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血三法,药各不同

 循天园 2018-06-06
血虚宜补之,虚则发热内热,法宜甘寒、甘平、酸寒、酸温以益荣血,其药为熟地黄、白芍药、牛膝、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鹿角胶、肉苁蓉、甘枸杞子、甘菊花、人乳之属。

血热宜清之凉之,热则为痈肿疮疖,为鼻衄,为齿衄,为牙龈肿,为舌上出血,为舌肿,为血崩,为赤淋,为月事先期,为热入血室,为赤游丹,为眼暴赤痛,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以除实热,其药为童便、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黄芩、犀角、地榆、大小蓟、茜草、黄连、山栀、大黄、青黛、天门冬、玄参、荆芥之属。

血瘀宜通之,瘀必发热发黄,作痛作肿,及作结块癖积,法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经,佐以咸寒乃可软坚,其药为当归、红花、桃仁、苏木、桂、五灵脂、蒲黄、姜黄、郁金、京三棱、延胡索、花蕊石、没药、 蟅虫、干漆、自然铜、韭汁、童便、牡蛎、芒硝之属。

盖血为荣,阴也,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证可审者也。证既不同,药亦各异,治之之法,要在合宜,倘失其宜,为厉不浅,差剧之门,可不谨乎。(《本草经疏》)

夫川芎,血中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

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

当归分二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虚腹痛也。

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

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

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

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

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灰者,血崩所宜。

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闭所宜。

苁蓉、琐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

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

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

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以能触类而长,可谓应无穷之变矣。

源自:丁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