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伤寒论》之“痞”(下)

 AB向往神鹰 2018-05-13

 作者:王明炯,宋易寒,王文华,薛丽君

作者简介:王明炯(1983-),男,湖南益阳人,医学硕士,讲师。

通信作者:薛丽君


  此文即将发表在《河南中医》2018年第5期,大家先睹为快。

 

    论《伤寒论》之“痞”(上)[1]详细分析了痞、痞硬、结胸的症状鉴别,三者关系如下:痞→痞硬(硬满)→痞硬痛(结胸),由“完全不痛” 到“痛不可近”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且《伤寒论》中涉及“痞证”的条文和方证颇多,(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五苓散、旋覆代赭石汤、桂枝人参汤、瓜蒂散),且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涉及“痞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来均无太多论述,笔者认为想要弄清楚“痞证”的“前世今生”,可以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入手。


1.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当有“痞满”

《伤寒论》 第359条言:“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查陶弘景《脏腑辅行诀》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脏腑辅行诀》泻心汤和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互参,用药上只多了炙甘草(大枣或有或无),而炙甘草性味甘平,显然无法改变全方的性质,故可与《伤寒论》第359条互补。可见《伤寒论》第359条患者症状应当有“心下痞”。这一点已经有人提出,关新军[2]认为,《伤寒论》第359条重用苦寒之连、芩不无根据,乃是针对其人阳气素实,误下形成心下痞硬满和“食入口即吐”而设。

1.1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为何去半夏

《伤寒论》第158条言:“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359条再与《伤寒论》第158条互参,两者症状基本相同(158条只多心烦一症状)甘草泻心汤方中多了法半夏为何?(显然法半夏不是治疗心烦的主药。《伤寒论》第96条柴胡汤证的加减可以为证。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这与法半夏的药性和用法有关,《神农本草经》云:“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伤寒论》第96条言:“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金匮要略·疟病脉证》中有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可见有热而导致的发渴张仲景是不用半夏的。且《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基本具备厥阴病特点。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3]经方中的每一味药均有其特定的症状作用点,并且相同症状所用的药物是固定的。”可见《伤寒论》第359条的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患者有“渴”一证无疑。

1.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为何去甘草

《伤寒论》第359条曰:“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从本条文可以看出此患者为厥阴病阴阳格局的重证,仲景称之为“寒格”,“格”的本义为“用木械攻击。”后引申为: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如《礼记·学记》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可见寒气之深重已经使得患者的阴阳之气格拒。去半夏是因为患者已经出现了“口渴”(前文已证),那么去甘草呢?显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危急重症,仲景力图马上破除其格拒之危相,否则后果难以想象,而甘草之甘缓会使得全方药力减缓,不符合仲景治疗目的,故去之。

总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的主治证候为:呕吐、下利、口渴、心下痞满、腹中雷鸣。

1.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为何省略“心下痞满”一证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的症状:呕吐、下利、口渴、腹中雷鸣,乃典型“上热下寒”之表现,故张仲景将其放在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中,张仲景为何省略“心下痞满”一症呢?如此行文又是迫不得已,如果将此症状写出,请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还有何区别?那岂不更加让后学者困惑?张仲景伟大之处在于将临床上非常容易混淆的症状清晰的鉴别,这一点千古以来无人能出其右,整本书都找不出漏洞,作为“辨症”[4]之神的张仲景肯定不会犯此禁忌。张仲景为了将此汤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鉴别开,不得已省略。

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之“痞满”从何而来

2.1“病发于阴”的阴可指风冷 《伤寒论》第130条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伤寒论》第151条言:“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此两条说明了结胸与痞的鉴别,除此之外此条的理解还有两个难点:阴指的是什么;紧反入里”的里指的是何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指出:“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云:“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相互参看这三条,痞证病机为“阳气微弱,风冷入里”无疑。

2.2 “痞”和“结胸”均为少阳所传

2.2.1结胸为少阳所传 《伤寒论》第142条言:“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伤寒论》第150条言:“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可见太阳与少阳并病实乃“病发于阳”。《伤寒论》第142条的患者没有经过误下,太阳传少阳而导致心下痞硬,实乃结胸将成的表现,所以张仲景说:“时如结胸”。《伤寒论》第150条所示太阳少阳并病的患者一旦被误下,立刻成结胸证。此条乃结胸为少阳所传的直接证据。

2.2.2痞”和“结胸”均为少阳所传 《伤寒论》第149条言:“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条是结胸和痞满均为少阳所传的直接证据。小柴胡汤证下之或为结胸,或为痞,而《伤寒论》第130条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就是说柴胡证到底是病发与阳,还是病发与阴,张仲景也难说清,(所以小柴胡汤既可以治疗伤寒,又可以治疗温病)这也是注家认为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思想来源之一。(具体请参考本人已经发表的论文“《伤寒论》第148条雏议”[5]


 

3“痞”的来源与治法

上文已证“痞”的病机为“阳气微弱,风冷入里”,来源是少阳所传,但是还不足以表述“痞”证发生的玄机,想明白“痞”证病机演变的全过程必须查阅《伤寒论》以前的经典医籍。

    3.1“痞”乃太阳厥气来复而成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张仲景《伤寒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这样一段话:“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神门绝,死不治。”此言描述的症状乃典型的上热下寒,厥气来复而导致“心痛否满”。再查阅王叔和《脉经·脾足太阴经病证》:“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相互参看这两段话,痞的形成过程便一目了然, 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痞的形成为例,见图一。

 

 


           图1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痞的形成图

此图也回答了张仲景对于“里”一词的理解,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对于里的含义,李博士[6]认为:“张仲景关于“里”的概念,不是“非表即里”,而是有具体部位,“里”是专指下焦而言。由于下焦是藏津液、营血、精气之所,因而这些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相关病证均属于“里”。”从痞证形成的过程来看,很难说仲景定义的里是专指下焦,笔者团队认为“非表即里”的认识更为恰当。

1.2“痞证”治疗以脾胃为主

仲景书中出现“心下痞”一症最多,在《伤寒论》中明确“心下痞”的条文一共有14处,《伤寒论》中“心下”指胃乃业界共识,“心下痞”一证仲景治疗方法多从调理脾胃入手,代表处方如: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桂枝人参汤。

1.2.1“胁下痞硬”少阳脾胃同治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中生姜、大枣、半夏、党参、黄芩、炙甘草、柴胡都可以调解脾胃。仅仅以柴胡为例,《神农本草经》云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其他药物不再枚举。165条大柴胡汤证之“心下痞硬”治疗方法与此同。
    1.2.2 胸部痞证治在脾胃

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可见上焦和中焦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上焦的疾病可以通过中焦来治疗,所以张仲景对于胸部的“痞”一证,不管是用“瓜蒂散”吐,还是用“人参汤”温,或是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其药物治在脾胃无疑。

总之,张仲景对于痞一证的治疗围绕着太阳、少阳(肝)、脾、肾这一主线,使用药物调解肝脾肾三脏之气机,治疗重点归于脾胃,是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不可撼动的法则。

 

参考文献:

[1]王明炯,薛丽君.论《伤寒论》之“痞”(上)[J].河南中医,2018,38(2):175-177

[2]关新军.《伤寒论》第359条疑义解析.国医论坛.2003年5月18卷第三期:5

[3] 王明炯,王文华.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J]. 国医论坛,2015,30(4):1-2.

[4] 王明炯,余钰.论经方中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J].环球中医药,2015,8(12):1486-1488.

[5] 王明炯,王文华,伍浪明.《伤寒论》第 148条雏议[J].河南中医,2016,36(4):567-568.

[6] 李宇铭. 论张仲景的表里概念(下).国医论坛2011年7月第26卷第4期:1

 

      听说妄想着恢复中华民族汉唐医学雄风的仲景门徒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关注这个账号,因为它代表着梦想、坚持、努力、和创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