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导火索,上党吏民为何附赵不降秦?

 梦寻桃花 2018-06-08

文|小河对岸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东出蚕食诸侯,而韩、魏两国首当其害。魏国便是不堪秦国的进逼,而弃旧都安邑而东迁於大梁。渐而,魏国的西部领土被秦国蚕食殆尽,又使得韩国与秦国毗邻。再至长平之战前夕,韩国的领土已被秦国蚕食成葫芦状。使得韩国北部的上党地区与韩国本部仅一线相连,而这连接点便是野王(今河南沁阳)。

秦国为了将韩国上党地区一口吞下,而制定了“半韩”战略。即直接攻打野王,切断韩国上党郡与本部的联系,以使韩国上党地区不需苦战便可落入囊中。前262年,秦军攻取了野王,韩国上党郡便成为了韩国的飞地。韩国见上党郡已然不可再有,而为减缓秦国对韩国的压力,便决定干脆将上党地区献给秦国。

秦国见自己的战略意图达成,当然很高兴,打算接受韩国上党地区。但是,韩国的上党地区却沸腾了,不愿意降秦,而又不能守。最终,在上党郡守冯亭的建议与决策之下决意附赵。有人会疑惑,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其制度於底层百姓更公平、更有利。再则,秦强而赵弱,又得韩王旨意。为何上党吏民,不愿意降秦而愿附赵呢?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秦晋(韩)乃世仇,仇恨已深,而从情感上很难接受。自晋秦崤之战后,晋(韩)秦便成为世仇,屡相交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仇怨都很深。而自秦国东出蚕食诸侯,其行为又过於残暴,秦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实行斩首授爵制的国家,而被东方诸侯称为虎狼之师。

斩首授爵制虽激发了秦军对战争的热情,但该制度本身就诱发了秦人内心中的兽欲。在较为和平的时期,都会有边将“杀良冒功”。更何况在最为跌宕的战国时期,据众多冷兵器学者的统计与研究,在冷兵器时期,两军相遇,主力被击溃10%左右,即会导致对方全军奔溃而失去战斗力。而据史载,秦军动辄就斩首十几万,二十几万,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就应该是战俘与平民。正是秦军的过於残暴不仁,而使六国百姓对秦人的仇恨难以短期消解。

再则,秦国的制度,虽对底层百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作为他国降民却很难享受公平对待。秦末大起义,六国故地皆反,而秦、巴蜀之地却没有被起义波及。最为主要的原因,乃是秦以征服者自居,而肆意奴役与驱使六国百姓从事繁重的劳役与承担过重的赋税。秦、巴蜀之地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都转移给了六国故地的百姓。

秦国蚕食东方诸侯,并不是解民於倒悬,而纯粹为了对东方资源的掠夺。而任何社会结构都是金字塔状的,座落在金字塔底端的也只能是新附地区的百姓。实际上,新附地区的百姓就是秦国的二等国民,并不受秦人的信任与待见,更多的是承担繁重的劳役与后勤,很难凭军功而富贵(极少数降将勋贵除外)。

第三,秦强而赵弱,故降秦不易受重视,而附赵则易被善待。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韩与赵,皆源於晋,在民俗与文化等各方面都很相近,容易被赵国善待。秦国在民俗与文化等各方面,向来受东方诸侯轻视,而与韩国相去甚远。且秦法严苛,韩人恐惧。故而,上党吏民乐於附赵而不愿降秦。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