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口南去有龙门

 一小百合 2018-05-12

        石耀辉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一条偌大的黄河,在晋陕峡谷几百米宽的河道,经过数百公里地狂奔,要从仅仅三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是何等的气势啊!面对这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力量,一切的阻碍都是那样不堪一击,所有的语言也都显得仓白无力。有幸生在黄河东岸的我,虽曾多次面对壶口,感受过黄河,聆听过瀑布,但总是未能一吐胸臆。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壶口瀑布时,曾听人讲,壶口最早的方位,应在今河津县龙门附近,只是由于河水长年累月地冲刷,使得壶口推移到了现在的吉县壶口镇附近,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其实就指黄河鲤鱼从壶口瀑布跳上去,跳过去便升天成龙,跳不过去只好等待来年了。对这种说法,当时我只是姑妄听听之,但是后来还真看到了相关的资料。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1500年前的壶口,应再向南推5公里,而洪迈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距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时间(公元527年)为286年间,壶口向上推移了1475米,照此推移速度计算,从河津龙门口推移到吉县壶口,正好经历了一万年左右的时间。由此看来,壶口还真是一处流动的风景,这就越加激发了我登临龙门寻找壶中源头的兴致。

龙门,也称禹门,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由于禹门是晋陕两省交通要冲的古渡口,禹门便被称为“禹门口”。来到这里,只见黄河之水从两山之间奔流而出,山断河出的地方就是龙门,这里只有几十米宽,现已建起了一座单孔铁路桥和一座148米长的钢筋悬索吊桥,两桥平列,横跨两岸,成为晋陕交通的命脉。从龙门口乘船向上,水流湍急,两岸高耸的石壁象刀劈斧砍过的一般,冷峭雄险。行于河中,不时还可看到左岸梁山百米高处的洞穴,似有人工开凿的痕迹,看来远古时代黄河的水位比现在要高得多。再仰望右岸的龙门山,依稀可辩几百米高处的羊群,每只羊都象石块一样大小,只是由于缓缓流动,才使人们确信那是羊群,整船人无不为之惊叹。而出龙门往下则是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一望无际,好象江南水乡一般。龙门上下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我想到了《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按照《周易》的说法,乾为阳、为老父,坤为阴、为老母,龙门口不正是这么一个乾坤扭转、阴阳交会的原点吗?如果把晋陕峡谷比作是一位威严刚毅的父亲,那龙门之下的黄河还真象是一位胸怀宽广、温柔和蔼的母亲。想到这我禁不住急忙抛鞋挽裤,跳入浅滩,投到了母亲河的怀抱。已到不惑之年的我,竟又一次发起了少年狂。        离岸登高,面对一望无际看似平静的河面,历史上一幕幕重大事件和其中的人物,仿佛在我眼前显现。西汉初年,魏王豹从安邑(今夏县)起兵反叛,并在临津(今陕西朝邑)设兵堵防,汉将韩信,声东击西,佯攻临津,率大军从龙门下方渡过黄河,进而突袭安邑,将魏王豹俘获。隋末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后,一路南下,也是从这里渡过黄河,攻入长安,并在618年5月建立了唐朝基业。第二年,当山西大片土地失守之后,李世民又率兵从龙门乘坚冰渡过黄河,收复汾阳、太原,保住了大唐江山。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后,也是由此渡河进入山西,一路北上,经临份、太原、大同等地,从居庸关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抗日战争期间,为保住这一西北入口,我军七百余将士在当地民众支持下,与数千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一时硝烟弥漫,山河失色,经过四个昼夜激战,终于守住了龙门咽喉。如今在黄河东岸高高耸立的“禹门抗日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即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


        再想那“龙门未开,吕梁未发”的帝尧时代,黄河从龙门山北端的孟门上溢出,向西越过梁山,向东漫过龙门山,涌入临汾盆地,“洚(洪)洞无涯”(《孟子》),“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典》),洪洞、浮山、襄陵等县名,系由此而来。是大禹临危受命,率众疏通孟门后,进而凿通龙门,使咆哮奔腾的河水从龙门山峡泻出,晋南大地水患才得以解除。相传大禹治水初期,不得要领,后经创造八卦的伏羲氏的指点,得到玉尺和“洛书”,大禹才量出了龙门山的高低宽窄,并按照“洛书”上的方法计算,终于凿开了龙门。之后大禹又治九河,定九州,由此可见,龙门应是伏羲八卦乃至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和传播的圣地。正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使得龙门两岸,在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大家。这其中就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天韵之离骚”的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有在《三字经》里与老子、孔子齐名的唐初儒学大家王通;还有写出了“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黄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被称为“唐初四杰”之冠的少年才子王勃。

    古人讲“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此次登临龙门,我身价虽未有增长,但从内心深处为其庄严、神圣所慑服,为其博大、亲切而沉醉,我对黄河的感受和理解似乎更深刻了。

   2004、05

            点击关注本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