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讲座】何谓收藏界的“黑老虎”?

 星河岁月 2018-06-08

《藏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7-102.

近日,“启功旧藏金石碑帖展”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230余件启功先生旧藏金石碑帖,包括金文、碑刻、法帖三大类,均为先生生前挚爱。这既是启功先生藏品的首次集中展示,也是近五十年来中国书法碑帖的首次集中展示。

碑帖学在收藏界被称为“黑老虎”,不仅因为它是黑底白字的拓本,更多地是指里面包含的学问太深,要破译其中奥秘,必须拥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知识。为此,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连起先生做了专题讲座——《启功先生的碑帖鉴定》。

何谓碑帖?

“碑帖”,往往被欣赏和研习书法的人视为一类。因古代没有影印复制技术,人们学书的范本又多取拓本,因此碑帖又称“黑老虎”。但碑帖,其实不都是拓本,特别是“帖”,原本指墨迹。欧阳修跋《晋王献之法帖》云:


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俟病,叙睽离,通问讯,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兴余笔,林立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


但这些“法帖”(主要是简札),数量有限,学书者不可能尽览,只有复制。唐人用“响搨”即双勾填墨之法复制,如启功先生校阅过的“唐摹王氏一门法书”,其结构笔画和行气章法都近于原帖。缺点则是费时费工,一次只能复制一份,“产量”太低。经唐末五代战乱,法帖更见其少,学书者却日见增多,于是刻石(木)传拓之法应运而生。久之,帖反而成了这拓本法书的代名词,而本来的法帖墨迹原件,则似乎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可见刻拓的“帖”,其产生之初便是为人研习书法之用,而“碑”,其原始用意则同书法无关。古人云碑有三用,一是系牲口,二是看日影,三是作为辘轳下葬。有字的碑到西汉末才渐渐地多起来,相沿而下主要是用于铭功纪事。东汉以降,书法作用渐趋彰显,又因书碑体贵庄严,所以多用有楷的书体,因此人们学习楷书,多取法于碑。这是碑与帖的不同之处。不过,大约南宋后期,书碑也开始有不“书丹上石”(朱笔写在石上),而是写在纸(绢)上的了,即刻碑反而要像刻帖那样经过“过朱”(即摹于石上)。这样,“碑”也有了墨迹,如启功先生校跋过的元赵孟頫书《胆巴帝师碑》等。

古今用心于碑帖考校的大略有三种人:一是金石学家,他们着眼于文字内容,意在历史的补缺纠谬,重视的是文献资料价值,一般重碑而轻帖;二是书法艺术家(包括创作者、研究者),他们意在书法的高下,刻拓的精粗,字迹留存的多少和清晰的程度。两家都要看碑帖的完整程度,但前者要求的是内容的完整明白(主要是碑),后者要求的是字体笔画清楚传神,于是就有了考校碑帖之学的兴起。而所谓的第三种,是前人所说的帖贾即碑帖商人。他们也注意校碑考帖,而且可能较金石学家、书法家更斤斤计较,不仅缺字残笔要记牢在心,石花泐痕亦要死记硬背。有人论碑帖鉴赏,因碑帖商人意在于利,往往轻视甚至置而不论,但这些人中确实也产生了不少专家,当然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金石学家和艺术家也各有偏颇。我有幸看到过一位大学问家所遗留的碑帖,其中有不少伪物,当时颇感奇怪。后见此老笔记,他因晋人书(帖)不如唐人书厚重,便觉得晋人书法都是唐人的伪造,认为晋时书法只有魏碑云云。可知,这位历史学家是不懂书法发展的历史的。而清代的著名书家王文治,则认为只要帖的书法好,就应当是真的,何必去斤斤计较考证真伪呢?


启功先生则不同。他的书法,根基于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又有本人鲜明的时代风格,结构谨严,体势劲媚,可谓出古入新,自成一体。先生又是一位大学问家,学识博大精深而又融会贯通,用于赏鉴法书碑帖,自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度。(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