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小白识疟记

 板桥胡同37号 2019-03-11
刘丹平

揭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目前,检验技术飞速发展,PCR、质谱仪、荧光免疫、芯片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使临床诊治工作愈加便利快捷,然而,在追求更广阔前景的科学检验技术同时,传统的检验项目并不意味着没落和淘汰,相反,在一些病例中,它们“崭露头角、当仁不让、一针见血”,仍然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案例经过

周日下夜班后,春雷阵阵,想起去年三四月,也是一个这样雨蒙蒙的日子,我早早穿好白大衣戴好口罩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挑拣标本时看到一个外周血形态分析的标本,休息日一般不处理该类标本,不过为了保证质量,还是先把标本推片后染色。

在工作空隙,我瞄了一眼,患者是年轻男性,诊断“发热查因”,血常规示中度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只有68*10^9/L。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部分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假性降低......”脑海里冒出来一堆问号,检查了一遍标本状态,无肉眼可见凝集。

带着猜想我打开显微镜坐下来想一看究竟,殊不知这张血涂片下是竟是一片丰富多彩的小天地: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4为环状体,其余图片可见滋养体,胶体金(广州万孚)阳性)

镜检居然看到了滋养体和环状体!虽然疟原虫历史悠久,有些地区“司空见惯”,近期“疟原虫或可成为抗癌生力军”更是成为头条得到医学界的热烈关注。然而对于一名检验小白,工作后能亲自发现疟原虫甚是兴奋,犹记当初实习时镜检发现“肝吸虫卵”般,心情有点小激动!

加查免疫胶体金,阳性,查阅病史:患者23岁,男性,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2月”于2018年4月3日入院。患者2月前开始反复咳嗽咳痰,伴畏寒发热,体温最高40℃,曾我院门诊就诊,查胸片未见异常,对症处理后,症状反复,遂来诊,收住入院。

入院时患者血红蛋白仅剩87g/L,病史记录显示几月前到过非洲生活1周,医生完善了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细菌培养、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肝炎、梅毒、HIV等传染病筛查,也开了外周血检查,这才有了故事的开头。

结果发出后,患者转至感染科继续治疗,虽然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但从体温记录仍可见患者发热有一定的周期性,后续疾控结果确诊间日疟原虫感染。

作为一名检验科工作人员,最关心的是实验室相关检查,目前疟原虫检查有以下几种:

1. 病原学检查:制作薄血膜和厚血膜

2. 免疫学检测: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抗体;免疫 胶体金(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

3. 分子生物学方法:杂交技术和PCR

4. 血常规检查

对于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强,但应用受限,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检测,部分基层医院尚未开展。而血常规和血细胞形态检查应用广泛,快捷便利,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仍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至此可见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往期也有类似关于疟原虫血常规直方图分析(“虐心”的疟原虫),大家可以前往了解,不再赘述。

思考与总结

想必大家同我一样,存在疑问:患者曾我院就诊,从病史看,患者当时已发病1月余,为何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呢?

于是我翻阅患者先前的资料:患者1月余前曾就诊,查血常规如下,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提示脾大(厚度52mm,长径127mm),肝、胆、胰未见异常。生化:白蛋白34g/L,LDH378U/L。予对症处理。

从临床的角度看: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未引起足够重视,症状也不典型,患者也许并未向医生说明自己发热的特点,也未提及自己数月前曾去过非洲,也许医生也认为仅仅是一个“上呼吸道感染”...

而从实验室方面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血常规提示患者贫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无历史结果,结果也备注了复查,可能当时仪器并无报警提示,标本状态也正常,并未进一步镜检;

2. 或者已经镜检,血小板计数符合,但未见到疟原虫;

3. 也有可能并不认得疟原虫形态特点,毕竟在我们这里,数年才出现一例疟原虫感染;

4. 或者已与医生沟通,认为与临床信息(脾大等)相符,遂未进一步镜检。

以上考虑因时间原因,已无法进一步确证,而这样的事件其实每天都会发生...

总之,患者没有及时诊治,所幸患者再次就诊,最后经治疗好转出院。

这不禁引起了我深深思考:“作为一个检验人,一个检验医师,当我有机会面对这样的案例时,如何慧眼识珠、而不是失之交臂,如何一针见血,而不是模棱两可,如何从自己平平凡凡的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工作,如何真正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有效的帮助......”

目前手头上收集到的病例我都视如珍宝,争取整理好后与各位同事共享。病例分享相对于课本理论知识,更深刻,更能启发我们的思维,实践性更强,希望能促进各位沟通交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揭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钟乔华主任点评

该案例客观、真实,实用性强。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对疟原虫感染的疫情控制和病情诊治十分重要,掌握疟原虫形态学特点是每一个检验工作人员的基本功;粤东地区疟原虫病例虽然不多,但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增加,到非洲等地出差的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把好检验质量这一关,就显得尤为重要;血常规已有国际血液学专家组推荐的41条复检原则,每个实验室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后制定复检原则,实际工作中应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质量,为患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