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在家的日子里,我开始学习《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一书。认真读完书中收录的十五个课例以后,对于古诗词教学,我仿佛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
仔细梳理一下,我的收获主要有这样三点:
一、教学铺垫要厚重。
余映潮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特别注重进行知人论世的教学铺垫。从体裁到作者,从人生经历到写作背景,从古今诗人评价到诗词链接,铺垫很厚实。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中,他一共出示了六次背景资料,分别详细介绍了苏轼简介、他被贬的经历、“东坡居士”雅号的来历、余秋雨和林语堂对这篇作品的评价、词的构思规律等,然后在充足的背景彩材料介绍的基础上,再领着学生“体味作品的音乐美”“欣赏作品的文学美”,这样,背景介绍就为整首词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同样如此,余老师用七张幻灯片来进行知人论世的铺垫,一代才女前期生活优裕,后期境遇凄凉。用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明白了“愁”的土壤何其肥沃,才能理解词人何以万般悲戚。 类似的课例还有很多,我发现,对于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诗词,余老师都会使用这种知人论世的教学铺垫,对于学生理解诗词帮助很大,是很有效的。
二、朗读指导要精细。
古诗词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读好了,不仅能将诗的意境和韵味读出来,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也能感受到美好文学对心灵的浸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老师进行精细的朗读教学指导。
在余老师的课例中,几乎每一篇诗词的学习活动中,都有朗读吟诵,而对于每一首诗词的吟诵训练,余老师都有很精细的指导。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学习吟诵环节,余老师的指导就力避笼统,力求精细。一吟,中等语速;二吟,特别节奏;三吟,含情抑扬。每一次各有侧重,三个梯度环环相扣,学生的朗读在反复锤炼中螺旋上升,渐入佳境。《天净沙.秋思》的吟读要领是:节奏分明,语速较慢,语调低沉,突现重音。细腻的指导,集体背诵的训练,使学生的齐背做到了以声传情,从而也能更好的体味散曲蕴含的情感。
三、课堂训练要丰富。
余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教学风格,每一个板块都是一次对学生的训练活动。纵观余老师的每一个教学课例,都力避碎问碎答碎读,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多样。读、背、说、写、讲、批注、赏析、讨论、演讲……不一而足。
以学生赏析诗句为例,我常常困惑的是,学生理解诗句都很困难,品析诗句,学生怎么能独立完成?我通常的做法是,把教参上的诗词赏析让学生记下来,然后死记硬背,慢慢体会。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伤害很大,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没有一点帮助。看完余老师的课例,我真是激动到拍手叫好。
我们来看看余老师是怎么进行课堂训练的呢?
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中的学习品析诗句活动:“活动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欣赏。活动形式:每位同学选出上下两句诗,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写诗句赏析。” 余老师先给出了赏析的方法: “方法:大致上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第三层,对用得好的字词进行欣赏。 建议:写作时可以有选择地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内外、动静、声色、俯仰、远近、视听、宏微、景情;正面与侧面、比喻与夸张、镜头与画面……” 给出了赏析的方法,提供了赏析的角度,如果还不会,没关系,他接着举个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第一层,内容——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角度——正面描写、特写镜头,想象奇特、比喻生动。第三层,欣赏字词句——“千树万树”写出了边塞雪景的壮阔无垠和奇丽无比。这样具体的指导以后,相信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茅塞顿开,学会表达了,就这样简单。
举完例子以后,余老师就让学生各选诗句,每人五分钟时间写作。然后学生展示品析,老师总结讲析,将学生没说完、没说透的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思维品质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这个教学活动中,老师是讲解示范,总结评析,学生就有听、写、说、记等多种活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原来的不知所措,开始逐渐感兴趣,今后,我想以自己的课堂为阵地,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希望能跟孩子们一起,“纵一叶扁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徜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