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2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18

阳明病篇/阳明病本证/阳明实证/气分证/脾约证

   实证的下一个证候是脾约证。
   看原文第247条。
   《伤寒论》“二四七、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 - 就是足背动脉,足背动脉搏动的地方,正好是足阳明胃经冲阳穴所在的部位,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以摸趺阳脉,也就是摸足背动脉来判断脾胃之气的盛衰。
   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你看又一次是浮主热,第五次了吧。趺阳脉浮主胃有热,趺阳脉涩主脾阴虚,所以脉搏才涩滞不利。

   仲景自己说,
“浮则胃气强”- 就是胃有热,胃气盛的表现,当然这个胃气盛是指的邪热了。

“涩则小便数”- 是因为胃阳阳盛,脾呢它能够把津液向全身输布,但是脾阴不足,它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

   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
* 一个是把胃肠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向全身输布。
* 还有一个就是把已经气化好的津液还入胃肠道,使食物的渣滓,使粪便能够滋润地通顺地下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肠壁的吸收机能和分泌机能,都属于中医所说的脾的机能。  
   现在胃阳盛而脾阴不足,脾就只能把津液吸收走,没有力量把津液还入胃肠,这样的话津液就都从小便偏渗,所以涩则小便数,涩不是主脾阴虚吗,脾阴虚无力把津液还入胃肠,结果津液、水液都从小便偏渗了,所以就造成了小便数多。

“浮涩相搏”- 这个相搏不是相争、相斗而是相合,在《伤寒论》中这个“搏”有时候是指的相搏结、相斗争,有的时候是指的两个因素相结合。
   “浮”在这里代表胃阳盛,“涩”在这里代表脾阴虚,胃阳盛和脾阴虚这两个因素相结合,结果就导致了大便硬。胃阳盛当然就要伤津液了,脾阴虚,脾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

“其脾为约”- 所以这是脾为胃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制约,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
   这就像我们生炉子,你说,你在炉子外面撒点水,这个水能进到炉子里头去吗,因为里头有火,哗,水就给蒸发掉了,所以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这个脾输布津液的功能,受到了胃的阳气的制约和约束,所以简称它是“脾约证”。

“麻子仁丸主之”- 治疗用麻子仁丸。

《伤寒论》“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麻子仁丸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润肠通便的方子,它的药物组成,我们前面说过三次了,因为是为了通便,所以用小承气汤作底方,为了润肠,加了麻子仁,加了杏仁,这两个都是含有油脂的药,为了养血滋阴,加了一个芍药,所以我们说“二人(仁),一勺(芍),小承气”。

“上六味,密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梧桐子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黄豆那么大。

“饮服十丸,日三服”- 一天吃三次。

“渐加”- 就是慢慢地加量。

“以知为度”- 什么叫“知”? 《方言》说“差、间、之,愈也”。就是以愈为度,大便通了这就行了,所以这个量,它的加减是根据用药以后,病人的反应来决定的。

   今天市场上的麻仁润肠丸和麻仁滋脾丸,它们的药物组成都是在《伤寒论》麻子仁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它们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显而易见,虽然说润肠通便但是它毕竟用了大黄,偏于寒凉,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麻仁滋脾丸和麻仁润肠丸的时候,真正的高年体弱的这种便秘的人用的时候,还要稍微当心一些。

   我用这个药来治疗习惯性便秘,治疗老年人便秘,治疗产后便秘,我有个习惯,就是让病人晚上吃一次药,先吃一丸看看,如果不行吃一丸半,还不行,一次吃两丸,看看第二天早晨有没有大便,我一般不习惯让病人早一丸,晚一丸这样吃。

   这是一个润下通便的方子,现在我们在临床上什么通便灵啊,还有芦荟的那些药呀,都很多,它们的功能都和麻仁润肠丸有些接近,用以习惯性便秘有一定疗效。

   阳明实证,我们讲了阳明腑实证,讲了脾约证,这样的话,阳明实证的两个证候我们就都谈完了。

   关于津亏便结证,关于阳明蓄血证,这都属于阳明实证,我下次课来讲。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