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印话(第15期):管窥近代元朱文印第一人陈巨来

 秦岭之尖 2018-05-18




其时余尚学其篆法刻印,先生谓余曰:“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

——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


陈巨来像(七十岁)


近日偶闻艺坛“拜师门”及徒矛盾事,如师视弟子若扬名获利工具,禁弟子越雷池一步,轻则责罚重清出门墙。芸芸如斯,视艺术为功利玩物,令人不胜唏嘘。

 

由此想到古今诸多艺坛高节之士,不设围墙于弟子,乐见弟子开新风,喜闻弟子有自己面目,远如清代丁敬于张燕昌,民国赵叔孺于陈巨来,近如当代韩天衡于韩门弟子等等。为师者,有开阔胸襟和远见之识,不令弟子死守师门,进而促其转益多师,助其成器,此真师之道也。

 

以陈巨来为例,他在著作《安持人物琐记》记载,其师赵叔孺谈及师徒话题时曾有如下教导:“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使像极了,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成名能自立者,因为太像昌老也。自后余即以专仿汉印为事……”言传身教之外又能增其能益,乃有后来陈氏印艺之大成就。


陈巨来所著《安持人物琐记》

 

延伸此话题,说说被誉为近代“元朱文第一人”的陈巨来先生


陈巨来其人


陈巨来(1904-1984),近代篆刻家。原名斝,字巨来,号塙斋,别署安持老人、石鹤居士等,斋名安持精舍。陈是民国印坛大家赵叔孺的得意弟子,以工稳妍美几近极致的元朱文印闻名于世。浙江平湖人,西泠印社社员,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职。


青年陈巨来


陈巨来少时从乡人陶惕若学篆刻,后拜赵叔孺为师。赵以其敏而聪慧,悉心教导,示以《十钟山房印举》,令其正本清源从汉印学起,遂入正途。


后经赵叔孺推介,陈得以认识当时的收藏大家吴湖帆。吴见陈氏作品,以为上承元朱文之风,又有明代汪关遗意,于是取出家藏汪关所辑《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给陈习阅,陈朝夕临习历七年之久,又从同乡葛书征处见《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专研元朱文印,探本究源,心摩手追,日夕浸淫其中,终有大成。其师赵叔孺赞陈氏“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由此显名于世。


篆法


谈陈巨来印章,人们往往为其治元朱文印之精能技法倾倒。而谈及技法,自然离不开篆法、章法、刀法的话题。在我看来,陈氏深厚的篆法基础是其高超技法的根基。


陈巨来所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元朱文印


史料记载,陈氏一生治印不下三万方,同时于临摹尤其钩摹原作方面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凡所见喜欢之作,皆悉心临摹,多者不下十数遍,至惟妙惟肖不失其神方才作罢——由此打下了扎实的篆印功底。(以石安学印之经验,学篆印如学书法,大量钩摹原作不失为一种精准把握原作形神的有效方式,对刻者研习印章篆法精要大有裨益。)


石安钩摹及临刻“赵之谦印”


我观陈氏印文篆法,多脱胎于秦小篆(玉箸篆)、汉白文印、元代朱文印,以及明代汪关等。字法安排方面,陈更加强调印面文字的随性自然,由此构成其匀称工稳、疏朗清逸的特质。细究起来,其印文结体(尤其朱文印更为明显)是在秦玉箸篆和汉缪篆基础之上,增其圆转流美之势,又承元朱文和明汪关的篆法遗意,在线条增其细劲工致,展现出陈氏印风特有的清秀流美。


陈巨来印稿与印作对照图


这种特质的形成和刻者学印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陈氏自投入赵叔孺门下,心摹手追,得赵氏元朱文印之真传。赵叔孺本身就是一位名震当时的书法篆刻大家,其印作工整雅润且有古意,于元朱文方面已具极高成就。陈与其师朝夕相随、耳濡目染,自然承袭了赵氏印风——从这点而言,严格意义上,陈巨来在元朱文方面并非完全创新,而是在继承赵叔孺印风基础之上在技法方面做到更加极致。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代大家,赵叔孺对这位得意弟子发出“元朱文为近代第一”之盛赞高评,推其成就甚于自己。由此遂使世人视陈巨来为元朱文印一域执牛耳者,亦可衬映赵叔孺先生奖掖弟子之良苦用心和高士之风。


陈巨来所刻“大风堂珍藏印”


在我看来,陈氏刻印,非惟技法精熟,九层之塔起于累土,万丈高楼源于砖石,篆法则恰是其中的累土和砖石。赵叔孺评自己弟子“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可谓道出陈氏篆法特点和学养渊源。


陈巨来对自己的元朱文印形质构成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安持精舍印话》书中有言:“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笔画不尚增减,宜细宜工,细则易弱,致柔软无力,气魄毫元,工则易板,犹如剞劂中之宋体书,生梗无韵。必也使布置匀整,雅静秀润,人所有,不必有,人所无,不必无,则一印既成,自然神情轩朗。”宜细宜工、布置匀整为其形态,雅静秀润、神情轩朗为其神质,而这些可以说都应扎根于篆法的深厚基础。


章法


陈巨来的印作总体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平正布局整,线条光洁细劲,气韵清畅圆润,彰显精致秀雅的形式之美


陈巨来所刻“梅景书屋”元朱文印


这是否意味着陈氏印章的章法缺乏看点呢?显然不是的!

 

陈巨来自己即视章法为刻印第一要务。他曾言:“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于古而已,章法最要,刀法其次者也。”


陈巨来所著《安持人物琐记》中谈章法内容


当我们仔细赏析陈氏印章时,会发现其在章法布局上穷尽其思,藏巧思于朴实之中,寓奇崛于平正之间,形简而质丰,简单于外而机巧于内。比如笔画的增减、线条之间的并笔处理(尤其白文印)、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挪让(尤其是竖列字间)、线条的直曲变化等等,都往往服务于章法布局所需,在看似不经意间蕴藏丰富的变化处理——在精神深处,陈巨来仍然有着汉印的深刻烙印。


陈巨来所刻“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铜器铭文”元朱文印



陈巨来所刻元朱文印,章法于细微处见精妙


如何能合于古,上追秦汉乃至更早时期的印风古意,这或许也是当代工整平正一路印风寻求创新的突破点之一。

 

陈的好友张大千曾评价:“巨来道兄治印,珠晖玉映如古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钦佩至极。”其中也有盛赞陈氏刻印时精心经营章法之意。


刀法


有印家认为,陈巨来刻印是出来的,佐证之一是刮出来的线条,印面与刻痕呈圆弧形,线条边缘没有明显的棱角,而刻出来的线条,刻痕与印面交界处应该是棱角的。这个乍一看有些道理。比如当我们品赏《陈巨来治印墨稿》一书时,会发现成印上的线条通常会墨稿上的线条要细,亦往往会生出类似观感。



《陈巨来治印墨稿》


但当我们仔细研赏陈氏元朱文印刻制刀法时,是否其线条以刮之法来刻呢?石安看来事实不是这样的——如其师赵叔孺所言,陈氏印章“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其用刀效果是基于深厚的篆法功底和细腻精熟的用刀技巧基础上刻制而成的。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陈氏印章原石的印面时,可以进一步加深这样的印象。



陈巨来印作原石印面


我们看当代很多人学元朱文即从陈巨来入手,但往往得其形不得其神,或者说看起来总会觉得哪里差了些味道,这其实就是运刀不得法或者说只是一味“就刀论刀”的原因。


 


《陈巨来治印墨稿》中墨稿与印拓对照图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学陈巨来朱文印,应紧密结合其篆法来理解其运刀之妙。如果忽略了篆法构成,只一味刮刻,则线条易失于绵弱,无法达到既细且工、雅静秀润的效果。陈巨来的朱文氏所刻出来的线条,细挺劲健,细而有力、柔而不弱、圆而挺健,味道十足,这种“恢恢乎游刃有余”的运刀能力得力于其对六书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汉印功底,尤其汲取了汉将军印爽利的凿刻之法和线条表现精要。

 

陈巨来曾有言:“旁参将军印,先悟章法,然后鼓刀,庶几有笔未到而势已呑,意方定而神已动之妙。”将军印的爽利劲挺的刀风对陈巨来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不能理解这点,就很难在学陈元朱文印时登堂入室。

 

当代作家施蛰存先生在《安持精舍印冣》序中评价:“安持惟精惟一,锲而不舍者六十余载,遂以元朱文雄于一代。视其师门,有出蓝之誉。向使早岁专攻汉印,今日亦必以汉印负盛名。是知安持于汉印,不为也,非不能也。诗家有出入唐宋者,其气体必不纯。安持而兼治汉元,亦当两失,此艺事之所以贵于独胜也。”可为陈巨来学印源流及印艺成就之概述。



作者简介石安,号印山民,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精书印,擅艺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