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不相识同生活日常起居宛如家

 eljslilabrary 2018-05-31
对杨彬彬而言,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体育西路亲贤社区的山西易照护养老服务中心是他的第二个家——自从坐上轮椅后,杨彬彬便“寄居”到这里,由工作人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和杨彬彬一样,这里住着的老人,大部分都失去了自理能力。3月20日是杨彬彬的生日,记者走进山西易照护养老服务中心,陪他一起度过了这个生日。
  生日大家一起过疗养方式有区别
    易照护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半年前,是一家小型养老院,它与社区合作,为老人提供养老场所。照护长赵慧荣介绍,杨彬彬是入住的第一位老人。
    采访当天,同往常一样,杨彬彬6时30分就起床了。在护工的帮助下洗漱完毕后,就到了早饭时间。每到这时,杨彬彬和生活在这里的11位老人都会陆续来到餐厅,然后由护工端上富有营养的早餐。吃过早饭,杨彬彬便打开手机,听起了广播。
    记者走进养老服务中心时,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吹气球、挂拉花。吹好的气球和挂好的拉花,让现场看上去喜庆又温馨。一旁,杨彬彬和几位老人边听广播,边兴致勃勃地看着,杨彬彬的脸上还挂着微笑。询问后得知,当天是杨彬彬的生日,工作人员正在为杨彬彬布置生日会。
    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午饭时间了。餐厅里,老人们已陆陆续续到场。当天的主角杨彬彬,戴上生日帽缓缓来到餐桌前。
    这时,工作人员端出一个生日蛋糕,在场的人齐声唱起了《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吃蛋糕……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我都记不得多少年没有过生日了,虽然这个生日会不隆重,但很热闹,我心里暖暖的。”这是杨彬彬来到养老服务中心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他很感动。
    生日虽然是为杨彬彬准备的,但在场的老人都很开心。因此,午饭过后,大家都不愿意离去,聚在一起聊天,似乎午觉都不那么重要了。
    看到大家兴致这么高,工作人员便开始为老人进行疗养。一位工作人员端来一盆热水让杨彬彬泡脚,之后是足疗。原来,杨彬彬的脚时常会出现肿胀,通过泡脚、足疗才会有所缓解。
    记者注意到,餐厅的墙上贴有一张表格,上面记录着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制定的不同疗养方法。为杨彬彬泡脚、做足疗,便是养老服务中心为杨彬彬特别制定的,如今已坚持了半年之久。
  为替老伴儿分忧主动提出去养老院
    准备生日、制定疗养方法,工作人员如此细心的照顾,不仅让杨彬彬觉得很温暖,也让他的家人感到放心。
    杨彬彬告诉记者,来养老服务中心是自己的主意,家人一开始都不同意,“可看到这里离家近,觉得我还在他们身边,才改变了态度。”
    杨彬彬退休前是太原铁路局北京运段的一名退休工人,主要负责检修车间。2007年退休后,杨彬彬觉得有些不自在,便想让自己忙碌起来。于是,杨彬彬学会了打乒乓球,还结识了不少“乒乓友”。每天下午,这帮“乒乓友”就相约去俱乐部打球,乐此不疲。
    可没想到,意外发生了。去年7月的一天,正在打球的杨彬彬突然感觉左腿一阵疼痛,接着就不听使唤了,好友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并通知了他的家人。接下来好长时间里,杨彬彬的老伴儿、儿女们陪着他四处求医,可怎么都找不出病因,杨彬彬便主动放弃了求医的打算,决定今后和轮椅为伴。“当时,老伴儿每天要照顾她那90多岁的老母亲,孩子们都各有各的家庭,大家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坐在轮椅上的我。”不想让老伴儿那么辛苦,杨彬彬便萌生了去养老院的想法。
    可杨彬彬刚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就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杨彬彬说,虽然生活艰难,但老伴儿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送去养老院。儿女也反对他这么做,儿子为此还差点和他翻了脸。“以前在任何事情面前我都可以让步,但在这件事情上我的态度十分强硬,我告诉自己必须要面对现实,绝不让步。”
    于是,杨彬彬打电话托朋友帮自己打听养老院。“可打听了好多家,对方都说住满了。”一次和老朋友聊天时偶然得知这里刚刚开业,杨彬彬果断报了名,“家人见我心意已决,也就妥协了,将我送进了这里。”
  在外许久也会想家更舍不得特殊“家人”
    最初住进养老服务中心时,杨彬彬也有些不适应:“刚开始只有我一个人,虽说有护工们陪着我,但还是觉得寂寞,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尽管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是感到有些不舒服,有过回家的想法。”
    不过,没过多久,便陆陆续续住进了不少老人。人多了,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也就没有那么寂寞了。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养老服务中心还设置了活动室。“我每天下午都会去那里打一会儿乒乓球。”说起这个活动室,杨彬彬显得很兴奋,还邀请记者实地参观。
    阳光活动室设在4楼,坐电梯就能上去。来到活动室,记者看到,这里摆放着各式盆栽,还有几张乒乓球桌、自动麻将桌。“我刚进来时,照护长得知我喜欢打乒乓球,就买了几张乒乓球桌。每天下午都会推我上来和我打一会儿球,现在她的球技越来越好了。”照护长的这个行动,让杨彬彬爱上了这里。“我感觉我们现在像个大家庭,一起度过每一个节日、生日。护工们也特别用心,怕我们无聊,经常组织一些活动,鼓励我们参与。每次参加活动,我就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候……”
    问起对将来的想法,杨彬彬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不给家里添麻烦,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住在这里,在这里我觉得也挺开心的,这就够了。”
    离开前记者问杨彬彬是否想家,他的脸上有一丝渴望,但很快就消失了:“这半年里,老伴儿和孩子们时常会来看望我。儿子前不久还提出想接我回家,一开始被我拒绝了,不过后来我打算回去住几天,陪陪家人,然后再回到这里,和同伴们‘相依为命’。” 晨报实习记者宋媛文/摄
  
  ■记者手记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对于这种养老方式,杨彬彬很满意。4800元/月的费用,包含了吃住、疗养等方面,对老人而言,也可以接受。
    目前,在中国大约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需要24小时的照顾。这时,“老有所养谁来养”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因此,为减轻家里的负担,许多老人主动提出去养老院。开在社区里的养老院,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没有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这对老人来讲,无疑会令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
    但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有些“简化”,社区虽设立医疗中心,但服务内容仅仅限于简单的体检;服务人员的标准也难以统一;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健身器材较少。期待这种“家庭-社区”互助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成为最实用的养老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