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 | 病例讨论

 家门人才济济 2018-06-06

摘要

本文介绍的病例为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文章详细介绍了术前软组织评估要点,分析了损伤机制、骨折特征和分型、手术入路和固定钢板的选择,详尽展示了前内、前外、后内后外的复位固定方法,并对该种病例预后的影响因素、手术体位和固定方法等要点进行了讨论






1.病例描述


男,49岁,骑助动车摔倒致左膝关节肿痛、畸形、活动受限骨折1小时,由救护车送来我院急诊。急诊检查左膝关节肿胀、淤血、畸形,患肢远端足趾活动、血运、感觉无异常,其他部位(-)。急诊X线片示: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图1 急诊膝关节正侧位片

胫骨平台粉碎骨折,腓骨头骨折


━━━━━━━━━━━━━━


2.术前检查


进行膝关节CT扫描和3D重建,有助于详细、准确的描述关节内骨折的类型(劈裂、塌陷、劈裂塌陷)、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与周边结构的病理解剖关系,进行影像学测量,使医生对骨折有立体的影像学认识,方便术前方案的制订。



图2 CT扫描

横断面图像、冠状面重建图像、矢状面重建图像



图3 三维重建图像

前面观,后面观,上面观


━━━━━━━━━━━━━━


3.治疗计划


3.1   术前处理

入院后,即刻将下肢置于Brown架上,行跟骨牵引,维持肢体长度,膝关节予以冰敷,减轻创伤反应,等待皮肤软组织的肿胀消退。


该病例为高能量损伤,必须评估伴发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包括:体被组织、血管神经、骨筋膜间室及半月板和韧带等。


  • 体被组织:重点评估其完整性,有否骨折水疱的出现(清亮还是血性),浅表的擦伤,深层的潜行剥脱或脱套。如在体被组织损伤充分愈合之前手术,将增加伤口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

  • 骨筋膜间室:小腿有否严重的持续性疼痛,或足趾的被动牵拉痛,尤应注意单间室筋膜间隔综合征(前间室)的发生。

  • 半月板与韧带:在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术前MRI有一定帮助,但尤应注意,术中在平台骨折固定之后,进行膝关节稳定性的手法检查更有帮助,包括抽屉试验和侧方挤压试验。

  • 血管神经:注意远侧的外周灌注与血管搏动,骨折的远隔部位(足踝)有否皮肤瘀斑、花斑,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必要时血管造影。


3.2  手术时机

高能量的骨折,完善术前准备,等待软组织肿胀消退,方可手术。本例自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0天。


3.3  骨折分型和骨折特征

3.3.1  骨折分型

  • Schatzker分类:VI型,即平台与干骺端骨折,平台关节面与骨干失去连续性。

  • AO/OTA分类:41C3型,关节面粉碎,干骺端粉碎。

  • 三柱分型:三柱均骨折。

  • 四象限分型:四个象限均有骨折。该病例中,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个象限、交叉韧带止点的髁间嵴、髌韧带止点的胫骨结节,均有骨折。


3.3.2  骨折特征

  • 后内侧象限骨折块:属劈裂剪切骨折,关节面没有压缩塌陷,骨块成典型的倒立三角形圆锥样,上宽下窄,皮质劈裂长度多在4-5cm,下方的皮质尖齿细长,可成V形或L形,尖齿多位于胫骨的后内侧骨嵴处。


  • 前内侧象限骨折块:劈裂剪切骨折,靠近皮质外壳的关节面没有压缩,少部分靠中线髁间嵴的关节面可能存在粉碎塌陷,皮质尖齿较短,位于胫骨内侧面。


  • 后外侧象限骨折块:关节面压缩塌陷,后外侧皮质破裂,长度多不超过3cm,移位严重者可伴有腓骨头骨折。


  • 前外侧象限骨块:关节面压缩塌陷或劈裂塌陷,关节面粉碎严重,塌陷可深达2-3cm,向外侧膨胀增宽。


  • 髁间嵴骨块:髁间嵴的骨折多为周边骨折后的自然游离,没有上浮漂起,不属于ACL撕脱骨折。在周边骨块固定之后,髁间嵴往往也自然稳定,多不需特别处理。


  • 胫骨结节骨块:多为轴向暴力导致的劈裂骨折,可含或不含关节面成分,向下劈裂多在髌韧带止点远侧,需要予以复位固定,以恢复股四头肌的牵拉受力点。


图4 胫骨平台四象限骨折[6]


3.4  损伤机制分析

  • 屈膝位的外翻+轴向暴力。


有5个因素决定了胫骨平台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程度和伴发损伤,即:暴力大小、暴力方向、受力部位、受伤时膝关节所处的位置、骨骼质量。


从影像学分析推论受伤机制,该例属于屈膝位的外翻暴力+轴向暴力,外侧损伤比内侧严重,后侧损伤比前侧严重。外侧平台塌陷增宽、腓骨头骨折移位,说明损伤以外翻暴力为主;轴向暴力继续作用,导致内侧平台、前方的胫骨结节皮质破裂,但该二处骨块移位不大。


分析损伤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辅助钢板的位置(复位钢板,本例为内侧)和主力支撑钢板的位置(强力固定钢板,本例为外侧)。


3.5  手术入路

  • 仰卧漂浮体位下的联合切口入路(前外侧+后内侧)。


仰卧漂浮体位(supine floating position):患者仰卧,两下肢均消毒包扎。将健侧髋、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内收,拉向患侧膝关节上方。该操作手法将使患者的下腰部和骨盆旋转(可在健侧使用骨盆撑架),带动患侧的股骨和膝关节外旋,增加对后内侧的显露。


后内侧倒L形皮肤切口:经腓肠肌内侧头与比目鱼肌内侧入路,可显露胫骨近侧干骺端皮质的3个象限——后内、前内、后外。该切口可精确复位劈裂的后内侧骨块(V形尖齿),为其他骨块的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可安放小型钢板,起到维持骨块复位的作用,多个小型钢板对整个内髁和后髁起到围挡固定作用(enclosure fixation)。


前外侧切口:显露1个象限(前外)。通过此切口可观察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关节面,进行植骨,恢复平台宽度,并安放强力锁定钢板。


图5 仰卧漂浮体位

上图 双下肢消毒,无菌巾包扎,贴消毒隔离膜

下图 通过健肢屈髋屈膝,拉于患侧膝关节之上,增加后内侧切口的显露


3.6  各钢板的位置与作用

  • 对内侧的劈裂骨折,每一个移位的骨折块均需要精确解剖复位,均需要自己的阻挡钢板固定,钢板放置在骨折的尖齿部位,起到抗滑阻挡的复位作用。内侧钢板应偏下放置,留取上方1-2cm以接纳后续经外侧钢板向内侧打入的长螺钉;内侧钢板采用短的皮质骨螺钉固定,防止干扰后续的关节面骨块复位。


  • 对劈裂塌陷的后外侧骨折,翻开皮质外壳,初步抬高塌陷的关节面后,复位皮质外壳后,将钢板斜向放置,用短的皮质骨螺钉固定于胫骨干,起到后外侧「金属皮质外壳的作用,目的是防止后续经前外侧进行的关节面复位、植骨等向后移位、脱落,即起到后外侧壁的阻挡作用,因此,上方靠近关节面的螺钉可以不打。


  • 对胫骨结节骨块,采用小型钢板、短螺钉予以抗滑支撑固定。


  • 经前外侧放置的解剖锁定钢板,是骨折固定的主要钢板,将承受负荷力量,均采用长螺钉固定。关节面抬高,植骨填充后,先在干骺端采用长的普通皮质骨螺钉(一般70mm以上),将增宽的关节面收紧,恢复正常;再在紧靠关节面的部位,打入长的锁定螺钉,直至内侧皮质,以排筏方式支撑关节面骨块;再在骨干的部位,同样采用长螺钉,贯穿双皮质,将已经重建的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干连接起来。



图6 胫骨平台骨折的四象限固定

后内、后外、前内的小型辅助钢板,起到维持复位的围挡作用;外侧的锁定钢板为主力钢板,起到排筏支撑作用[6]


━━━━━━━━━━━━━━


4.手术方法


患肢股部上气囊止血带,画好手术切口线。



图7 仰卧位,双下肢消毒铺巾。皮肤的散在擦伤己愈合


先进行内髁骨折的显露与固定。


助手牵拉健肢,维持漂浮体位。先做倒L皮肤切口的竖形部分,在大隐静脉后方切开皮肤深筋膜,从胫骨干内缘找到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将其从骨干上向后剥离牵开;再做切口的横形部分至腘窝中点,注意保留腓肠内侧皮神经。将腘肌从胫骨后面剥离牵开,腘血管神经束位于被牵开的肌肉之中,无需显露。


用丝带将鹅足肌腱向前牵拉,首先复位劈裂剪切的后内侧象限骨块,因为这往往是骨折线最简单(即皮质没有进一步粉碎、下端有一典型的尖齿)、最容易显露、最容易找到解剖复位标志的骨块。找到其位于胫骨后内侧嵴下端的V形尖齿后,向下牵引小腿并向上推顶骨块,将下端的皮质尖齿及侧面的骨折线完全对合,获得「齿对齿边对边的精确复位。


将鹅足肌腱向后牵拉,显露前内侧骨块的后部。本例前内侧骨块与后内侧骨块之间移位不明显,予以复位后,取小型T板一块,试行安放其位置,使其竖形部分能压住后内侧骨块的尖齿,而前内侧骨块能获得一个螺钉的固定,即一块T板同时维持后内侧与前内侧骨块的解剖复位。钢板近端离关节面1-2cm。


首先打入紧靠尖齿的下方螺钉,采用仅抓住钢板下单层皮质的短螺钉固定(一般20mm长),逐渐收紧,将重建钢板压向胫骨干,进一步复位骨折块,获得抗滑支撑固定(antiglide-buttress fixation)。然后在钢板的上下孔中打入其他螺钉(均为短的单皮质螺钉),进一步加强固定强度,并防止骨块的旋转移位。


内侧髁在获得解剖复位固定之后,即为粉碎的外侧髁骨折提供了后续的复位依靠和参考。


略屈膝关节,有利于放松小腿后群肌肉,增加后外侧象限的显露。


将破裂的后外侧皮质外壳翻开,初步上抬关节面骨块后,将皮质外壳推顶复位,采用塑形贴服的重建钢板(6-8孔),斜向外上方放置,近端尽量靠近后外侧关节面。钢板远端采用2-3枚短的单皮质螺钉固定于后侧胫骨干上,目的是用钢板维持后外侧皮质外壳的位置,防止后续的经前外侧切口所进行的骨折复位和填充植骨,向后侧滑落而发生丢失。因此,斜向放置的后外侧钢板的近端可不打螺钉。


将健侧下肢放回原位,患侧膝关节恢复正常的仰卧位置。放松止血带,对下肢进行血液灌注。同时进行C臂机透视,观察内侧平台骨折的复位固定情况。


患肢再次上止血带,做前外侧切口。


如伴有胫骨结节骨折,则首先经此切口,采用重建钢板在骨干部予以皮质解剖复位、固定。切开外侧半月板冠状韧带,提起半月板,进入膝关节腔。翻开前外侧象限的皮质外壳,直视下将粉碎塌陷的关节面骨块复位抬高(包括后外侧、前外侧),多枚K针临时固定,在关节面下的空腔中进行植骨(自体骼骨或异体骨)。C臂机透视关节面复位满意后,取胫骨平台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最好是能调节螺钉轴线的多轴锁定板)置于外侧,骨盆钳予以内外收紧,恢复胫骨平台的正常宽度。


先在干骺端用一枚普通螺钉使钢板与骨干收紧贴服,再对近侧的关节面以排筏支撑方式固定(raft-buttress fixation),将3-4枚长锁定螺钉,靠近关节面一直打入前内侧象限骨块和后内侧象限骨块的皮质。先前的内侧钢板已偏下放置,为外侧长螺钉的排筏方式打入留出了空间。最后,在外侧钢板的骨干部位,继续采用长螺钉贯穿内外双层皮质,将已经重建的近端胫骨平台,与远侧的胫骨干连接固定起来。



图8 术毕透视正侧位影像


图9 术后CT及3D重建图像



图10 手术切口及其愈合情况


━━━━━━━━━━━━━━


5.术后处理与康复治疗


  • 在内、外侧切口分别放置负压引流。不用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

  • 负压引流可在24小时后拔除。

  • 术后强调膝关节早期活动。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训练(等长、等张),练习直腿抬高动作。1周后伤口稳定,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争取在4-6周内达到90°以上的活动幅度。

  • 术后可扶拐下地站立、行走,但勿使膝关节屈曲超过90°。完全下蹲负重通常在术后3月。

  • 门诊随访:术后1月、2月、3月、6月、1年。该病例在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

  • 随访内容: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膝关节功能量表;指导功能锻炼。



图11 术后3月膝关节功能



图12 术后1年随访图像



图13 术后2年内固定取出后图像


━━━━━━━━━━━━━━


6.要点总结


6.1  影响双髁骨折预后的因素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常为高能量创伤所致,不仅骨折粉碎严重,而且对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也造成明显的伤害。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早期的切口感染与皮肤软组织坏死,与手术时机过早、双切口间距太小,与金属内植物数量多、体积大,以及切口暴露范围大、手术时间长等有密切关系。


6.2  仰卧漂浮体位的优缺点

仰卧漂浮体位通过搬动健肢,带动患肢外旋而增加后侧显露,有以下优点:

  • 患者仰卧,麻醉更加安全;

  • 搬动健肢,骨折的患肢也更加安全;

  • 术中透视方便:将健肢放回,患肢即处于标准的前后位,透视操作简单,容易获得标准的正侧位膝关节图像;

  • 操作简便:虽然对后外侧象限的后上角暴露不足,但斜向放置的后外侧钢板,近端部分无需钻孔打螺钉,钢板仅在下方的胫骨干固定即可,操作容易完成;

  • 基本不影响术中外固定架的使用。


仰卧健侧漂浮体位也存在一些缺点:

  • 对伴有脊柱或骨盆骨折的患者不适合,或需要先对其进行内固定;

  • 术中需增加一助手,维持健肢的屈曲内收位;

  • 全身麻醉,肌肉越松弛,维持体位越容易,后侧的显露也就越多;


6.2  该病例内固定方法的特点

该内固定模式,可总结为「后内侧抗滑围挡,前外侧排筏支撑,即内侧的小型钢板(钛板)压住关键的骨折尖齿部位,起到维持解剖复位的作用,将复杂的VI双平台骨折,转化为较简单的外侧平台骨折;再在外侧应用强力厚重的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关节面,连接干骺端与骨干。其特点是:


  • 前外、后内两个切口,完成胫骨平台内外双髁四个象限的显露,且两切口皮肤间距在7-8cm以上;


  • 内侧平台均为劈裂剪切骨折,关节面没有塌陷粉碎,复位固定相对简单。手术中如果恢复了劈裂皮质的解剖对位,无需显露关节面,就可认为同样恢复了平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术中透视确认)。


  • 对内侧平台的剪切劈裂骨块(前内侧象限、后内侧象限),采用小型重建钢板,以压住骨折尖齿的抗滑方式固定,固定可靠而内植物所占体积较小。


  • 对前内侧象限骨块,因其位于皮包骨部位,皮肤软组织血供最差,安放小型重建钢板仅需很小的剥离即可完成,对皮肤软组织的刺激小,有利于保护软组织血供。


  • 内侧平台的小型钢板偏下放置,为从外侧打入固定关节面的长螺钉留出了1-2cm的空间。


  • 对劈裂塌陷的后外侧象限,将皮质外壳向上推定顶复位,将固定后外侧象限的重建钢板,斜向外上放置,近端靠近关节面,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后外侧壁,对破裂的后外侧皮质外壳起复位支撑作用,防止后续的经前侧骨窗施行的关节面复位和植骨,通过空虚的后壁而向后滑落。


  • 前内、后内、后外三个象限的重建钢板,均采用单皮质短螺钉固定,不会干扰后续外侧平台的骨折复位。


  • 选用重建钢板而不是强度更好的窄压钢板或小T型钢板,其主要优点是重建钢板塑形容易,节省时间。


  • 外侧平台的解剖锁定钢板,厚实而强度大,属承受力量的主力钢板。固定关节面的锁定长螺钉,以排筏方式一直贯穿打入内侧平台皮质。最好选用可调节角度的多轴锁定螺钉,使内侧平台的前内、后内骨块,均能获得上方锁定螺钉的悬吊固定,配合下方骨折尖齿的抗滑支撑钢板,达到「下撑上吊的双重固定效果,稳固而可靠。


  • 外侧钢板的骨干部螺钉,由外向内打入,与内侧重建钢板由后向前打入的单皮质螺钉不会发生碰撞干扰,很少遇到螺钉打架、需重新钻孔的情况。


━━━━━━━━━━━━━━


参考文献

[1] Burks RT, Schaffer JJ. A implified approach to the tibial attachment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0,254:216-219.

[2]Luo CF, Sun H, Zhang B, et al.Three-column fixation for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Orthop Trawna, 2010, 24(11):683-692.

[3]Chang SM, Wang X, Zhou JQ, Huang YG, Zhu XZ. Posterior coronal plating of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through posteromedial and anterolateral approaches in a healthy floating supine position. Orthopedics, 2012, 35(7):583-588.

[4]张世民,姚勐炜,张立智等.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21:1808-1815.

[5]Zhai Q, Hu C, Luo C. Multi-plate reconstruction for severe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of young adults. Int Orthop, 2014,38(5):1031-1035.

[6]Chang SM, Hu SJ, ZhangYQ, et al. A surgical protocol for bicondylar four-quadrant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t Orthop, 2014, 38(12):2259-2264.

[7]Chang SM, Hu SJ, Du SC, et al. Four-quadrant/column 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plateaufractures. Int Orthop., 2018, 42(3):725-727.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