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瞿氏三世聚书护书,成就“虹月归来书满舱”的一段佳话!

 星河岁月 2018-06-08


《藏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7-102。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不仅山清水秀、地杰人灵,而且素有“藏书之乡”的美名。自元至清,常熟知名的藏书家多达六十余人,藏书楼遍布城内外,如赵琦美的“脉望馆”、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陈揆的“稽瑞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而尤以瞿氏“铁琴铜剑楼”的历史最为悠久,藏量最为丰富,也最具影响力,它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齐名,并称为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

虹月归来书满舱


铁琴铜剑楼位于常熟古里镇西街,建于清乾隆年间,藏书楼分前后楼,前楼取名为“恬裕斋”,庋藏乡邦文献及未收《铁琴铜剑楼书目》之宋元明古籍及旧钞、批校诸书,后书楼易名为“铁琴铜剑楼”,因主人藏有铁琴与铜剑而命名,分经史子集四部类藏,且多长编巨著。第一代楼主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棠,曾任阳湖训导,肄业于游文书院。他在其父瞿进思(1738—1793)庋藏经史图籍的基础上,广泛收购宋元善本和金石古玩,历十余年,恬裕斋积书十余万卷,与稽瑞楼、爱日精庐三足鼎立。瞿绍基生性俭约严谨,嗜书如命,不仅手自校雠古籍数万卷,而且喜爱钞书,钞了宋程大昌《考古编》、高似孙《嘉定剡录》、杨伯嵓《六贴补》等书。这种钞书之风代代相传,至第四代瞿启甲时达到鼎盛,有诗为证:“闭门童仆尽钞书,子晋黄冠卧草庐”。



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占领苏州,瞿秉清、瞿秉渊预感到战火必将延至常熟,提前谋划,及时将书分散存放,辗转大江南北七次。这次因战乱导致铁琴铜剑楼藏书大迁徙,散失珍善本多种,其中有宋刻本《晋书》《通典》《玉函经》《联珠集》《宋季三朝政要》《百将传》及旧钞本《营造法式》等。同治六年(1867)秋天,为纪念这次“胜利大逃亡”,瞿秉清特地请江阴画家吴灌英绘了《虹月归来图》,杨沂孙、张瑛、朱芝绶、叶昌炽、翁同龢等近四十位名家先后题咏写记。


《虹月归来图》画面表现远山近水,一叶小舟靠在岸边,一位书生端坐舱内,一个书童挑着书籍已在岸边,船舱内装满了书籍,艄公扶着橹,看似平静画面的背后是瞿家兄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带着心爱之物重回故园。请名家的题跋体现主人的人文情怀与生活情趣,间或表达彼此的情谊,其中包括翁同龢在内的七位名家是同治年间瞿秉清生前所请,其余则是瞿启甲为主邀请的。瞿秉清的同邑好友张瑛写下《虹月归来图记》:“凡物皆有劫,书尤甚。书者,古圣人精神所寄”,详细描述了瞿氏兄弟劫难之时如何分存藏书于各处的情形,因瞿氏“追念数年来季王两君校勘之勤,难后保护之力,属画工绘图,取米家船及赵德父归来堂书库,名之曰‘虹月归来图’,乞余记事”。


清代书法家杨沂孙(1812—1881)是瞿秉清的表兄,他用小篆为画轴题写《海虞瞿氏虹月归来图》,另外撰文叙述有清以来常熟藏书的概况及瞿氏三代爱书买书藏书的历史,盛赞瞿氏“宁舍腴田百十亩,勿弃秘笈一两橱”的恋书情结。翁同龢则感慨瞿氏藏书在战乱中能够保存完好,题道:“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乾嘉以来,通人学士多未得见,龢尝戏谓镜之昆弟,假我二十年日力,当老于君家书库中矣”。确实如翁同龢所言,瞿氏兄弟嗜书如命,而其“爱护先泽,又发于仁孝之诚”。人类以血脉相传,更以文化薪火相传,瞿秉清兄弟也以这种方法传递对先人的孝敬和文化典籍的敬重。翁同龢曾泛舟罟里村,得见其珍藏及《虹月归来图》,称赞其兄弟“好古而不骛名,大异于世俗浮竸之习。”




瞿秉清亡故时,其子瞿启甲(1873—1940)年仅五岁,他就跟随伯父秉渊及兄启文、启科读书。之后,瞿启甲挑起了继承、发展、保护家业的重担,他一改藏书家秘而不宣的习惯,主张文化流通,对海内学人、邑中同好上门借阅,尽力提供种种方便,专门开辟了阅览室,提供茶水膳食,甚至还为远道而来的读者提供食宿,遂使铁琴铜剑楼名声益广,显现了私家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雏型。时人赞叹瞿启甲:“谨承先志,刊布书目,以公同好,以不朽先人”。瞿启甲交游甚广,汪鸣銮、唐文治、俞锺颖、赵黻鸿、张鸿、丁祖荫、林葆恒、徐兆玮、周贞亮等人均为《虹月归来图》题咏。


有一年春季,常昭太镇(即常熟、昭文、太仓、镇洋)发生灾荒,唐文治发起同乡义赈会,与瞿启甲等人会商,瞿启甲极力赞同唐文治“救灾如救火”的想法,一起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他的侠义之举给唐文治留下深刻印象,唐氏由此认定瞿氏能“世载清芬,天若隐佑”其子孙的原由,即仁厚与善良。当瞿启甲请唐文治为《虹月归来图》题跋时,唐欣然答应。世人各有所好,但唐文治认为“天下之可好者,莫如书。然好书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知好书,即好书而又有力矣,未必能得吾心中所好之书”。瞿氏以世积厚德闻名于乡里,又数代相守、相传藏书,因此在唐文治看来,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历经战火得以完整保存,皆因瞿启甲与祖上父辈的好义、孝友、任恤之风,由衷希望“天必永眷此铁琴铜剑之楼,将与虞山并峙千古”。藏书家丁祖荫欣然为《虹月归来图》赋百韵长诗,称颂“书城屹立如金汤,虹月长照虞山苍”。1915年,瞿启甲与丁祖荫、徐兆玮、曾朴、张鸿等社会名流倡导成立常熟图书馆,瞿启甲担任常熟图书馆第一任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瞿氏将藏书全部无偿捐给国家,包括那把铁琴。郑振铎评价铁琴铜剑楼为“海内私家藏书最完整的宝库”,称赞瞿氏兄弟“爱护文物、信任政府之热忱,当为世人所共见而共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