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中要有大气

  平凡的人 2018-06-11


学生问心疾。老师说:你没什么事,就是这儿有一点点滞结。边说边指指心口。

学生若有所思。

老师接着说:修行的人,胸中要有大气。

中医关于大气的说法,最早好像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黄帝与岐伯讨论天地时,岐伯说人之下是大地,而大地处于太虚之中。黄帝问:大地何以为凭?岐伯说:大气举之也。

老师说“大气举之也”时,加重了语气。

学生说:哦,大气也就是太虚之气,宇宙之气。

老师点头,接着说:到了明代,医家开始普遍使用大气的概念。像明末清初的喻嘉言,还有民初的张锡纯,都重视大气。喻嘉言认为,“五脏六腑,大经小络,尽夜循环不息,必须胸中大气,斡旋其间。”有人说大气就是宗气,有人不同意。喻嘉言就认为,膻中之气、宗气与大气虽出于同一部位,但有所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老师沉吟了一会儿,又说:咱们所说的大气有点像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但又有不同。浩然之气是从正义起来的。


老师说到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失去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失去其至大至刚之性了。


学生问:大气与浩然之气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说:养浩然之气有利于大气的运转。从医学的角度说,大气与神气有关。什么是神?《黄帝内经·灵枢》里讲,“神者,正气也”。真气精则养神。你心里边有这么一点滞结,一忙一累,真气有所消耗,用于养神的那部分真气就不够了,神气得的营养不够了,里边有结的那个地方就运转不畅了。所以才出现胸部不正常的状态。大气一转,它就好起来了。

学生沉思。

老师接着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事情,没那么如意。不尽如人意,怎么办呢?像孟子说的,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不如意是可以用来修行的。但现代社会,你又往往没这个机会退下心来,专门修行。你碰到这类情况,有那么一点点不如意,于是心里就会有一些压抑,舒展不开,涩拉拉地。你要把它当成气滞,就容易化解了。

学生说:我表层意识好像感觉不到有东西,可能深层意识里还有吧?

老师说:其实表层意识,就是情绪,一过就过去了,它只是暂时影响内分泌,影响激素。进入深层意识,进入你参照系里的东西才真正影响身体健康。

老师又说:

古人讲:“医者意也”。其实,病者也是意也。治病,一半在医生,一半在病人自己。病人的意识很重要。所谓“疑师者不医,疑药者不服”。找医生看病,你要对他有信心。你要是不相信给你看病的医生,就不可能让他给医好,所以不如不找他看。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意识也是一样。有些病,你相信自己病了,就真的病了。有些事,你想开了,与之相关的病也就没了。

顿了顿,老师又笑道:我跟你聊了这么多,跟你讲这些道理,就是想帮你把心里这点东西清除出去。

学生如梦方醒,起身致谢:老师是提醒我,修行的人,胸中要有大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中有抱负,无委屈,则心病自消。谢谢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