若兼太阴里寒,气化不行,证见口渴不呕,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若兼痰热内扰,三焦壅滞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者,用柴胡龙牡汤;若属于少阳经证,阴阳不相顺接的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者,用四逆散。


7. 理中四逆汤类方


理中汤:

用于太阴病自利不渴,头疼身痛,发热不渴和病后喜唾,久不了了者。


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


厥冷吐逆者,用甘草干姜汤。

 

四逆汤:

用于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用于脾肾阳虚,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腹内拘急之寒厥证。


若利止病不解而仍见恶寒脉微者,用四逆加人参汤;


若下后复汗,阳气暴虚,见昼日烦躁不得眠,脉沉微者,急复其阳,用干姜附子汤;


若汗下后,阳虚神扰烦躁者,用以四逆加茯苓人参,即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逆,护心健脾;


若阴寒内盛,格阳与外症见,面赤,身反不恶寒,下利,肢厥,脉微者,要将四逆汤倍干姜,重附子,增强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力,叫通脉四逆汤;


若吐利不止,诸症不解者,加猪胆汁、人尿,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以导阳入阴;


若阴寒内盛,格阳于上,而见脉微,厥逆下利,面赤,用白通汤,回阳救逆,宣通上下;


若病情加重,阳亡阴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脱,出现诸证不除,汗出如油,干呕而烦者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若肾阳虚衰,水饮泛滥,症见心悸,头眩,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自下利者,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肾阳虚衰,寒湿凝滞,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脉沉者,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名附子汤,温经逐寒,补益元阳。


8. 黄芩汤、芍药甘草汤


黄芩汤主要用于少阳腑证之下利,清热止利;


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用下利并呕吐者,以清热止利,和胃止呕;


黄连阿胶汤是治少阴热化证之心烦不得卧,以达到育阴清热,安神除烦之功用。


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用于咽中干,脚挛急,烦躁者;若汗多,阴阳两伤之恶寒者,加附子以阳益阴。

 

其他如乌梅丸,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吴茱萸汤,牡蛎泽泻散,半夏散及汤,桔梗汤,瓜蒌散等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总之,整个《伤寒论》中,甘草用70方次,桂枝用43方次,大枣用40方次,生姜用39方次,芍药用33方次,干姜用24方次,附子人参各用23方次,也就是说《伤寒论》用药次数最多的还是以扶阳药为主的方和药,这就对现代扶阳医学的法理提供了很好的佐证,使我们学习运用扶阳医学的信心更加坚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