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 急诊病历记载:患者家属口述,患者男性,32岁,十多天前从缅甸打工回国,一周前饮酒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去某市级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感冒。其间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验三次,胸部照X光一次。经输液(用药不详)治疗一周无效后,病情加重,转入我院急诊科就诊。此时患者意识障碍,并出现抽搐,抽搐时双眼上翻,凝视,口吐白沫,唇周发绀,双手握拳,四肢抽动,呼之不应。 入院查体 T39ºC,P106次/分,R25次/分,BP15/8Kpa,昏迷状,检查不合作,双瞳等大约0.6cm,光反射迟钝,颈阻明显,双肺、心、腹、淋巴结、皮肤均无异常,膝跟腱反射亢进,右侧巴氏征阳性。 入院后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穿刺成功测压力225mmH2O,见清亮脑脊液流出,收集6ml,分别装入3只无菌试管,每管2ml,立即送检。脑脊液外观清亮透明,红细胞10×10^6/L,白细胞10×10^6/L,蛋白质0.49g/L,葡萄糖3.8mmol/L,氯化物121.5 mmol/L,脑脊液沉淀物涂片,分别用墨汁、革兰氏和抗酸染色均未发现异常。 初步诊断 病毒性脑炎入院。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液常规检查:RBC 3.37×10^12/L,HGB 107g/L,WBC 6.99×10^9/L,PLT 19×10^9/L,中性分叶79% ,中性带状核5% ,淋巴细胞14% ,单核细胞1%,嗜酸性粒细胞1%。 血涂片:查见大量疟原虫环状体(见图A、B),可见少量配子体(见图B)。 生化检测:总胆红素 83.3umol/L,直接胆红素30.3 umol/L,间接胆红素53.0 umol/L,ALT 45IU/L,AST 128IU/L,总蛋白54.9g/L,白蛋白34.7g/L球蛋白20.2g/L,尿素11.10mmol/L,肌酐157.8 umol/L。 DIC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17.70秒,INR值 1.57,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78.50秒,凝血酶时间28.8秒,纤维蛋白原1.89g/L,D二聚体( )。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及配子体 治疗和转归 明确病因后医生立即采取抗疟疾治疗,但患者仍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 分析体会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及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冷、发热。 疟原虫检查主要采用血液涂片染色检查,分薄片或厚片法。薄片法可鉴别疟原虫种类,厚片法增加检出率。疟原虫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疟原虫主要形态特征 疟疾因症状与感冒相似,被误诊为感冒造成严重后果的病例时有发生,一定要重视对来自疫区患者的血涂片人工镜检。在查阅该患者病历时,发现在患者被误诊为感冒期间,经历三次血液常规检验,均未进行人工复片,这是造成疟原虫漏检导致误诊误治,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如果患者来自疟原虫疫区,出现发热、寒战等临床症状,医生应该为患者申请疟原虫检查;临床检验工作者在制定复片规则时,应该增加对有发热、寒战等症状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进行人工复片,以免造成疟原虫漏检,导致误诊和漏诊,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检查项目: 血涂片查疟原虫 医嘱路径:XTPCNYC 样本收集:使用加EDTA抗凝剂(浓度为1.5~2.2 mg/ml血液)的紫头管,采集血液至刻度并立即混匀。急诊24小时送检;平诊周一至周五7:00~17:00;周六7:00-16:00,周日7:30-12:00前送检。 样本拒收: 标本有凝块;条形码不清楚等。 报告时间:手工显微镜镜检查最短60分钟,最长12小时。 参考范围:健康人血涂片中无疟原虫。 紧急值:查见疟原虫。 注意事项:本项目为手工显微镜检查,可能会受工作经验、操作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标本采集在病人发热时较好,并可多次采集标本;虫种鉴定可通知成都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检查项目: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医嘱路径:JR/EXNYCKYJC/NYCKY 样本收集:使用加EDTA抗凝剂(浓度为1.5~2.2 mg/ml血液)的紫头管,采集血液至刻度并立即混匀。24小时送检。 报告时间:周一至周五16:00,检测日14:00以后送达实验室标本下一检测日16:00取报告。 样本拒收:标本有凝块;条形码不清楚等。 参考范围:阴性 华西检验医学学科联盟 结盟共建|>>>|共赢发展 |
|
来自: angelzhang69 > 《检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