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遇见 努力追随

 潮大叔 2018-06-09

2017年的骄阳之夏,相聚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带着困惑,怀着期待,与余映潮老师、黄厚江老师等大师们相遇,在语文教学学习的路上徐徐前行。获得的是明朗和希冀,坚定了信心。教学之中,再反思这段为期五天的时光,收获多多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努力之路还很漫长。尤其是教材研读、资源提炼与课堂活动的设计方面,要真正有所收获,就要依赖于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付出。

提炼丰厚方能游刃有余。当发现对学生点评语枯燥乏味,无以应对时,再看余老师的课堂,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研读,总结全面精致。在《登高》的教学中,总结出古诗词诗联赏析的八个角度,十种关系,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骨架,塑起了诗词赏析的美人风骨。这样的丰厚,既有内容的丰富,更有方法的系统性,可以给予丰富、灵动的课堂呈现。类似这样的方法、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总结,在余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蒹葭》课堂最后的练习指导,“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句之味”给学生指出了诗词学习的系统方法。有了积淀,能够在学生困惑处、能力发展处适时彰显,则是更重要的能力。面对着学生的品析,余老师的点评也闪烁着智慧的光。先对学生的尝试和努力予以肯定,再从不同角度指出努力方向,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力习得与提升,既有收获的成就感又有成长的期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诗句欣赏”环节时强调:八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一定是一小段话,要有侃侃而谈的味道。这样的要求落实在课堂中,学生语文能力就在其中了。《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肯定学生发言的美妙之处在于用了一个四字短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丰富理解。

虽然早就知道只有教师自身的积淀足够,才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读书、尝试,成长学院就像灯塔的引航,让学习成长之路从研读教材开始,明确而坚定,还能在路上时常见到闪烁的光亮。从文本研读做起,每一步都留痕。却免不了会走得疲惫、迟疑,此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设计才能走的更远。朗读的教学,都知道读好节奏,重音,延长,语气。却没有多少课堂能扎扎实实地把这些要求转化成可操作的活动。同样是朗读,余老师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指导读节奏的同时带领学生读出诗词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读重音的时候有意识地讲明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韵脚的强调,学生就知道朗读时叠词和韵脚是要重音的关注重点,也有了诗词学习方法性知识的积累。有感情地朗读,是要求,余老师却指导出了“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低沉、“相去复几许”的感慨、“脉脉不得语”的深长味道。这是建立在诗意理解基础上有层次,有变化的朗读。这样的指导,学生明显地提升了朗读水平。巧妙而高效地将朗读要求转化成了学习活动和能力习得。在诗词赏析活动的设计上也不断出新,侧重能力训练。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中,指导学生从三个层次写诗句欣赏:诗句描写的是什么、诗句表达的角度和作用、欣赏用得好的字词。学生自然就有了明确的抓手,比简单记忆既定的赏析答案高效而长久。研读得深可以课堂实在,创新以求长远,然而真正的动力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种乐在其中的实践。余老师对课堂精致呈现的美感追求,让人深为感动。

精致呈现以求提升美感。《清平乐村居》中同样是诗词的赏析,不再是自选角度随意性强的个性理解表达,而提出了美妙的呈现要求:四字词语写评析性文字。教师给出示例,短短上片四句词,就呈现了十六个四字词语的评析,对“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就写出了九个词语,展示了极强的功底和丰厚的提炼积累,关于诗词赏析的四字短语,仅手法和艺术的赏析性四字词语就多达几十个。课堂的娓娓道来,信手拈来,源自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的积淀提炼。这种精致的表达形式要求,不仅积累了词汇,丰富了学生赏析语言,更是一种美的欣赏,在课堂实际收获的同时,让学生有意识地想往美的自律、追求。对学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不是简单的说教,正是渗透在这一个个课堂活动的训练中,也是师生乐在其中的共生共长过程。精致呈现是对积累、创新的整合研究,需要高度自觉、自律的努力。

感谢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平台,让我们与大师结缘,有方向引领,是幸运。而学习还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自觉的追求。在困惑中思考探究尝试,用规范有序的方式来表达呈现,能够更有层次性和激励价值。用努力铺就的台阶,打牢的基础,是上行的底气和勇气。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感恩你带来的力量与希望,期待与你的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