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羽不加至道藏

 张孟龙58 2016-03-21
                                                                     一羽不加至道藏
 
【注释】
 
      一羽不加:“一羽”喻指一条羽毛般重的力量。“加”指置此于彼之上,如《论语·乡党》中的“加朝服”。上句中引申为表示“作用”。“一羽不加”就是指一点主动的力量也不作用于别人。
 
       至道藏:“至”相当于“最”,如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相当于是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等等。如《抱朴子·喻蔽》所说的“至理”是指最精深的道理,而《新唐书·卢承庆传》中所说的“死生至理”是指真理;《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的“至论”是指高超正确精辟的理论;《尸子·神明》中所说的“至政”是指清明的政治;《论语·泰伯》中所说的“至德”是指最高的道德;《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称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圣人、贤人,其中的“至人”是指道德高深之人;道家则称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为“至道”,如《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文中之“女”为“汝”之借代,即现代汉语的“你”。﹚上句中的“至道”从全首歌诀分析,应该是指十三势长拳最为精微的奥妙;“藏”即含寓。
 
【语法修辞分析】
 
     “一羽不加”的主语“我”和谓语“别人”被省略。
 
【今译】
 
     一片羽毛般重的力量也不作用于别人是十三势长拳“屈伸就”之所以能“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之所隐藏。
 
【讨论】
 
                                                         (一)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忽隐忽现进则长”地、在几乎毫不费力地化解掉敌人攻击的同时,使得敌人因为其攻击而形成背势,送上门来在瞬时间任由自己攻击,从而实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以柔克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极拳具有“屈伸就”这一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独特本领。
 
    太极拳“以柔克刚”的主体就是“屈伸就”。“屈伸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先不后”的“缓应急随”。那么,太极拳的“屈伸就”为什么能够“不先不后”地“缓应急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把进入太极拳之大门的金钥匙。这就是说;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弄不清楚,那就意味着这把金钥匙得不到,太极拳就是入门无路了。那么,历史传说中的真正得全部真传的太极拳传承者代不数人就完全是可能的。而实际上,自古以来确实许多人都是从正向思维的外家拳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屈伸就”这一问题,以为这个答案就是自主、主动地控制、支配自己动作速度的本领好。这样的以为就是没有得到这把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而正因为没有得到这把金钥匙,就出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人学练太极拳许多年却进入不了太极拳之门的现象,被称为是所谓“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学成功者寥若晨星”。历史上很明白的反映,就是民国时很多省县雨后春笋般地倡办国术馆,太极拳均被列为必修课,学练太极拳的人上千上万,然而,真正能够用太极拳技法“以柔克刚”地在擂台上赢人者凤毛麟角,反映绝大多数的学练太极拳者实际上无非主要是学得了一些太极拳的皮毛枝叶,是用习惯的外家拳方法学到了一套太极拳套路而已,核心的真传并没有得到,核心的真传仅仅是杨澄甫先生与其少数嫡传弟子掌握着。应该说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杨家是以教拳为生的,怎么可能出现杨家能够竹筒倒豆子般地将祖传的真传一股脑儿透底呢?因此,在既要以教拳为生,让很多人大致朦胧地了解太极拳,又要保证太极拳真传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传授中是否有故意的含混其事、藏头露尾、敷衍搪塞、遮盖隐瞒,那是很难说的;另外,太极拳的具体东西确实很难说清楚,杨家有很多真传还不都是其弟子郑曼青、陈微明、李雅轩等先生所披露的;太极拳的内在东西也还可以借含混的(被称为“含蓄”的)拳架来锻炼,极难从外形上探知,这些都是太极拳入门难的重要因素。其实,任何技艺也都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密也无可厚非。现在也是如此,比如任何拳都有如不说,不知就里者极难了解的关键本领,这些关键本领不悉心传授,那么学得的只是一个拳壳而已。于是无数人千里迢迢数上某地学拳,结果无非是学来一套套的拳壳套路而已。那么,太极拳“屈伸就”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或者说“屈伸就”的“至道藏”于何处呢?

                                           (二)“一羽不加”不等于没有“一羽”之重
 
      必须十分地明白:“一羽不加”的意思是指在与敌人接触的运化中,不能将一丝一毫的主动力量作用于敌人。这绝对不包含敌人没有接受到我的力量(包括掤劲与重量)的意思,绝对不是说在与敌人的接触中,敌人会感觉到我的肢体比一片羽毛还要轻,甚至感觉不到我肢体的存在。这是因为我的肢体是存在着掤劲与自重的,而掤劲与自重是不属于主动力量的。
 
     人的肩臂当没有放松时,肩臂中存在着维持姿势和动作的主动力量,自己和别人往往就感觉不到这肩臂的自重。这就象是人在水里托一条活着的鱼,由于活着的鱼存在着维持姿势和活动的主动力量,就很难感觉到这条鱼有多重;然而在水里托一条死掉的鱼,死掉的鱼是没有维持姿势和活动之主动力量的,人就能大致感觉到这条鱼有多重了。太极拳之“一羽不加”与此相仿,由于“一羽不加”的肩臂是十分放松的、不用力的、没有主动的,这手臂就象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断臂”,这样的“断臂”与别人接触,别人的感觉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两膊皮肤甚软,骨肉甚沉重”。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还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在日常推手中,如果自己的肩臂完全放松了,完全没有主动活动之力量了,对方就必然会感到我的手臂尤其沉重。而如果在日常推手中,总是感觉到对方的手臂很轻,原因往往是对方肩臂的动作主要是由其主动力量所引起的,这种主动的力量不论是大是小,对方的手臂在可以感到硬绑绑顶抗的同时,还可以感到是轻飘飘的,因此就可以了解对方的太极拳推手水平还是属于低的。如果对方既是完全主动,主动的力量又很小,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批评的“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的“为双浮误矣”。总之,“一羽不加”绝对不等于我的手臂与别人相接触中别人感到所受到的重量是“一羽不加”的。
 
     太极拳的“掤劲”就是一种向外的力量。“掤劲”与“自重”正是太极拳所谓“粘”劲的成分。“掤劲”既具有抵御向内的作用又没有顶抗的作用这种浮力般的特性,其实已经反映不是主动的。也正因为“掤劲”与“自重”,“屈伸就”之“一羽不加”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柔软沉重”。当然,这“沉重”是可以有变化的,所以,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劲》中将“粘”,也就是“屈伸就”之“就”,分为了“重粘”和“轻粘”。“重粘”就是李雅轩先生所说“两臂松得又沉又重,似钢铁样的重,不是似钢铁样的硬”,“轻粘”当然要轻多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掤劲”与“自重”发生了变化。“掤劲”与“自重”变化的一个原因是自己肩臂局部承担维持手臂悬置的力量发生了多少所引起的。这种力量是由肩臂红肌静止的一定的等长收缩所引起的,也是没有主动的,因此这种力量也是不属于“一羽不加”之力量的。只有当肩臂肌肉发生了动态的一定的缩短和拉长收缩,有力量与速度型的白肌参与,从而发生和引起手臂一定的活动,这样的力量才是属于学练太极拳所必须避免的“一羽不加”的力量了。而在“重粘”和“轻粘”中是不存在这种力量的,所以,“重粘”和“轻粘”都是属于“一羽不加”的表现。
 
                                           (三)“一羽不加”是“缓应急随”的诀窍所在
 
      为什么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一个理由是太极拳高人一筹的“忽隐忽
为什么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一个理由是太极拳高人一筹的“忽隐忽现”是“缓应急随”的一种形式。而“缓应急随”的关键就在于“一羽不加”。“一羽不加”为什么能够“缓应急随”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比如:两辆汽车如果要达到“缓应急随”地前进后退而相对位置保持丝毫不变,就必须一辆汽车前进快,另一辆汽车前进也快;一辆汽车前进慢,另一辆汽车前进也慢;一辆汽车后退快,另一辆汽车后退也快;一辆汽车后退慢,另一辆汽车后退也慢。而如果各辆汽车都是自己在开动,要达到这样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丝毫不变的“缓应急随”那是极困难的,十分可能发生的就是相对于一辆汽车的前进或后退,另一辆汽车的前进或后退会时快时慢;这一快一慢,相互就必然会发生不协调的主动作用了,或者说就会发生丢离或顶抗了。但是,如果其中一辆汽车用一块器具与另一辆汽车连在了一起而一点动力也不用了,两辆汽车就可以完全达到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丝毫不变的“缓应急随”了,相互也就不会有不协调的主动作用了。这辆汽车一点动力也不用了其实就是对另一辆汽车的“一羽不加”。太极拳的“一羽不加”能够“缓应急随”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就是自己一点也不主动活动。

                               (四)“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另一个理由是“进则长”靠的就是“一羽不加”。“一羽不加”怎么会有“进则长”的武术化解效果呢?其实道理也并不复杂。叶大密先生的弟子蒋锡荣先生有一个录像,其中有一个推手片段就反映了这个道理:片段中蒋的右手小臂承接着对方的两手,左手搭于对方的右臂;对方两手按在蒋的右手小臂向蒋推去,蒋的右手小臂既一点也不顶抗,又一点也不主动,任由对方推动,左脚却向对方的右侧进了一步,就象自己的右手与对方的右手接触处是磨心,自己绕着这个磨心沿着磨边向自己的左前方(对方的右侧方)移动。这种情况又象对方的双手是双杠,蒋用双手以双杠为支撑将身体移到了自己的左侧前方(双杠的右侧方),这样蒋就可以转移到对方的右侧后方了,结果是对方落了空,对蒋而言形成了背势而侧背对向了蒋,对方的双手双脚就都失去了武术作用,而蒋对于对方却形成了顺势而顺向对向了对方,双手双脚却变得有更好的攻击条件了。这一过程反映了太极拳的化解特点。外家拳化解敌人的攻击,特点无论动步不动步,都是身体以脚为支撑,手以身体为支撑,手则用力强行改变敌人的体位和姿势,使得敌人形成挨打的背势;敌人当然是反抗的,这就必需要化费比敌人反抗的力气还要大的力气来完成化解与置敌人于背势。然而上述的情况相反,蒋先生是自己的手以与对方的接触处为支点,身体又以手为支撑向左转移,同时又带动脚向左转移,所谓是“步随身移”,以这样的方式同样使得对方形成挨打的背势,然而自己却可以用不着化费对付敌人反抗的力气了。其实,蒋前辈只是作了个示范,他同样是可以不移步化解的,而原理则完全是一样的。在这种化解中,与对方接触的手就象是战场上的诱兵,自己的身体则凭借“空肩”、“含胸”、“松胯”等避开对方的攻击使得对方落空形成挨打的背势。由于要引诱对方落空,所以,这“诱兵”必需既不能与对方主动地顶抗又不能主动地避开移动,一句话就是不能使用“一羽”主动的力量,而这样,自己手的移动也就必然是“缓应急随”的了。由此可见这“一羽不加”原来就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
 
                                     (五)“一羽不加”是“以柔克刚”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再一个理由是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就是“一羽不加”的体现。“一羽不加”的“以柔克刚”武术效果,对于具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人而言,那是肯定无疑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四正推手化解来说明,取四正推手甲与乙双方右手腕相搭时之“掤”活动的这一段姿势。假设为三种情况:一甲方的小臂平置于胸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水平直推;二甲方的小臂斜置于面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向上推或直推;③甲方的小臂斜置于胸腹前,乙方两手置于甲小臂腕肘两侧向下推或直推。在这几种情况下,甲方如是没有太极拳基础的人,只有使出比乙方所用的力更大的主动力量与技巧来才能破坏乙方的攻击,不然的话是极难化解的。但是如果甲方是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人,对于“不用力”地化解乙方这样的攻击,那是并不困难和很方便的,甚至对于某些太极拳基础差的人那是“小菜一碟”。化解的关键要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尤其的随乙方的攻击之动而松肩臂、含胸、松胯等,手臂不主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力量作用于乙方。在这几种情况中,如果甲方用力过猛,在攻击落空形成背势时还会失去站立平衡。这些说明化解技术的中心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羽不加”。
 
     任何武术搏斗概括起来攻击部位无非就是上、中与下,方向无非是水平、上向下、下向上、左外向右内和右外向左内等。而四正推手的这三种情况其实就是武术搏斗各种攻击的浓缩代表,任何武术中的任何攻击无非都是在这些范围之内。那么,对这三种攻击情况都能够以“一羽不加”与象绕着磨盘心走的“步随身移”之步法等的配合下化解掉,甚至可以在不必动步的情况下化解掉。那么,武术中的任何攻击也就都可能这样化费极小体力地化解掉并置对方于背势而在瞬间任由自己攻击了。难道这不是“以柔克刚”吗?可见“一羽不加”就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奥妙所在。
 
                              (六)“一羽不加”是“以弱胜强”的奥妙所在
          说“一羽不加”是“忽隐忽现进则长”的“至道”所“藏”的还有一个理由是太极拳的“以弱胜强”主要就是“一羽不加”的体现。因为“一羽不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身或大部分肢体是不用力的,对于对方没有主动作用的,可以用“静”来抽象表示。因此,这种化解法,王宗羲称之为“以静制动”,杨澄甫先生称之为“以静御动”。由于“一羽不加”之“以静御动”不将自己的力量主动作用于对方,就可以使得自己在武术搏斗中消耗的体力很小。体力显然是任何武术搏斗中的一大要素,武术搏斗中另外几大要素如反应的敏捷、技巧的发挥、动作的速度等还都是随着体力的衰耗而降低的。而体力则是随着年龄由青年过渡到壮年、老年而逐渐衰退的,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且,体力也必然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而衰退,使用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则衰退越快,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央视台武林大会擂台赛每场约一分半时间,每场之间还有稍微的休息,但到了第三场,双方体力使用的累计时间只过了约三分钟,不论如何年青力壮的参赛者,体力都明显衰减,很多都明显表现出了体力不支。擂台赛上基本的反映是从二十五岁左右的以后,年龄越大,体力不支出现得越快、越严重,从而出现了练拳二十年的打不过二十岁的这样的情况。练太极拳的“一羽不加”却可以使得自己的体力消耗很小,这在武术搏斗中无疑是占了一大便宜,使得太极拳有了弱可战强、老可敌青的可能,也使得太极拳有了以弱胜强、以老制青的可能。可见“一羽不加”也是太极拳“以弱胜强”的最主要奥妙所在。
                                                       (七)真假太极拳技术的试金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很自然地认识到“一羽不加”是真假太极拳技术的试金石。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杨澄甫先生率徒南下,太极拳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成了三十年代全国各地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有的拳种也喜好和力图标称为是“太极拳”,或者在拳名之前再冠以“太极”,客观上使人感到也是一种“太极拳”。而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发觉那些“拳”并不是太极拳。又如现代有的人所称为的“太极擒拿”,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明白许多所谓的“太极擒拿”是必需使用主动技巧与力量强行作用于对方的,纯粹是外家拳的技法,根本不属于太极拳。再如现代有的人所称为的“太极推手”,处处反映为强抗、持续“顶牛”和必需使用主动的技巧、力量强行造成对方被制劣势而摔倒,用“一羽不加”一对照,就会明白这种所谓的“太极推手”也是与外家拳的摔跤毫无区别,也根本不属于太极拳推手。这些技法都不存在“一羽不加”的种种,不论是以技巧为主的还是力量为主的,都没有“人刚我柔”,更没有“以柔克刚”,都是与传统太极拳之概念完全不同的、没有传统太极拳特性的。因此,学练真正的太极拳,必须一开始就应该信奉“一羽不加”、从事对于“一羽不加”的锻炼。在练拳中要想方设法逐步消除肩臂的主动用力,要想方设法逐步让由脚而始传递上来的力量引起手臂的动作;在推手中也要想方设法逐步消除肩臂的主动用力,手臂的动作要想方设法逐步主要利用对方的力量,要努力想方设法逐步追求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得对方的攻击落空和形成背势。只有这样,才能说是正在使用着“一羽不加”这把金钥匙在打开太极拳的大门和进阶之门。
                                                                                    -----据魏师讲述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