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素有多种说法,而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大坑口”和“倒水坑”两者。
关于“三坑两涧”的说法,并非历来就有,最早见于武夷岩茶第一本专著,林馥泉先生所著1943年出版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此书的第一章,据林先生所述,武夷岩茶品质最佳者为“三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时称此三地所产茶为“大岩茶”。该书有提及“三坑两涧”之说,但未阐述“两涧”的具体名称。
林馥泉先生《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第一章“茶园概说”第三节“产茶面积及其分布情形”节选如下: “武夷重要之产茶地多在山坑岩壑之间,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是也。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为品茶家所重视。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桂林岩、青云岩、苓脚岩、幔陀上下厂,霞宾上下厂,水濂洞内中外三厂,慧苑岩东西厂,竹窠岩、景云岩、三仰峰等,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牛栏坑,坑宽而短,兰谷岩、宝国岩属之。大坑口主要岩厂有神通岩、宝珠岩、天心岩之九龙窠等,其他岩厂垦辟茶园在此三坑亦属不少,惟茶厂厂址不在此三坑,故未一一列入……”
1994年,张天福老先生出版的《福建乌龙茶》亦提及:武夷正岩茶,产于武夷山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 因此,按林馥泉和张天福两位先生的说法,“三坑两涧”应包含大坑口,而非倒水坑。
大坑口名片: 1.地理位置 大坑口,位于传说中神秘的北纬30度。 从武夷山北次入口进入景区,过桥后沿着崇阳溪往三姑度假区方向走,数公里后会出现一块石牌坊,这里是进入大红袍景区,通往天心永乐禅寺的路,便是“大坑口”的所在。 大坑口并没有特别的标志。一直往前走,有一块大岩石矗立面前,上面写着一个金灿灿的“佛”字,相传是康熙皇帝所题,这里便是天心岩了,也是大坑口的尽头。
2.历史发展 大坑口实际是一条通往天心岩的深长峡谷,可以通往天心寺和大红袍母树。 以前人迹鲜至,进入天心寺往牛栏坑方向走,而大坑口背靠牛栏坑。后来,沿着大坑口修建了进入大红袍景区的公路,大坑口也自此热闹起来。
3.生态景致 进入大坑口,山涧的清风徐来,顿觉神清气爽,扑面的雾气,裹挟着茶香、花香、和泥土的清香,独特的小气候滋润着每一片茶叶,让人倍感惊奇,鸟鸣声和淙淙的溪涧流水不断,让人十分舒坦。 走到弥勒佛像处,可以俯瞰大坑口。大坑口是一条狭长的岩谷,两面的陡壁,爬满野草和青苔,一条幽涧缓缓地流淌。其间是一片片依山势而建的茶园,不规则而自然野性地生长着。 按林馥泉先生所描述,九龙窠亦属大坑口范围,九龙窠有天心岩、北斗岩、三花峰等著名山岩,有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犹以“岩韵”、“晚甘侯”最为著名。这里更是大红袍母树的所在地,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护卫,倍显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 此外,还有不见天、半天腰母树,九龙名丛园等景致。
4.茶叶品质 大坑口之九龙窠,是大红袍母树的生长地。 武夷山素有“九十九岩”之说,“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犹以三坑两涧品质最高,可谓正岩之正岩,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 大坑口三面环山,光照时间短,加上流水的浸养,使这里所产的茶叶香气幽长,滋味醇厚,韵味十足。丰富的植被,花香的渗透,更添了一份绵长优雅。 大坑口的肉桂虽没有像牛栏坑、马头岩那样冠以“某某肉”的名称,但是其品质也是极高的,另外,老枞水仙也负有盛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