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阵 ▏成都茶厂:曾经“三花”的摇篮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茉莉花与茶叶的联姻,不仅仅是茗之佳品,还能起到疏肝明目、润肤养颜、清热解毒等作用

歌曲:茉莉花茶

为老成都人,对它曾经让满城尽在“谈三花”的辉煌过去,仍然致以由衷的谢意,对它曾经带给我们满口留香的花茶味道仍存抹不去的念想。

成都人对茉莉花茶的喜欢古来有之,从明代起便开始窨制花茶,四处飘着茉莉花香的茶馆、茶肆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从民间当时对茶馆口口相传的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就可见一斑。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五百一十六条,而茶馆就有四百五十四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即便是当今,成都的茶馆数量恐怕也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只不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满城简约随意的茶铺,已为现代林立高楼间的“茶楼”、“茶道”所取代。

忆往昔,一得走进茶铺,花茶必点,随时都能听到“老板儿,来杯花茶”,“要得,来啰,叶子发起”,这样的吆喝声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

可见,成都人对花茶的钟爱,以至于用“谈三花”这三个字来概之闲暇之余的放松心情,是成都人从骨子里浸染出来,对茶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愫所至。

成都人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喝本土自产的茉莉花茶。而倍受成都市民热捧的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也就是坐落于成都一心桥街74号的四川省成都茶厂。

成都茶厂的前身,也就是成都刚解放初期,当时成都几家专制茶叶的手工作坊,公私合营后,一切归于国有。

1951年,在成都中华女子学校校址新建茶厂。当初作坊的大师傅些,也就成为了后来成都茶厂的技术骨干,他们为茶厂的后期发展可说也是功不可没。

成都茶厂以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正式定位以茉莉花茶为主导产品。六十年代产品基本定型,其分为;“特级花茶”、 “一级花茶”、“ 二级花茶”、 “三级花茶”、 “四级花茶”、 “五级花茶”、“花碎”、 “花末”的不同等级,还有本厂职工才能买到的“职工茶”。

可别小看了排在最后的这个“职工茶”,其实才是真正货真价实,据内部人员当时透露,起码也是三级以上的混级花茶。特别是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茶厂职工手上所拥有的“职工茶”,基本上都成为了社会交往的润滑剂,简直就是抢手货。

到了七十年代,成都茶厂的茉莉花系列花茶达到鼎盛时期,但也还生产其它花型的花茶,如玫瑰花型的“紫珠香”、黄果兰花型的花茶等,不过,这些零星的另类花茶都是产品线的点缀而已。

还有就是,花茶的消费人群分类,太贵的茶,如特花、一花、二花,老百姓喝不起;太孬的茶,如五、六级、“花碎”、“花末”,人们又不多于看得起,“职工茶”又不敢觊觎。

而“三花”物美价廉,茶香水酽,经得泡,不论是买来自己喝还是用来招待客人,“三花”都是最佳的选择,因而形成了消费行为非常成熟非常稳定非常众多的“三花”消费群体,那就是整个成都的普通老百姓。

所以,“三花”的价格我至今也一直还记得,0.53元/两,袋装为2两/袋,1.06元/袋。

说茶厂做花茶的有利地理位置,一个原因是;邛崃、名山、乐山、犍为等地的绿茶品质优良,运输也方便,这些绿茶用来做花茶的茶坯非常上乘,能保证花茶的整体质量。再一个原因,当然是依旁成都平原的东边,这里是难得的盛产茉莉花的地方。

从出东路的上沙河堡开始到大面铺,可以说直到界牌铺,这一带一路方圆几十里的土壤为粘性黄土,土壤属于弱酸性,非常适合栽种茉莉花,每年在茉莉花盛开时节,“山塘日日花成市,园客家家雪满田”的景象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关于茉莉花的来源即原产地的说法。根据汉朝《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福州。宋代王梅溪有诗为证:“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佛国”即我们所知晓印度。

引入到我国后,在我国广东、福建、苏杭南方诸省均有广泛栽培,尤其是南方的广东,家家户户栽植茉莉。而地处内陆盆地的成都平原上,茉莉又是如何不远万里辗转到来,并扎根蓬勃生长的呢?这又有一说;那还是明末清初年间,在客家人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的客家人入川,并以成都东山为定居点。那时客家人就将茉莉花引种到了成都,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以至后来大面铺是成都著名的茉莉花之乡,种的茉莉花非常有名,以朵大、瓣厚、层多、色白、清香,用它制出来的花茶为成都老茶客所青睐。

大面铺的茉莉花产量几乎占据了成都市大半个市场,60%的茉莉花都供给了成都茶厂做花茶原料。

茉莉花一般在春夏两季开,可从每年的五月开到八月底九月,但进伏后的三伏天为全年的最佳花期。茉莉每日开花的时期也因季节各不相同。

春花多在夜间九时开放;伏花多在傍晚八时开放;秋花还要晚些,一般在夜间的九点钟至十一点开放。也就是说,无论啥季节,茉莉花都是在傍晚过后才会开放。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也曾点评过茉莉花的这个开花习性:“是花皆晓开,此独暮开。暮开者,使人不得把玩”即是如此。

虽然茉莉花唯暮色来临之时才羞答答的缓缓绽放开来,但花农们更欣赏它跃跃欲开的花骨朵。盛花季节,花农每天上午10点钟就得下地采摘,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钟,赶在暮色来临之前的含苞待放,以收获满满。中午的花最香,阳光最烈之时,是最佳的采摘时间,太阳越大花的香气越浓。

花农们把这种中午采摘的茉莉花叫“桶花”, 茶厂也只收这种“桶花”。“桶花”品质好,跃跃欲开香味未散失、可出高品质的花茶, 如是三伏天的头伏、二伏、三伏“桶花”,就是做花茶的上上品了。

打开了的花叫“开花”有的也叫“明花”,被雨水浇淋过的茉莉花叫“雨花”。无论是“开花”也好“明花”“雨花”也罢, 它们的香味都散失了,味淡,不适宜做花茶,茶厂不收,只能或作坊提香或私家把玩或作它用。

花农们为了获得高品质的“桶花”,能卖一个好价钱,在烈日下弯着腰,在一簇簇茂密的茉莉丛中,用手一朵一朵地采摘。采花人经受着天上的烈日烘烤和地里热气的蒸腾,往往挥汗如雨,衣裤汗湿。而与文人所描述的“新浴最宜纤手摘,半开偏得美人怜”,采摘那茉莉花半开花骨朵的情景大相径庭。

再说,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建制,花农将采摘的茉莉花统一交到大队供销社,再由供销社安排人,人挑车驮鸡公车推,后来也有自行车驮运的了,傍晚前,茉莉花必须要送到茶厂。

据说那送花的队伍宛如护花使者,但护其花惜护不了味,所经之道,一路留香,随风四散,路过行人无不心旷神怡,直至一心桥街沿途飘香。

茶厂收到花后,首先需要将茉莉花摊开防止烧花,待到晚上八点过九点钟,伺花工人已明显观察到花骨朵已开始蓄势待发,这时就要对绿茶进行窨制了。

在密封性较好的车间内,一层绿茶一层茉莉花在地面上铺匀,但最上和最下面层必须为茶坯,以保证茉莉花在中间被绿茶充分窨味。因为绿茶是全脱水的,通过一晚的窨制呛味,茉莉花的香味基本全在绿茶里面了。

窨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捅(通)花环节,同样是防止发热烧花,即便是一点点瑕疵,都会影响到泡出来的茶的汤色和口感及味道,由有经验的师傅,安排指挥何时用一专用工具进行操作,全凭一双慧眼和手摸的手感判断。

第二天,工人们把窨制后的花茶,通过机械设备(最开始没机械设备的时候全是人工筛)将茉莉花筛离出去,然后再对绿茶进行烘培,以脱去由于窨制过程中茉莉花所带来的水分。

根据生产该批花茶的等级情况,等级越高,需要第二天再次窨制再次筛离废花,甚至三次、四次,最高的可达七次窨制,这样的花茶只闻其香不见其花,如“特花”“一花”。

另一方面,将筛离出去的茉莉花也烘培一少部分。然后将烘培好的花茶和干茉莉花按一定的重量比例抄匀,这是对“二花”以下的花茶而言的,此时的茉莉花也只是起个点缀的作用。其它被窨制过的茉莉花作为产品废花倒掉处理。

所生产出的成品花茶,最后装箱封袋,香飘四溢的成都花茶即大功告成。得宠的“三花”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成都市民家中,并得以大家“谈三花”为闲为怡,口舌留香,笑谈人生。

虽然现在的成都茶厂,残破的大门孤零零地矗立于街边,只剩一个“一心桥街74号”这个近七十年的门牌和它相伴。

作为老成都人,对它曾经让满城尽在“谈三花”的辉煌过去,仍然致以由衷的谢意,对它曾经带给我们满口留香的花茶味道仍存抹不去的念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