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傻子读红楼)也来解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时髦的傻子 2018-05-31

傻子读红楼)也来解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时髦的傻子

《红楼梦》第50回末:【宝琴走过来笑道:“我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第51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开篇即列出这十首怀古诗。

对于这些怀古诗,后世读者历来解读多多,上网一搜琳琅满目,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傻子参考网上诸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取舍、整理、加工、改造,形成一篇以自己独到见解为主的解析文章。虽少新意也可怡情,无非聊博一哂耳。

按照薛宝琴的意思,每首诗分四方面解读:1、古迹在何处;2、所咏何典故;3、诗句祥解读;4、暗隐何俗物。有些文章根据《红楼梦》中多用戏谶、诗谶、谜谶等谶语,分析这些怀古诗也可能谶某人某事。暂时没有想明白,故本文未予讨论。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1、古迹在何处:据南朝盛宏之《荆州记》、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南史·宋书·符瑞志》、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等文献资料记载,以及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大批赤壁之战文物被陆续发掘出来,证实了当时的赤壁古战场应在今湖北省蒲圻(pú qí)县西北长江南岸。(另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

2、所咏何典故:【赤壁之战】的史实众所周知,即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亲率20万大军(具体人数说法不一,但号称80万)进攻东吴。吴主孙权经诸葛亮说服,与刘备联合作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多为北人不善水战的弱点,利用火攻大破曹军。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像人们所熟知的“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均来自于赤壁之战。

3、诗句祥解读:【赤壁沉埋水不流】——当年的战船、兵器、阵亡的将士尸骨多不胜数,沉埋江底壅塞河道,甚至使得长江水流不畅。杜牧《赤壁》绝句中也有【折戟沉沙铁未消】的句子。此句极言其战况之惨烈。

【徒留名姓载空舟】——人亡船空。即使“徒留名姓”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有名望的大人物。至于那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万骨”,何能留下名姓?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喧阗(xuān tián)”指战场上那种数十万人激战所特有的嘈杂、喧哗、宏大的声音,被一场熊熊大火(一炬)烧到沉寂无声,唯有那助长火势的东南风在冰冷的江面上悲凉地哀号。“滚滚长江东逝水”,浑浊的江水中游荡着数不尽的尸骨和英魂。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法船】,即旧时烧献给亡故者的纸船。多用秫秸扎成框架,以彩纸裱糊而成。因是冥器,有船无水,又是空船,故云“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这种纸船最终不过是噼噼剥剥一把火烧掉,故云“喧阗一炬悲风冷”。纸船带走了什么?无非是亡者的姓名和魂灵,谓之“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程高本首句为“铜柱金城振纪纲”)

1、古迹在何处: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地名。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设刺史管辖。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

2、所咏何典故:公元40年,交趾当地雒民征侧、征贰姐妹俩起兵反抗交趾太守苏定,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群起响应,攻取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公元42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前去镇压,剿灭二征平息叛乱,在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金城在甘肃,有羌人居住。公元35年,金城羌兵造反,光武帝派马援率军击破羌兵,把七千羌人迁徙到三辅。因“交趾”“金城”均与马援有关,程高本改作“铜柱金城”以切合“交趾”之题。本文按脂本分析。

3、诗句祥解读:【铜铸金镛(yōng大钟)振纪纲】——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缴全国的兵器铸造金镛和铜人以“振纪纲”的故事。“振纪纲”即整肃国家法度。这里借指马援征服异族,整肃了国家法度。

【声传海外播戎羌】——海外,古代泛称汉政权统治区域之外的四邻。戎羌,羌族又称西戎。是说马援破羌兵、平二征,征战无数威名远扬,四域为之折服。

【马援自是功劳大】——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王莽末年为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kuí  xiāo),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等战争。曾于金城击败羌兵,又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新息侯。是西汉末至东汉初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说马援功劳大当之无愧。

【铁笛无烦说子房】——崔豹《古今注》云:“《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多毒淫。’”此曲即被称为“铁笛”之曲。子房即西汉初年的张良。张良为刘邦建立统一的汉帝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刘邦曾称赞他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说张良曾于垓下之战中吹铁笛作楚声,以乱项羽军心,为楚汉之争中刘邦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此句的意思是,若说铁笛建功马援更胜一筹,无需再说张良。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喇叭】。喇叭为“铜铸”且形状与金镛相似,声音洪亮可以传播很远,“声传海外”非它莫属。喇叭和铁笛都属于古代军中管乐器,有相通之处。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有版本首句为“名利何曾伴”。“女”和“汝”二字相通,都是“你”的意思

1、古迹在何处:钟山,也称钟阜、北山、紫金山,在今南京市东北。

2、所咏何典故:南朝时南齐有个周颙(yóng),他初时隐居钟山,不肯出仕。其实是待价而沽,以隐居之能士示人,为了博取更高的官职。后来果然应诏出任海盐令。孔稚珪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来讽刺周颙。实际上孔稚珪是借题发挥,对那些虚于隐居饵名钓禄的封建文人进行讽刺和鞭挞。

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载:“(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3、诗句祥解读:【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这两句是反说。用嘲讽的口吻说你周颙并非追名逐利之辈,你是真心隐居山林,却被帝王平白无故诏谕出山的呀!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这两句是正说。说你们这些所谓的“隐士”只不过是摆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沽名钓誉罢了,实际上大概很难“休绝”名利的羁绊与“牵连”。这就怨不得经常会有人嘲笑你们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了。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傀儡】,也叫“木偶”。俗语有“魁儡子”、“窟儡子”、“吊线猴”等叫法。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木偶没有生命,与名利从不相干。何时登台如何表演,全由幕后人操纵,故云“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木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类型,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少不了被人操纵的“牵连”,只不过是供人们逗乐取笑的工具而已。故云“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1、古迹在何处:淮阴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始置淮阴县邑,包括今淮安市境内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的大部。

2、所咏何典故:说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故事。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人,后又封为淮阴侯。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这首诗至少说了韩信三件事:其一,甘受恶少胯下之辱;其二,攻取齐国后自立为王;其三,“赐千金”以报一饭之恩。

3、诗句祥解读:【壮士须防恶犬欺】——韩信年轻时贫贱,曾遭淮阴恶少(即“恶犬”)欺侮,忍辱从人家的裤裆底下钻过去。即有名的“忍他人之不能忍”之“胯下之辱”。

【三齐位定盖棺时】——韩信平定齐国后,上书刘邦表示自己要做代理齐王。其时,刘邦正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刘邦对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十分恼怒。张良陈平暗示刘邦要顾全大局,遂答应了韩信的请求,干脆封他为正式齐王。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把原齐国一分为三,故曰“三齐”。韩信争做齐王的举动为他以后的被贬、被诛甚至诛灭三族埋下了祸根,故谓“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韩信出身贫寒又不通农商之道,常常依赖别人度日,甚至母亲死后都无钱下葬,乡邻对其极其厌恶。谁也想不到他会日后发达。此句是奉劝世人不要用世俗眼光看人,所谓“穷根不会扎到底,富贵也不会万万年”。

【一饭之恩死也知】——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常常吃不上饭。一次在河边钓鱼,一个漂洗丝绦的妇人可怜他,就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功成封王,就召见这个妇人,赏赐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打狗棍】。王雪香《金玉缘》批注云:“此是打狗棍。作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杆,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棍,供亡者过恶狗村之用云。”打狗棍正是“壮士须防恶犬欺”时的武器,“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杆,煨面为槌,供之”等语正与“三齐位定盖棺时”、“一饭之恩死也知”两句相契合。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1、古迹在何处:广陵之名始于战国时楚国,隋唐时数易其名,唐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定名扬州至今。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之名尚存,是扬州市下辖主城区。

2、所咏何典故:写隋炀帝下扬州,开运河,筑隋堤,植榆柳,建迷宫,溺酒色,穷极奢靡,荒淫无度的史实。

3、诗句祥解读:【蝉噪鸦栖转眼过】——“蝉噪”即蝉鸣聒噪。夏天蝉最活跃,故蝉噪指代夏天。古人常用“鸦栖”表示日暮或深秋等苍凉环境,如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如纳兰性德:“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故鸦栖指代秋天。此句是说夏天秋天很快就过去了。

【隋堤风景近如何】——隋堤,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榆、柳等,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隋堤风景尤以柳色著名,仅以《隋堤柳》命名的唐诗就有白居易、杜牧、江为、李山甫、罗隐、翁承赞等人的诗作传世。但夏秋已过渐入冬季,隋堤上的柳色如何呢?原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条了。以上两句也暗讽了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情导致大隋江山的崩溃之速。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隋炀帝杨广是有名的风流皇帝,为后世人们留下了大量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至今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节目里,还有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讲解的《大隋风云》,其中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还要作专题研究。真不愧是“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巴斗】,即用柳条编织的圆斗(一种盛物器具)。这种柳条斗轮廓酷似人的嘴巴,故称“巴斗”。上文提到“夏秋已过渐入冬季,隋堤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条了”,却正好成了编织“巴斗”的绝佳材料。

“巴斗”又谐音才高八斗的“八斗”。南朝宋国谢灵运恃才傲物,曾于酒后自叹:“天下才共一石(石读dàn,一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所以“只缘占得风流号”可借指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曹子建。“巴”又是嘴巴的“巴”,“斗”也可理解成争斗的“斗”,“巴斗”就是“斗嘴,打嘴仗”,契合“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1、古迹在何处:桃叶渡又名南浦渡,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个古渡口。

2、所咏何典故: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ráng)侯。”诗文道出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但因为王献之当年曾在此渡口迎接过爱妾桃叶,桃叶渡由此得名。据说当时秦淮河水面宽广,桃叶渡处水流湍急,桃叶每次渡河都非常害怕,王献之就作了一首《桃叶歌》安慰她:“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自此渡口名声大噪。

 

3、诗句祥解读:【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这是一种凋敝衰败的景象:草衰、花闲、池水浅、桃叶飘落、万物凋零。用林黛玉老师给香菱讲诗的【起、承、转、合】衡量,这两句属于绝句中的“起”与“承”,是为后面两句的“转”与“合”做铺垫的。

 

【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指在金陵(今南京)建都的六个小王朝:即三国时的吴、东晋、宋、齐、梁、陈。(此外还有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称南京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可以说无论哪个朝代都不缺少股肱大臣亦即“梁栋”,但是“多如许”的梁栋也挡不住历史的变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繁华之地,也只是留下一些六朝遗迹而已。北朝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道:“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这正是金陵颓败后的真实写照。

 

【小照空悬壁上题】——“小照”指桃叶的画像。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载:“古无小照,起於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孪生》载:“汝既善画,盍(hé 何不)写吾二人小照。”“壁上题”,王献之曾在墙壁上或屏风板壁上题字留墨。王献之、桃叶等人早已作古,现在唯有“小照空悬”,“壁上题”落寞,徒增衰败气氛而已。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桃木木梳】。桃木并非名贵木料,但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说古代人们过春节时,都要用“桃符”挂在大门前辟邪。所以古人用桃木木梳极为普遍,其成物也与“桃枝桃叶总分离”一句非常契合。古人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木梳理顺头发以利全身,和六朝梁栋理顺京城以治理全国又极为相似。木梳都是单手操作,五根手指握一柄木梳正好暗合六朝。木梳齿儿密密排列犹如“六朝梁栋多如许”,但主人早已人去屋空,徒剩了“小照空悬壁上题”,木梳也没了用武之地,像“衰草闲花”一样成了过时之物。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1、古迹在何处:青冢,即汉朝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清一统志》载:“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筠廓偶笔》载:“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载:“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2、所咏何典故:即【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她与貂蝉杨玉环西施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即依此四人而来。“闭月”是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说玉环观花的故事。“沉鱼”是说西施浣沙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晋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红楼梦》第6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里林黛玉写的第三首《明妃》就是写王昭君。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为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并改元为“竟宁”。呼韩邪上书表示愿意永保边境和平。“昭君出塞”维护西汉和匈奴关系稳定了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3、诗句祥解读:【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历史上昭君是自愿出塞和亲的。但《红楼梦》是依据另一种说法把昭君出塞作为悲剧来写的。说昭君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画师把她画得很丑,故“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出塞临行时,汉元帝才发现她美得醉人,悔之不及。最后杀掉毛延寿以泄愤。林黛玉写的《明妃》诗中就有“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陕北有个淡水内流湖叫“红碱淖”,当地人称“昭君泪”。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云水相隔乡关万里,无限惆怅涌上心头,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数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说明把昭君出塞作为悲情故事流传甚广。

 

“黑水”句就是说昭君愁怨太重,使茫茫黑河水都哽咽不流。“冰弦”,用蚕丝制作的琵琶弦,指代琵琶。“冰弦拨尽曲中愁”是说昭君出塞时弹拨琵琶喧泄心中的怨愤。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汉家”句感叹汉元帝的和亲政策实在是太可笑了!认为汉元帝为求安宁不在强国富民上下功夫,反而借助于美貌的妃子,其做法为人所不齿。“樗”(chū)即“臭椿”。“栎”(lì)即“柞树”。“樗栎”,其木材质地松软,比喻无用之材。《庄子·逍遥游》云:“其大木(树干)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栎”之详解见《庄子·人世间》)。后句是把汉元帝比作樗栎,说他像不成材的树木一样“应惭万古羞”。

其实历史上持这种观点者不乏其人。如唐代戎昱的《咏史·和蕃》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墨斗】。墨斗是木工工具,在“斗”盒内倒上墨汁但却流不出来,故云“黑水茫茫咽不流”。从墨斗内扯出一条墨线,两头压紧,中间拉起一弹,就在木头上弹出一条黑色直线,便于加工时取直,故云“冰弦拨尽曲中愁”。“曲”,在诗中指曲子,在谜语里指弯曲,一字两用,妙绝!“樗栎”面对对其置之不理的墨斗,确实是“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1、古迹在何处:马嵬(wéi)即马嵬驿,也叫马嵬坡。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因杨贵妃缢死于此处而闻名。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

 

2、所咏何典故: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极受宠幸。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携贵妃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要求玄宗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仍然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被迫赐贵妃缢死,卒年三十八岁。史称“马嵬之变”。

 

4、诗句祥解读:【寂寞脂痕渍汗光】——首句,“寂寞脂痕”是“脂痕寂寞”的倒装形式。“渍汗”是“汗渍”的倒装形式。“光”是“空、净、尽、完、了”等意思。古汉语中倒装句式司空见惯,近体诗中有时为了兼顾诗意和格律,倒装句式并不鲜见。此句是说杨贵妃已死,她的脂痕和汗渍统统归于净尽和沉寂。

 

【温柔一旦付东洋】——杨贵妃受宠不仅在于她貌美,还在于她温柔和顺善解圣意。但是这种“温柔”随着她的死亡已经付之东流,亦即“温柔一旦付东洋”。一旦,指一天或一天之间。如《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史记·晋世家》:“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关于杨贵妃的身后事,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扑朔迷离。《旧唐书·杨贵妃传》载:“上皇(唐玄宗)自蜀还。。。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yì 掩埋,埋葬)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没有提到尸骨。白居易《长恨歌》里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说是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了。还有一种说法,说当时是一个侍女做了贵妃替身被缢死,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 日本山口县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裔云云。

杨贵妃究竟是真死还是假死已成千古之谜,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可以确认的现实却是,因为贵妃之美震撼人心,所以人们渐渐将她神化。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纷纷传扬贵妃墓上土香气袭人,而且可以滋润皮肤使人变白变嫩变美。因而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成群的仕女来这里游春,临走时都要在贵妃墓上抓把黄土带走,回家后与面粉搀和名曰“贵妃粉”,用以美容。久而久之,就像雷峰塔的倒掉是因为塔砖不断被盗一样,贵妃墓冢不断被破坏变小。所以后来人们便用青砖砌成了圆顶墓冢。

这两句诗应该是根据上述现实来说的。说游春的仕女因为抓回一点贵妃墓上的土,留得(遗得)了一点杨贵妃的“风流”遗迹,使得穿的衣裳上,盖的被子上数日之后还有香味。

4、暗隐何俗物:有猜测本诗谜底为“香皂”,红楼梦第21回中曾经提到了香皂,而且和诗意也比较契合,猜为香皂(古时也叫胰子,主要防皴裂)自然不无道理。不过我觉得谜底猜为【妆粉】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更加契合诗意。

 

我国妇女至少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妆粉。妆粉品种多样,有米粉、滑石粉、石膏粉、蚌壳粉、珍珠粉、铅锡粉、茉莉花籽粉等等,但不论哪种粉,都少不了要加入名贵中草药香料配制,所以又叫香粉。妇女化妆先要往脸上傅粉,然后才用胭脂、口红(也叫口脂,有时与胭脂通用)、描眉黛青等物。

 

古代妇女每日晨起化妆晚上卸妆,一天(一旦)一洗。林黛玉《桃花行》开篇即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联系到“寂寞”两句,可理解为脂痕和汗渍消之净尽,是因为能让妇女打扮“温柔”和漂亮的妆粉被洗去了,亦即“温柔一旦付东洋”。但妆粉洗去遗留在身体上衣服上的香味是马上去不净的,契合后两句“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1、古迹在何处:蒲东寺,即普救寺。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地处黄河大转弯处,隔岸与潼关相望。因寺院建于蒲州老城城东丘陵之上,故名蒲东寺。该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困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言克城后秋毫无犯。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为普救寺,延用至今。普救寺几经劫难,现已重修恢复旧观,与重建的久享盛名的鹳雀楼,以及重见天日的黄河铁牛群,组成表里山河的旅游观光胜地。

 

2、所咏何典故: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根据唐代元稹的《会真记》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故事描写了丫鬟红娘(小红)蔑视封建礼教,瞒着老夫人暗中牵线,把张生与莺莺撮合在一起。自己虽然受了委屈,但成全了一桩美满婚姻,讴歌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主题。《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大,书中很多地方都有《西厢记》的影子。作者还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3、诗句祥解读:【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红楼梦》作者尽管通过林黛玉赞美《西厢记》,但本诗仍然是站在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的立场上来评价红娘的暗中牵线的。所以说“小红骨贱”、“私掖偷携”。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作者都无法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曹雪芹也不例外。他赞赏宝玉黛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但不可能彻底否定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西厢记》里确实有一折戏名曰“拷红”,就是老妇人发现了张生和莺莺的破绽,把红娘叫来拷问,但并没有“吊起”来拷问。以下台词可见端倪:“把红娘唤,拷情由,小姐因何私下楼。是你话诱主到花园去,败我门风不顾羞,家法难容你这鬼丫头。小红娘,转双眸,她轻启齿,吐珠喉,说道夫人何必气咻咻,容红娘细细诉从头来。”

 

写为“时吊起”有可能是为了兼顾谜语上的意思吧。况且《西厢记》故事本不是史实,完全可以再创造的。这两句是说红娘虽然被老夫人经常吊起来拷打审问,但为时已晚,张、崔二人已经在红娘的穿针引线下彼此“勾引”同道而行。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红麝串】。360百科解释:“红麝串又称红麝香珠、红麝串子,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念珠儿,穿成串子,戴在手腕上作装饰。麝香为雄麝之麝香腺中分泌物,干燥后成红棕至暗棕色颗粒。”《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提到了红麝串。

红麝串是把许多红色念珠儿串起来做成的,但每个念珠都很轻巧,故云“小红骨贱最身轻”。红麝串无论是市购还是受人馈赠都是现成的,其制作过程一般看不到,故谓“私掖偷携强撮成”。又是要经常戴在妇人手腕上的,比喻成“虽被夫人时吊起”,一个“时”字就说明是经常戴的。一串珠子是彼此“勾引”同行同止的,故云“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1、古迹在何处:梅花观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一个虚拟的地方。据戏中女主角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的说法,可知梅花观在南安,即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粤、湘三省交汇处,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2、所咏何典故:汤显祖以大余民间传说,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创作出《牡丹亭》。剧中描述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但却是梦境并非现实。杜丽娘因此梦萦魂绕抑郁成疾,寂寞空虚中自画肖像一副并附小诗一首,弥留之际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山石之下。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庵)中,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竟是梦中情人。杜丽娘芳魂与柳梦梅再次相会,并请求柳梦梅掘开她的坟墓。墓掘开后杜丽娘得以复生,并冲破种种阻隔,与柳梦梅终成眷属。讴歌了“追求真爱、超越生死”的主题。

 

3、诗句祥解读:【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自画像后附诗的最后一句,原诗为:“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原诗后两句意思是“将来若有幸陪伴蟾宫折桂的公子的话,我一定要选柳梦梅”。古汉语中常用“婵娟”指代仕女美人,故“个中谁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太湖石旁拾得丽娘的自画像。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杜丽娘是和丫鬟春香游园寻春回房后,梦见柳梦梅手持半枝垂柳向她求爱的。但现在已经是西风(秋风)乍起的时节,若想再一次梦中团圆,只能等到下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故云“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春香”既是丫鬟又代表春天,一词两用,妙绝!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合欢扇等。圆形有柄,扇面状如满月。后来又发展成长圆、匾圆、葵花、梅花、六角等多种形状。扇面以丝、绢、绫罗之类织品绷紧于框架,上面或画或绣有名人书画,或山水花卉,或鹤鹿鱼虫,或牧童仕女等。柄用湘妃竹、棕竹、洋漆、象牙之类制成,缀有扇坠、流苏、玉器等饰品。夏月,闺阁仕女手摇团扇,平添几分娴雅妩媚,故仕女深爱之。

梅乃冬梅,指代冬天。柳乃夏柳,指代夏天。扇子无疑是夏天用的。故云“不在梅边在柳边”。以前曾看到有人扇子上写着打油诗曰:“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借扇,等到秋冬。”戏谑之意令人发笑。因扇面上往往绘有仕女图案,故云“个中谁拾画婵娟”。团扇是夏天用的,秋凉之后便束之高阁。故谓“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其中“团圆”一词更是暗示了团扇。(全文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