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燕中教授讲内经5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杏林真传公众号 2021-01-26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1

名家注释

王冰注:“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耎,以固于筋”。

张介宾:“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

2

何为阳之精,阴之精;阳之柔,阴之柔?

从原文上看,阳气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阳气之精,另一种是阳气之柔,先来区分一下什么是阳气的精与柔。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阳之精者,日也;阴之精者,月也。阴阳之精的关系好像日月的关系,日月又相互牵制对方。太阳之精主“阳化气”,太阴之精主“阴成形”;阳化气在外主动,阴成形在内主藏。太阳之精盛则气足,太阴之精盛则形满。太阳之精主太阴之精化为气,太阴之精主太阳之精之收藏。使阳搏而勿浮,阴搏而勿沉。

什么是阳之柔呢?根据精与柔的阴阳关系,根据阳之精为太阳,阳之柔应为少阳;阴之精为太阴,阴之柔应为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少阳主阳生,少阴主阳藏,少阳与少阴也是彼此相互牵制,少阳生阳时就是要防止少阴过寒而下沉,少阴潜藏时也要防止少阳过热而生发。少阴、少阳为小阴、小阳,还处于生长期,与太阳、太阴相比较其功能相对缓和,因此主柔。

3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经文当中提到了“柔”字,与柔相对的具有阴阳关系的字就是刚,有成语叫刚柔相济,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阴阳关系。刚柔一词在《黄帝内经》当中很多次提及,但解释得比较清楚的是《周易》中的《说卦》,还有邵雍的解释也很精辟,因此在这一节中特别加以引用,同时介绍一下邵雍。

释字:柔者,《说文解字》:“木曲直也。”刚者,《说文解字》:“彊断也,彊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断之也。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天之道为阴阳,地之道则为柔刚。对应这段话,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有一段解释,曰:“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这样看来,天之道成四气,是气的升降沉浮,是无形的。地之道成四维,是形的生克乘侮,是有形的。因此柔刚象地属阴,是对有形事物阴阳关系的一种描述。根据“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天之道”为阴为阳,阴阳者,寒热也,寒热者,气也;“地之道”为柔为刚,柔刚者,虚实也,虚实者,形也。

4

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

古人云:医者,易也。学习《黄帝内经》先要学习《周易》,学习《周易》就不得不提到北宋哲学家邵雍。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美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其祖先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随父迁到共城(今河南辉县)。自年少之时,就有远大志向,读书于苏门山百源上。在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时期,先后被召授官,每次都被他所拒绝。他创立“先天学”派,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先后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经典名著。

邵雍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也包括一些唯物主义的内容。邵雍认为宇宙源于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用,于是形成水火土石。这是说天之动生出阴阳,地之静生出刚柔,天之阴阳生出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之柔刚生成地上的水火土石(类似于五行)。

对于阴阳,他认为二者是源于一气,曰:“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气一而已。”同时他认为太极是静止的,但由于变化所以生出“数”、“象”和“器”,其曰:“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对于天地间万物邵雍认为其生成变化是以“先天象数”的形式为基础的。他把这先天象数归属于心,云:“先天之学,心也。”“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乎心也。”他所说的心实际上包括了心神的意思,既是人体的心神,通于天地宇宙的神。

他同时提倡“反观”,要求既不蔽于物,也不蔽于我。这也是他客观的一面,而他又认为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这又是他主观的一面,圣人可以通神,可以通天,这里是强调天神的作用。他还提出要“以物观物”,强调“以物观物”则明,“以我观物”则暗,这是他客观认识世界的表现之一,反对认识客观事物时加入主观感情的成分。

邵雍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物之至者”,人是有神的统摄万物。万物具有声色气味的属性,人有耳目口鼻等感受器官可以感受世间万物的声色气味。他还认为,人所以不同于世间万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能够明白天地万物之理,“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邵雍虽然是易学家,但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正是古代文化的基本哲学理念。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形与神俱”的基本思想,因此邵雍的很多观念是可以借鉴的,能给予我们一些很重要的提示。

5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之精在上,在阳位,《黄帝内经》曰:“天有精,地有形。我们常说肾藏精,心藏神,但是从精的分布来看,不仅仅肾藏精,精遍及身体各个部位,是由于精源于水谷精微,肾藏精源于五脏之精。天有精为阳,在天之精的功能又如何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从本段经文首先可以看出,在上的阳之精主明,《黄帝内经》也说心主神明,因此阳之精养神。在下之精功能主动,由于与天之阳精相对,属阴在地,性质柔和,因此养筋。另一个方面,《黄帝内经》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阳气之精养神如同营气化血一样,阳气中最精华的部分在上,供养神的功能;阳气之柔的部分养筋,是由属阴的营养物质营养筋经。

总之,阳气之精是在上主神明,阳气之柔在下主营养。精藏于五脏,精的功能因其位置不同而表现各异,在清阳之位主开窍,耳目聪明,在浊阴之位主能量,肢体功能,其根源于五脏藏精,其源来自水谷精微。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