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设想
四、教法学法。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这里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接下来是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强调,如:(1)第2段: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②“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2)第3段:“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3)第8段:“真想念北平呀!” 2、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明确:爱。 教师小结:这个“爱”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 (三)品读课文,体悟阅读感受。(这里总共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这里给学生的时间是7分钟)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 学生代表交流各组的评点。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这里也给学生留了8分钟的时间) 学生在广泛的对话和评点后,找出的句子大致有:例如课文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评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也只有这里才是适合他的,作者也只属于北平。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 最后教师小结: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只要你在阅读时有所思,并写下你的思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读书的收获。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要坚持动笔。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这里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这里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接下来是学生思考,再四人一组讨论,发言。) 明确:(1)对养育自己的北平的回报。例如: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2)北平让作者有种归属感。例如:第7节:“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3)在社会动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强烈,故乡,成了作者感情的慰藉。例如: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7分钟) 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平,爱北平的一切,当他远离北平之时,北平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平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这时学生可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七)板书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