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余映潮老师《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实录

 鲤鱼山九龙门 2018-07-20

 从今天起,初读余映潮老师、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尝试用一种新方法解读--将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尤其是反推出教师如何依纲据本、关注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何设计教学环节,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来实现目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据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整理

17年9月16日初读

教学目标:

读背、理解。具体为:

  1.略读《四时田园杂兴》,了解什么是”田园诗“”杂兴““四时田园杂兴”,感受诗歌体现的生活情趣。

  2.细读《乡村四月》,理解诗意,把握层次,初步感受意境。

3.精读《渔歌子》,了解词牌名,掌握“鳜”“鹭”的写法,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略读《四时田园杂兴》

  1.朗读、指导朗读,抓住动词“学”,指导读出童趣。

(思:这一过程颇费劲,余老师的问题很明确:“我觉得有一个动词要读好,读得有小学生的情趣。”但不得不说学生底子太差,至少没有养成好好倾听老师的习惯,全在瞎蒙。前后八位学生回答,依次说是“童”“解”“供”“耕”“耘”“未解”“昼”“最后一句”,最后还得靠老师说“那好,‘种瓜’,你把前面那个字读给我听一听”,才找到了“学”。不由得想,如果我遇上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1、将问题再重复一遍,请学生再读读诗歌,认真想想再回答;2、直接告诉。余老师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猜”呢?恐怕是基于疏通诗意的考虑。此处略有存疑。)

  2.解题。讲解什么是”田园诗“”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并要求学生批注。

  批注内容有:田园诗;什么是“四时田园杂兴”;圈出“学”,批注:生活情趣。

  (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要求学生批注,这是在培养好习惯。)

  3.背诵。

  4.理解诗意。并告诉学生: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概写,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特写。再次提醒学生批注。

  (即使是诗歌教学,也可以指导写法,很多写法是相通的。)

  (果然讲得简单,没有逐字逐句讲析。重点讲解了题目,因为标题的理解比诗的理解要难;重点讲了“学”,因为此诗表现的是儿童的天真纯朴。前者采用直接告诉,后者主要是靠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这样突破了;读背、理解的目标实现了。)

  二、细读《乡村四月》

1.让学生朗读。肯定学生“又”字读得好,顺便讲解“又”的含义,指导拖长一点、声音大一点读。

  (“又”字含义的讲解,看似随意,其实是有心。)

  2.让学生再朗读。指导将“少”字读得转一下弯。

  3.再读。

  4.理解诗意,练习说话。示范:绿遍山原--山原青青;子规声里--子规声声,要求学生将每一句诗的后面三个字变成四个字。

  学生:白满川--满川白白。师指导:看注释,指出是写水,水的颜色很亮。

  学生:忙完养蚕,又插秧(又一个没注意要求的)。指导:忙完养蚕,又去插秧。

  学生:雨如烟烟。指导:不能说“烟烟”。

另一生:细雨如烟。师:一起重复“细雨如烟”。(学生不清楚的,必须强化,这就叫“落实”。)

学生:乡村四月,它,原来那个觉得人少。师:四个字。

另一生:闲人很少。

出示:山原青青,水光闪闪。子规声声,细雨如烟。乡村四月,少有闲人。忙完养蚕,又忙插田。让学生反复读。

(简简单单,理解诗意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仍没有逐字逐句串讲,而是有创意地将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5.把握层次。

指导批注:前两句是写景(直接告诉),后两句是写人(要学生回答,迁移。余老师的语言训练意识非常强,当学生的回答为三、四个字时,立即要求学生注意跟老师说的“写人”两个字对应起来)。

出示、学生读: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做完种桑养蚕的事,又赶着去耕田插秧了。

让学生指出这段话的层次。第一层:写景。第二层:写人。

(换一种描述性的语言来解释诗歌,再次让学生指出层次,是对掌握情况的检验和巩固。)

(关于两次解读诗意,一次采用四字短语,一次采用描述性语言的初步思考:第一次属短句,音韵美,节奏强,琅琅上口;第二次属长句,节奏舒缓。两种句式的表达,都极好地还原了诗歌的画面,但由于长句的运用似乎更为常见,学生易掌握,短句运用少见,学生不易掌握,故课堂上用这种方式给予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习作当中就能自如地运用长、短句式。不知余老师是否有此考虑?等读完余老师其它著述再作详解。还有一惑:即两次解读的顺序安排,可否调换顺序?)

6.感受意境,再练说话。

出示:有()有()、有( )有( )、有( )有( )。

师示范:有静有动。

生练说:有雨有烟、有桑有田、有山有川。

师提示、点拨:老师说的是有静有动,我来提示一个字看你们猜一猜。绿遍山原,绿……

(学生的回答虽形式上符合要求,但始终仅扣住具体内容,而未进行抽象概括。此处点拨很有必要,有助于思维品质的一个提升。)

生: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反复读“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训练形式多样化。本首诗的教学安排了两次语言训练,都是四个字的短语,但目标指向不同,由理解诗意,到把握层次,再到初步感受意境,层层推进,由易到难。虽然没有提出背诵要求,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朗读、默读,诗意也理解透了,背诵就自然不在话下了。读背、理解的目标达成了,而且学生得到了语言训练的机会。有些地方看似灌输,但不能否认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值得注意的。)

三、精读《渔歌子》

1.生读。

2.指导读慢一点、轻柔一点。再读。

3.要求书空“鳜”“鹭”。

4.要求批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5.解题,讲解词牌名。

6.介绍诗人。批注:诗中有画。

7.欣赏。感受词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补充介绍什么是短语。

学生独立思考。

两两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的回答有“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西塞山前”“不须归”等,老师相机点拨。

(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教师的设计相当高妙!有了前面细读《乡村四月》的铺垫,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能力的迁移。前面渗透的“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被学生迁移过来了。除了解题外,不必再讲解任何一个字,却可以看到学生充分理解了,而且不用老师引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词的意境。有了前一首诗的细教、细读,才有了这一首词的精读,而不是老师的精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备课之功,让人叹服!)

8.小结:这首词最美之处在色彩明丽,最美之处在画面纯美,最美之处在映衬烘托,最美之处在悠闲自得。

9.背诵。

四、总结:你们要记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记住概写、特写,要记住写景、写人,要记住有景有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一堂高效、扎实、灵动的好课。)

这堂课的最美之处在哪儿呢?初时我讲不清楚,昨天看了余老师的《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里面举了余老师自己关于“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为例(附后),我的想法才逐渐清晰起来。

最美之处在--

抓住了这几首诗词欣赏的着眼点:诗情画意。如细读《四时田园杂兴》时,两次对诗意的理解,无论是要求用四字词语练说,还是读读描述性语言,两种形式,都巧妙地将理解诗意和欣赏诗境融合起来了。

最美之处在--

教给小学生赏析诗歌的具体方式: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等。教师能深挖文本,揣摩意象,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追古溯今,由文学走进文化,这样的如视听盛宴、群情激昂的课堂好吗?当然好,但不是我心中最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最美的课堂就应像余老师这样,经过千锤百炼,提炼出一系列的规律,然后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用这般浅显的方式,让小学生迅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几个着眼点:动静、声色、景情,真正帮他们开启了一扇欣赏诗歌的大门。大道至简。这是最高明的教的艺术。我们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牢记“小学”一词对我们的约束。我们自己的钻研可以无限“深入”,但课堂必须尽可能“浅出”。

最美之处在--

这样的一节课,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用了终生的时间来备的课”。此处不多言,引用一段话来向余老师致敬:“我把走弯路的劳累留给自己,把走黑路的担忧留给自己,把无路可走的痛苦留给自己。”

我要跟着您,一起走。

(9月19日补记)

 

附: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余映潮)

1.总的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从语言表达来看,诗歌欣赏与表达的着眼点是: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风格评论。

4.从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5.从对全诗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赏析式。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中间分联评说。

6.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