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禅修之应用:曰常生活中的修习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18-05-17


佛陀那个时候没有禅修中心,大家只是去听佛陀的开示,然后就回家练习,可是那个时候却有很多人可以开悟。我们去禅修中心,就是去专心修行,从早到晚我们心里想着要保持觉知。但很多人回家后,就很难保持持续修行的心,所以在家和在禅修中心的修行就不一样。如果我们回家后,能持续在禅修中心的修习,还是可以照样令智慧增长的。

我们在这禅修中心每天醒来后第一念是什么?觉知、觉知、觉知……但回家以后,醒来后想的是今天要做这个,今天要做那个,而没有想到要保持觉知,所以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家里,这件事情也很重要,那件事情也很重要,所以就没去保持觉知的心。可是在禅修中心,培育觉知最重要。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大家都说想禅修,但我知道很多禅修者只想有时候禅修,不想全天持续禅修,因为大家想要享受生活。

如果对我们的生命而言,禅修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的话。那么,在家也好,在禅修中心也好,都一样可以修习。如果把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视为修习,保持觉知,就可以做到修习的效果。就像在禅修营里学习怎样去觉知、去看、去听、去闻、去觉知动作等等,依这方法去练习,回家后,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继续运用。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困难,但要提醒自己去觉知,就像在禅修营里修习了几天以后,慢慢让觉知成为惯性动力,心就能自然地去觉知。这时就不需要刻意地让自己去觉知,因为觉知已经变成惯性。回到家也一样,培养惯性动力仍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家,有很多刺激的事物,让心很兴奋,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的平稳。

因此,我鼓励大家睁开眼睛看着外面世界的同时,观照自己的内在。我们很容易一睁开眼睛,心就跑到外面的所缘。我在出家前,还在工作时,经常不闭眼整天保持觉知,因为商店每天都有顾客上门,不可能闭着眼晴打坐,所以就练习睁着眼睛,但心在观察内在,观察六根门,而我教授给大家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练习的方法。

***

我相信法,因为我知道法的利益。如果正确练习,就能培养善心。善心强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有多坏,禅修都能改变他。

在我未出家前,仰光发生了一件怪事,印度庙的门口有两个大象的石像,有人把牛奶放到石头上去供养石像,每次牛奶都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想看是否石像会喝牛奶的?所有人都去看,只有我坐在店铺里没有去。

有个人走过来问:「你怎么不去看呢?」

我说:「有什么好奇怪的?要看奇怪的事,不如看看我。」

为什么?因为邻居、朋友都知道,我年轻时是个很坏的人,现在却变成这样子,是不可思议的。很多人都问我,发生什么事了?你为什么变成这样子?我的改变真比那个石像喝牛奶还要奇怪呢!

人是最难改变的,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练习,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平稳、烦恼也越来越少,没有太大的事能令我们生起烦恼,生活就会变得很自在、很祥和。

 

如何在吵闹中修习?

我出家以前,有个时期患有严重抑郁,那时候我是用持续的正念战胜了抑郁。在患病的那段日子里,我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没办法走出抑郁,而只有在正念持续时心才开始有力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慢慢地变成了习惯,就算有人不让我禅修,也是不可能的。

我有一个阿姨知道后,就说:你怎么时时刻刻都在修行?不用这样的。

我说:我想停也停不了,觉知已经变成有动力的习惯,看的时候,觉知有在;听的时候,觉知有在,停也停不了。

我以前是商人,每天有很多客人光顾商店。一般人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禅修,因为人多或吵杂的地方没办法禅修,但是因为要工作,我就在店铺里修习,虽然人多、事多,但我刻意地这样去修习、训练,后来人多的时候反而更容易保持觉知。

在日常生活里,有觉知的时候我们知道,觉知低弱的时候我们也知道。然后,再去检查一下为什么?什么时候觉知丢了,为什么丢了?这样去练习,反省的话,在日常生活里面可以保持觉知的。

心有一个操作模式,遇到相应的所缘就有相应的心生起,譬如在人很多,很乱的时候,心也比较容易乱。但这个时候如果有觉知,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练习怎样保持稳定的觉知,一有机会就这样练习,慢慢地心也会变得善巧,再把熟练变成习惯,当每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时,觉知就会生起。

我练习在任何情况都保持觉知,在任何情况下练习。因为我知道如果没有觉知的话,心会有多么的不安、多么的苦、多么的不稳定,所以我尝试尽量地去保持觉知,令心不受环境的影响。

***

在家时,父亲总是派我代表家里出席亲戚朋友的婚礼。缅甸华人的婚礼会请很多客人,那时我很想安静的修习,不想去很吵闹的地方,但是没有办法,还是要去做这些应酬。

我记起师父曾说:修行并不是摒弃一些所缘或经验,而是摒弃烦恼,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把它看成为所缘来观察。因此,我想:好,就让我试试看。

然后,当我去参加婚礼时,便把那里所有的东西视为所缘去观察。看见人很多,声音很吵闹,觉得心烦意乱,每次当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就观察自己。久而久之,我发现震耳欲聋的音乐也是最好的所缘,只要观察自己的心,觉知就在心里。人多的地方也好,吵的地方也好,心都能够修习,能够保持觉知。心既有觉知也稳定。因此,我的信心也开始越来越强,觉得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可以禅修。以后每次收到婚礼请柬,谁结婚都不重要,只是看看时间、地点就去了,宴会厅就是我的禅堂。

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得到心的稳定?在很安静舒适的禅堂禅修,还是在吵闹的大街上,交通堵塞,司机互骂的情况?当然是安静舒适的禅堂。那么,现在我问大家在哪一个情况更需要心的稳定?如果我们只在安静舒适的地方修习,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稳定的心和智慧去面对的情况下就应用不上了。在一个吵闹的地方修习是不容易的,可是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去观察,保持觉知,觉知要比以前的更强。

其实,在吵闹的地方也很容易保持觉知的,因为有这么多而明显的所缘,心不用特地去找所缘,如果有正见和正确的态度,修习也会变得比较容易,这都视乎我们的观念和态度。

如果我们执着固有的想法,认定比较喜欢安静的地方才好修习,当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环境时,瞋心就会生起,这个抗拒的心让我们不能够在比较吵杂的环境下修习。

有时候,禅修者习惯观呼吸和腹部起伏,如果在吵杂的情况下没办法观呼吸或腹部起伏,抗拒的心就会生起,这时候也没办法禅修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心很容易就会关注外面的声音,而没办法专注在呼吸上,在得不到自己所修的主要所缘时,就好像没办法禅修一样。举个例子给大家:在婚礼上,最明显的所缘是音乐,因为有很多的乐器,有乐队在现场奏乐,声音很明显。于是,像遊戏一样,我尝试把音乐中的各个乐器部分分开,让心专注在节奏上,节奏就会变得很明显,其他声音就好像没有那么明显。一会儿我觉得可以了,满意了!就又换一个目标,换到专注在吉他上,发现吉他就比较明显,其它的就不明显。然后,再一个个去换,就这样以遊戏方式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这个时候心的稳定性是很好的。

 

时刻运用六根修习

平常我随时会用一些小练习去训练觉知。譬如有时候会用左手五指头触碰右手五指头,觉知十个手指头的感觉,然后一个一个的去感觉。如果把注意力放到一个手指头上,这个手指头的感觉会更明显,然后就把注意力换到另一个手指,再换一个手指,又换一个手指,就这样不断练习。

如果心有兴趣的话,其实禅修的所缘有很多的。吃东西时是个很好的修习时间,因为六个根门都在活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打开,可以借此学习怎样去觉知不同的所缘。重要的是常要去检查心的状态,知道当下在发生什么。

我们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作为所缘,眼睛看见的也可以。我以前做生意,偷空练习的时候,会把眼睛闭起来。但人们看到了,就问:你怎么一直把眼睛闭起来?你昨天晚上没睡吗?后来,我就想干脆把眼睛睁开,睁开时继续保持觉知,继续修行,再也没有人过来问了。

看的时候,每个东西都可以被视为觉知的对象,例如:眼睛是怎样去对焦?看看远的东西,看看近的东西,眼睛是怎样动的?种种都可以被心去觉知,所有的六根门都可以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去练习,每一个时刻都想去练习,慢慢的心就把修习觉知变成了习惯。

***

禅修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面时时刻刻修习,那才最真实,我们学会了怎么做之后,这一辈子就继续这么做。在真实的生活里面最能看见、了解真正的烦恼,这样真正的智慧才可以生起。去禅修中心的目的是学习修习方法,怎样好好观察?学会了怎么样观察后,就在家好好应用。

禅修并不是有空闲的时间才修行的,在繁忙的时间也可以修行。以前是在放假的时候才修习、学佛法,从现在起是平常也要修学。

觉知是你的朋友,无论到哪里都带着它,它会照顾你的。如果心带着觉知,你就知道生命中的每个当下应怎样做,怎样生活?好好地生活。

每件事情带着觉知要做,不带着觉知也要做;不带着觉知就是在愚痴当中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与带着觉知去做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在同样一件事上,即使是简单的事情,例如我们每天都要刷牙,在愚痴当中做,在生命中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可以用作培养觉知、培养智慧的所缘,这件事就很有意义了!如果能如实地观照,慢慢的你会看到观照的心和所缘是两个不停在生灭的东西,慢慢明白身心不是恒常不变的。

***

在日常生活里面我们需要计划、思惟、分析等,没有智慧的时候,我们会带着担心、贪心、瞋心去思惟;如果用正思惟去想事情的话,烦恼则不会生起。

我以前做生意的时候,当有情绪时,就去洗手间关起门,简单地觉知身或心的感受,让心绪平静下来。如果心不能镇定地面对一些场合时,可能识要先离开,让心平静了再回来,最好的地方是洗手间,那里没有人会打扰你,虽然气味不是很好,但是没关系,心的平静更重要。

面对不如意的事,我们怎样保持心的平稳?这是之前就要做好准备的,平常就要好好培育强而有力的正念与正见,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才能以平稳的心去面对。以平稳的心去面对不如意事情的能力并不是佛陀能给予我们的,佛陀只能指出道路,教给我们方法,但要靠我们自己去好好准备。

***

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心,才能解决外在的问题,别人的问题。而在进行之前,要计划怎样做?用怎样的心去做?心态很重要,在做之前要检视自己的心态,以正确的心态去做事情,不要带着贪瞋的心态去做事情。

有一次我母亲和姐姐吵架,两人已经吵得大哭大叫,完全失去理智了。

这时候,我想去劝架,就像失火,要去救火一样。此刻就得想,怎能让自己不要被火烧着呢?要救火,先要穿上防火衣,先要把心安定下来,检视自己的内心,在介入劝架之前,不要带有自己的想法(她对或她错)或偏帮任何一方的心态,完全不能有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外在所缘很强,心百分之五十是放在劝架上,百分之五十是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心失去平衡,就要马上把更多的心力用作观照自己的心,让它平静下来。

我母亲也禅修的,我先把她拉开,劝她观呼吸,她就乖乖照做了。但我姐姐就比较难劝,因为她有躁郁症,很难平静下来。当妈妈平静了,姐姐又跑过来骂,妈妈又忍不住还口,然后又吵起上来,所以这个过程不是拉开姐姐,就是拉开妈妈。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观察着自己的心,所以没有被火烧到。家庭的互动是很好练习观心的时候,因为在实际经验中练习觉知,我们会更了解如何平衡自己的精进力?怎样观照所缘?这都会令心更强壮。

 

教育下一代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瞋心?检视心是不是平和的,还要看孩子们的需要。用慈悲的心,平和的心去看待他们,帮助他们。

 

如何在日常生活应用正见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免都会生气,是吧?那么,如果带着正见把生气(瞋心)看成是自然法的话,心就不会因为生气而生气。

我们应多关注:自己的感受、感觉,多观察心。这样,我们就能看见自己哪一个地方做得不对?哪一个地方比较弱?倘若有事情发生时,就不会去投诉说别人不好、不对,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

 

适宜正知

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要适宜正知。要自己去衡量环境,应不应该说,适不适合说,说什么,什么时候停止……等等。环境怎样,其他的因缘条件怎样?慢慢地在任何情况下心就会知道应怎样做。当心观察到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选择,需不需要做,需不需要说?需要做的话,我们继续做;若是不需要的,就要改变那个行为,这是智慧的选择。

在禅修过程中,当自己得到利益时,自然想要告诉别人,和别人分享。如果没有觉知到这个念头,我们就会一厢情愿地让他人也去禅修。但是如果其他人没有兴趣禅修,或禅修的因缘条件未成熟,那就不如不说,因为对他人来说一点价值也没有。所以在说话之前,要有觉知和智慧,知道我们想说什么,要在适合的时候说。关于法,更要小心,要觉知自己想告诉别人的念头,如果在不适合的时候讲法,那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反而会有反效果。

***

经过十天,在禅营的禅修结束了,但在「家」的禅营才真正开始;在禅营学到的,就要在家中应用。

就像学习任何体育运动一样,禅营就像集训,在密集的环境下集中学习技巧,回家后就是真正的比赛。例如拳击,练习的时候打沙包,沙包是不会还手的。但是一上擂台遇到真正对手时,缺乏练习的话,我们就只能走到角落躲起来。在禅营中生起的烦恼只是沙包,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才是活生生的对手,它们来了,我们就想转移视线,上网、找东西吃等等,当烦恼从四方八面打过来,人们就只想逃走。

在禅营中的烦恼就如沙包一样弱,在日常生活中烦恼是会还手的。在禅营中我教大家怎样对付烦恼,或在拳击赛暂停时,像教练在旁边教你这样打、那样打,这时禅修者回答:「明白明白,好好好」。但回家的播台上,就乱打一通了。很多禅修者都是这样。你们回家后跟烦恼对战,我可不在场,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家里的生活,心真正的有苦、有烦恼,不是在禅修营。因为在家、在外面,我们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场境情况、真实的烦恼,因此,我们练习的时候就要真的很用功,就像拳击一样,不要被烦恼打倒。在家练习,面对家人和工作的时候,要保持觉知,应用智慧,这才是正精进、真智慧。

 

「家」是很好的修习场所

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烦恼会那么多、那么重?你离开了禅营后,会去那里?

回家!谁的家?我的家。那么,是「我的家、我的家庭、我的工作」,对吗?像我的爸爸,他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并且有三十个以上的孙子、孙女。

在他的世界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我的」,譬如说:「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孙子」、「我的孙女」    数也要数半天。这个「我」的范围很大,还有「我的生意」、「我的朋友」,就算他看到一只拖鞋,他也会想是「我的拖鞋」。

当你回家后,你就会开始想「我」,无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只要是这个家的东西,都是「我的」,邪见(或错误的见解)因此加深。

自我意识是很强的。当你在家的时候,「我执」就更强了,所以会生起更多更强的烦恼。这时候,你需要份外的精进,否则心就会受苦。

在你的经验中,在家时,还是在外面时觉知比较强?

当你在家的时候,很多时觉知会比较弱,因为心完全放松,所以很多烦恼就会出现。

在生活中,谁会导致你生起最多的烦恼?其实,除了与「你」有关的人之外,没有其他人能令我们的心生起烦恼。

不相干的人多久才能让你痛苦一次?只有家人,或者任何与你亲近的人,才会常常让你痛苦。

比起在家中,在外面时反而会有更多正念,更多善心与善法。但是回到家中,我们就不管了,所以在家里烦恼最多。我们伤害、或被伤害得最多的,也是我们的家人。所以与家人共处时保持觉知是更重要的。

因为我的家庭很大,所以我们小时候都不太亲近,关系不密切。但后来我们大家都禅修,长大了,心越来越成熟了,也变得越来越亲近,大家会珍惜、关爱对方。

家人是很好的练习对象。因为面对家人时,会不停重复出现类似的所缘,不是贪爱就是憎恨,这些烦恼整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跟家人互动时,提高觉知,每当有情绪出现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我们慢慢会越来越了解自己,每天我们都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无论是在家中,或是在工作中,肯定有些人会常常让你生起烦恼,令你紧张、有压力等等,怎么做好呢?就是要从中学习。

如果周遭所有人都禅修,那就很好了。特别是在家庭中,如果生气,快要吵架时,你观你的心,我观我的心,每人先管好自己,就没有问题了。问题是很多人都不去照顾自己,或者不懂得照顾自己。他们觉得问题是在别人身上,不去观照自己的心,所以当你现在学会了禅修,就要尽量多在曰常生活练习,尽量去做。

 

修持平等心

人的心很奇怪,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想「越执着越好」,否则就好像对方不太爱自己。但如果执着对方时,对方会苦,如果你真正爱对方,就应想让他快乐,少一点执着,双方都会更自由、更快乐。

真正的慈心是无条件的,无论你好或不好,有没有缺点,生病也好、不如自己所愿也好、死了也好,慈心还是同样想对方好的。

有些人误会,夫妻之间、伴侣之间,如果两个人都很精进禅修,会不会大家都很有「平等心」,没有「贪爱」,那就没有爱情了?很多人都有这种恐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禅修是常常观照自己的心,烦恼自然减少,善心也同时自然增加。慈心(无条件的关爱别人)就是善心,所以两个人的关系会更好,不会因此而距离远了,或没有了爱的感觉。

有些禅修方法很强调平等心,只要观照感觉、感受,它们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专注力很强。其实,当专注力很强的时候,就会压抑了自然的感受,反而什么都看不到,因此失去了从中学习的机会。真正的平等心是因智慧而生的。

 

在工作中禅修

有些人说:「我很爱喝酒,但我又很想禅修,怎么办?两者好像有些矛盾。」我说:「没关系,酒可以喝,但该禅修时还是要禅修。」他们开始禅修后,心的品质慢慢提高,酒就会越喝越少了。很难要求他们马上改变自己,如果跟他们说:「禅修不能喝酒。」他们就可能根本不会开始禅修。

有人来找我,说很想禅修,但没有时间。我问他:「你一天之中,一个小时都没有吗?」他说没有。「半个小时呢?」没有。「十五分钟呢?」也没有。「那一分钟有吗?」他说:「一分钟有。」我说:「好,那你每个小时抽一分钟出来,只是观呼吸。」

这个人就在上班时,每个小时抽一分钟出来观呼吸。八小时后就是八分钟了。他那天下班后就发现心跟平常不一样,平静了,也轻松了。

平时如果没有觉知,压力、迫切感越来越多,身体也可能越来越紧张,每小时用一分钟禅修其实是一种舒缓、调节,心也可以得到休息,所以一天下来就没有那么累。如果没有这样做,心有可能因疲累而变得暴躁,当带着暴躁的心回家,就像带着一个炸弹一样,一遇到不顺的事就会向家人发脾气。

这个人从这样的一分钟禅修,开始看到禅修带来的利益,他看到禅修如何帮助他的工作更加有效率,精神更集中,他就慢慢、自自然然把时间加长,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  到现在,他已经变成整天都保持觉知,他的练习已经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了,这是非常有利益的例子。

 

面对衰老

有个美国禅修者曾经跟我说他怕老。为什么?是因为心、心智(心力)会越来越弱吗?我想,不对啊,心不会越来越弱,那么是什么越来越弱呢?人年纪大了,不是心智越来越弱,而是善心越来越弱。心的善法越来越少的话,平常的贪瞋痴自然就会增长,无明和愚痴就越来越强,结果人老了,烦恼就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持续地去培养善心,不善心会越来越减少,而善心变得越来越强的话,年纪老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平静、安详、成熟,越来越有智慧。

我们应该见过这样的人,见到这种很安详、平和的老人,就觉得开心。

现在自己虽然还未老,但对自己的老年要有信心,作为一个年纪大的人,能保持平静、安稳、安详的心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身体衰退,多病、眼力衰退,各种问题渐现。依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人老了就有很多的不便,所以要在健康时,好好培育善心,这样才能在老年好好保持平和的心境。

 

善心善行

经常有人说自己是好人、做好事,但在行善的过程中他们真的看到自己的心是怎样的吗?觉得自己在做好事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自己的烦恼?有没有看到心的状态?有没有观到自己的贪心?

曾经有个禅修者在禅营洗厕所,服务大家,表面是在做善事,但他观到自己的心,希望别人表扬自己,称赞他真伟大;他观察到心是有欲求的去做,看到心的状态是不平静的,他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别人是否看到他,心并不安稳,不平静。表面是善事,其实善业是从动机出发,如果动机不良,那并不是善事,他看到自己的不善的心,是贪在背后推动他去做这件事。他马上说:这种心要不得。于是,就全心全意的去洗厕所,这样做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法益,把厕所洗干净了,心也觉得很开心、很满意,这就是善心,就是善业。不是为了要人表扬他,整个心在善的状态中,就是他的回报。

缅甸的传统,很讲究去做善事、做好事,如果你问一个妇女,她可能说,我做了很多善事,供僧、捐款等等.…..;但如果问她,在做善事的过程中心是怎么样?是不是在善的状态中?很多情况下往往并不是。表面在做善事,供僧、服务、清洁,但心的状态不一定是善的,所以行善是以心来衡量,观察自己心的反应和结果。我们应会站不同角度去看事实,这样心才会成熟,见解才会完整,而不是片面的。

 

面对死亡

生死是自然法则,有生必定有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正因为有一天我们会面对死亡,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要多做一些好事。

为什么我们会怕死?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身体,这个心是一个不变的自我,而对这个自我有所执着。

当智慧增长,心慢慢会明白,身体的现象是受因缘条件所影响的,明白了慢慢就不会怕死亡。「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很想死也死不了,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因缘法,都是因果,要所有的因缘条件具备了,果才会产生。

很多人临终时完全不能接受,心里很挣扎、不想死。但如果有智慧的话,临终的时候心能平静,没有苦。其实,「死」不是当下马上发生的事,好好地修、好好地生活、好好地过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快乐的一生,比担心死更重要。

如果你的一生活得有意义,用生命培育智慧,那么到死那一刻,肯定不会太痛苦。因为如果心一直都在培育善法的话,到临终那一刻,只是色身死了,但善业、智慧还会继续在下一期生命发挥作用,好让下一期生命继续好好生活、修行。

 

用慈心待人接物

如果心是善的,看世界也是善的;如果心是抑郁的,看东西都是抑郁、消沉、不好的,所以好的、不好的都在自己的心里。对内是修内观,对外面、对其他众生我们则修慈、悲、喜、舍。

慈心是一视同仁,希望众生安康;对于受苦的众生,我们就以悲心对待,希望他们离苦;对于有福的、幸运的人,有很好收获的人,希望他们继续好、更好,那就是喜心;对于我们无能为力的,就接受现实,这就是中舍心。以这种心态对待,就不会伤害别人,心是友善的。

 

不要带有色眼镜待人

待人也要如实观,看到他的好就是好,善法就是善法,不善法就是不善法,不要以偏概全。例如遇到一个陌生人,虽然不认识他,但一见就喜欢他,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观念和感觉。但有些人一见就不喜欢他,这亦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和思想。但也有些情况,见到一个人时完全没有感觉,无知无觉,这是愚痴的表现。

那应该如何做呢?见到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应该先入为主,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去认识,给这个人、事物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好是坏,让心如实的观察,再做判断,不要自己先骗了自己,事实往往不是这样,不要刚开始就说这个人肯定是黑的或白的,不要自己先行判断,应怀着开放的心去认识。

想起了一个故事,我有个亲戚在美国做医生,刚开始比较轻率,没有防卫的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他就被一些病人控告了,美国医生一旦不小心讲错一句话都会被告,还要打官司、做赔偿,是很头疼的事。不只美国,香港也是如此,所以讲话要小心翼翼。后来只要有病人进来,这位亲戚医生会先仔细的观察病人,他会不会控告我?首先做评审问病,先了解这个人是真的病人?还是假的病人?刚开始他不会问病,先论证是真的还是假的病人?所以我们不要先入为主,要如实观,对于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要先沟通。如果现在有个陌生人来了,心可能就不会平稳、平静,因为有很多的不知道,想了解,心自然就有些起伏和不安。

以前有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心也是起伏不定的,有种生疏感,好像陌生了,不认识了,有很多的不肯定,不能像以前那么熟络,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容易沟通,如实观察就知道心原来是这样的。人是会变的,心也会变的,隔了一段时间不见,再见时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个人还像以前那样;但也有很多久而没见的熟人,再见的时候大家的感觉都变了。

所以不要一概而论,心是每时每刻都在变,不一定是不善法比善法多,你说这人只有百分之一的时候是善的,但不要忽略那百分之一,不要给别人定型说,你永远就是不好的;因为心每时每刻都在变。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与事,应就事论事,当下是怎样的?我不鼓励人盲目的接受或相信、或不相信,要看实际是怎么样才重要。

 

禅修者的工作

最后要提醒大家,禅修者只需做三件事情,不需要做太多。

第一,是要有正见,当下无论发生什么,知道它是自然法。

第二,觉知当下的这个自然现象。

第三,持续保持觉知。

第一个正见是智慧,第二个觉知是正念,第三个保持觉知是正精进。智慧、正念、正精进是三种因,我们只须做这三件事情,这是禅修者的工作。持续每时每刻地去做。

如果我们照顾好法,法就会照顾好我们,这是佛陀的教导。法是什么意思呢?法就是心的品质。我们去照顾好心的品质,法的心,禅修的心,觉知、正定和智慧的心;当我们每时每刻都很小心地照顾好心的品质,心的品质变得越来越强的时候,这心的品质就会照顾我们。生活上的任何困难、问题,这心的品质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我们所谓的「一切都是法」意思就是我们的心要和法相应,时时刻刻都带着法的心、觉知和智慧的心去生活,去看待一切。当觉知、定和智慧增强了,烦恼就会减少。当烦恼真的变得很少,那时候的心的质素是大家现在无法想像的。虽然我也未完全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体验,以前我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但慢慢随着心的品质的提高,再没有问题了。发生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只是经验。经验是无法避免的,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一整天有很多的所缘,很多的经验。以前这些经验全是问题,现在全都不是问题了,你可以想像吗?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我无法形容这感觉有多好。

我们必须明白禅修的价值、益处;就像赚钱一样,想赚钱的人每天想着怎样赚钱。法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想怎样提高心的品质,怎样持续的去觉知,培育智慧。能达到这样的心的品质是真实的,是可能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样的心的品质,所以我再次鼓励大家持续的修习,有一天我们的心都可以达到高尚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