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太极老叶KBA9 2018-05-27

“慢能胜快”,为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士津津乐道,但对照太极拳文献资料与实践,就会发觉所谓“慢能胜快”,并不符合太极拳理,试论述于下: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一、“慢能胜快”不符合太极拳经典文献

太极拳的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沾粘连随发劲两大部分,主要的技术形式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大多都可以表现为沾粘连随或发劲。关于沾粘连随的“速度”,经典拳谱有如下论述:

(1)古歌诀中的“缓应急随理贯通”、王宗岳歌诀中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两句话的大意,用现代汉语来翻译,就是.“沾粘连随中,对方动作急速,我则急速地应随;对方动作缓慢,我则缓慢地应随”。这里的“急”,明显反映了“快”。

(2)古歌诀中的“忽隐忽现进则长”、王宗岳歌诀中的“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两句话前一句的语意是-“身体重心忽而在彼忽而在此,别人向其进攻的力量,会因击不到实处而像坠入无底洞般落空”:后一句话中的“不偏不倚”,应该理解为“不先不后”,是对“忽隐忽现”的进一步说明,是说“忽隐忽现”,要随人而动,不先不后,恰到好处。而这“忽”,也明显反映了“快”。

(3)王宗岳歌诀中的“手快手慢皆非是”、“……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那种“缓应急随”和不先不后的“忽隐忽现”,不是一般意义的快和慢所能够胜任的。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是需要“快”的,但这种“快”,必须于对方不先不后,因为如果不是不先不后的“快”,就极容易非顶即丢,容易被人乘袭。

由上述分析可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并不是不需要快,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快。太极拳仅仅是反对那种盲目的、不合时宜的快。现在有人将上述那些话理解为太极拳“否定‘快’在武术中的作用”,这是很错误的。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关于太极拳发劲的速度,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主要有如下论述:

①古歌诀中的“发劲如弓发矢”、“发劲如放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离弦之箭,其“快”自然不言而喻。

②《打手歌》中的“引进落空合即出”。这句话中的“即出”就是发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一旦出现符合了引进落空的瞬间,就可一触即发,发劲攻击。一个“即”字,也是反映了“快”。

③古歌诀中的“极柔极刚”中的“刚”,内寓多种概念,其中也包含了发劲之“快”的含义。

由上可知,太极拳发劲,追求的必须是在引进落空瞬间“一触即发”的“快”。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在引进落空之瞬间发生的“一触即发”,其“快”就不是太极拳所需要的“快”。非引进落空状态下的“~触即发”,往往是完全凭借自己体力的硬碰硬,而这是太极拳所必须要克服、避免与摒弃的。但十分明白,太极拳要摒弃这种“快”的前提,就是经过太极拳训练后,有能力捕捉引进落空时机上的“不偏不倚”,也就是不先不后、恰到好处。

(二)“慢能胜快”不符合近代太极拳家的论述

事实上,中国近代并没有哪一位成功的太极拳家说过“慢能胜快”,相反,很多太极拳家的著作反映他们对疾快的重视和追求。《太极圈》中:“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云龙风虎”出于《易传》,在此用来比喻太极拳随人而动的忽急忽缓,就像传说中裹云挟风、翻腾窜跃的蛟龙与猛虎,反映太极拳之快,使人眼花缭乱。据《八字法诀》则指出:“搭手遇搠莫让先”,说明一与人接触,沾粘连随反应不能丝毫滞后于人。这“莫让先”就反映了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十分准确之“快”。近代太极拳家尤其多的是对于发劲之快的阐述,如《十三字行功诀》中的“触手即占先上先”,则反映当发劲条件出现时,发劲的速度必须要比对方很快的应变反应还要快,这样的发劲才能成功:前辈说发劲‘‘发时如放箭似的”、“快则急如发机,使其无从逃 避,其冷快绝伦,惊心动魄之情形可 想而知”、“发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劲来将其打出”、“如触电样将其打出”、“这是弹出去的、射出去的,真所谓发劲如放箭也。这种发劲,我感到比放箭还快,如触电一样崩出”等等对太极拳发劲之快的描述。书《论劲》中说:“艺高者都为粘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惟中肯之顷,疾如闪电,一发便收”,就是说太极拳艺高者的发劲,手没有触及对方身体时是没有劲力十分绵软的,发劲是在触及对方身体的一瞬间一闪即逝,没有明显的发劲外形动作过程可见,那就是所谓“不见其形”。显然这是反映了太极拳之“快”与非太极拳之快的重大不同。《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段话:“手越松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时是不能发力的,一定要挨到对方,把对方吃住(吃准了发力点)才能发力,这就是‘软着陆’和‘零距离发力”’。这段话也反映了太极拳这种发劲极快极短的特点。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对于那种“非太极拳之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解释“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句话时指出.“此快字言无着数之快,谓之忙乱,忙乱之快无所用矣,非快不好。”

太极拳之快,时机恰到好处,又是由脚而起的像鞭子弹抖似的传递性力量。因此,其发劲可以不需要为增加速度“助跑”,故而被称为“发劲没有先兆”、“劲则无形”,这种发劲使人猝不及防。

另外,太极拳沾粘连随之前还有一个“接劲”,“接劲”对太极拳至关重要,太极拳十三势中说:“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这种接劲则是“必须球来似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就是既要对别人的疾快攻击迅速趋而迎之,而在接触的瞬间又必须不能有碰撞,一旦接触就要像乘上便船似地贴附于对方随之而动,这种接触其反应之快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三)“慢能胜快”不符合太极拳武术实践

太极拳对于非太极拳的快和慢都是主张摒弃的,而对于具有沾粘连随特性的快和慢都是重视的。太极拳对于沾粘连随之慢的重视尤其反映在学练之中。杨澄甫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了太极拳学练要慢练。近代太极拳文献等资料反映:缓慢习练不仅是太极拳初学阶段唯一的锻炼形式,而且也是达到上乘阶段主要的锻炼形式,对于太极拳学习者而言,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

①初学太极拳,需要建立许多一般武术习惯思维所想不到的肢体反应,需要反复地细细体验,从而渐渐地能够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而太极拳的快速动作由于是由脚而起

传递性力量所引起的,不是一般主动的快,这种技能的体验、学练也是必须由慢开始许久锻炼后再能渐渐而快,不然是不可能有效果和达到目的的。

②沾粘连随十分追求不能主动,这样才能如乘便船般的不先不后地随人而动,其中肢体红肌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红肌的条件反射容易消退,所以即使建立了能够不先不后随人而动反应的条件反射也还是应该追求经常慢练加以锻炼。

③太极拳达到上乘阶段也是以缓慢习练为主要锻炼形式的。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从古至今,即使像孙禄堂先生这样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较技决斗的太极拳家,较技决斗时间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越到后期,几乎一年之中也难得有人与他交一次一分钟时间的手,因而无须经常快练;

二是根据现代运动解剖学,人的快速反应是人体中的白肌工作完成的,这种白肌快速反应一旦建立,消退较红肌为不容易,所以快速反应的条件反射一旦建立,是不需要每天去练习巩固的:而且缓慢习练仍然可以一定程度巩固快速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反射;

三是太极拳达到上乘境界的人平时习练的主要目的是养生祛病:而快练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容易透支而损伤健康,缓慢则十分适宜于养生祛病。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在片面强调“快”的同时,认为太极拳不需要“慢”显然也是很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缓慢习练是太极拳的重要锻炼形式,就去违背“武术不能离开快速”这一是所有武术都不能违背的普遍规律。从近代太极拳著作等资料与一些前辈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太极拳小架的中架与高架的习练不仅几乎式式发劲,而且其速度之快已经与实战没有区别了;太极拳还有涮大杆、抖大杆的发劲锻炼,这种锻炼是只有快速、没有慢速的。而太极拳锻炼即使到了上乘,虽然小架与抖大杆等不是主要的锻炼形式,但也是不能偏废的,也是需要安排和投入一定时间的:太极拳锻炼脱离了初学后,出于武术需要,小架与抖大杆等的锻炼更是需要有更多时间的投入。当然,这些锻炼是每位太极拳家为数很少的一些投帖拜门弟子学习的内容,成千上万一般的学生是无缘得到传授的,不仅如此,这些一般学生中的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太极拳有这样的锻炼。太极拳被说成是“慢能胜快”很可能有这样的误会因素在内。“太极拳慢能胜快”说法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未得真传的误会。

慢能胜快”——现代太极拳的一大谬论

沾粘连随是太极拳武术的根本,如果没有了沾粘连随那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推手则是沾粘连随最主要的锻炼形式,从事推手可以从中体验与实践太极拳独特武术应用的部分反应。而推手锻炼除了教带之外,相互对攻击的追求目标都是突然,也就是要锻炼在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的机会出现的瞬间,令人猝不及防地攻击对方。而被攻击的一方就是要锻炼将对方突然的攻击凭借沾粘连随的功夫不假思索、不先不后地实现引进并使其落空而化解掉。这些都需要“虚实”突变,这种“虚实”突变越能快速无疑就反映太极拳的水平越高。一个人对太极拳的各种武术原理和具体内涵再了解,却不会“虚实突变”的快速反应,既不会手的快速应随、足的快速动步,又不会快速发劲,其太极拳水平仍然是属于低层次的。由此可见,“慢能胜快”在太极拳的武术实践中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现在许多太极拳习练者都把缓慢当作了太极拳唯一的速度,显然是自绝进步,将自己永远置于低水平层次,对于太极拳而言,其实是南辕北辙,越练离太极拳越远。现代太极拳理论中的“慢能胜快”说法,愚弄、蒙蔽了许多太极拳习练者,使得许多人的太极拳锻炼丧失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武术能力,对太极拳理论造成了严重的扰乱。因此,保护、继承太极拳,必须彻底识破“慢能胜快”这一谬论对太极拳的危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